打下天京后,曾国藩的权势达到了顶峰,湘军也从朝廷的依靠成了朝廷的眼中钉。虽然表面上风光无限,实际上却是危险重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藩仔细权衡之后,明白自己和湘军的处境相当危险,要想远离是非、避开祸患,全面自保,唯有低调,示弱,自剪羽翼,明明白白地告诉朝廷,自己和湘军的效忠之心,才能完全消除清政府的担忧,从而平安度过危机,得以善终。所以,曾国藩不顾湘军将领和众多亲信的反对,主动请奏,裁撤湘军!

要说清政府如临大敌一般地防范曾国藩和他的湘军集团,也正当不过,而且作为统治者来说,也是相当必要的。因为当时曾国藩和他领导下的湘军的势力强大得足以让任何人咋舌,甚至说旷古绝今也不为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湘军已经发展至三十多万人,和朝廷主力绿营兵的数量旗鼓相当,“三千里长江上下,无一船不挂曾字旗”。但如果论战斗力,则远胜于绿营。虽然这些军队并不全由曾国藩指挥,有的由左宗棠指挥,有的由李鸿章指挥,但左宗棠虽与曾国藩不和,却有旧谊,李鸿章更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这两支军队也并不完全听命于朝廷。曾国藩作为湘军的精神领袖,振臂一呼,谁能保证左、李会不响应?

在政治上,揽军政大权于一身的众多督抚,也大多出自湘军系,湘军集团势力之广、人数之多、权势之大,放眼当世都无可匹敌者。

根据当时的记载,同治三年时,湘军集团有二十三人担任督抚大帅,其中总督级别有曾国藩、左宗棠、刘长佑、毛鸿宾、骆秉章、杨载福等六人,而巡抚级别多达八人。在整个清政府版图上,包括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陕西、山东和直隶等多个省份都被湘军集团控制,由他们的人担任着省内重要领导职务。当时清政府还没有在东北、青海、西藏和新疆设立省,所以全国只有十八个省,而这十八省中有十三省是被湘军系的人控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试想一下,以曾国藩和湘军如此之大的势力,如果要逆势而起,反戈一击,清政府无疑毫无抵抗之力,立时就会瓦解。对于身边雄踞着如此强大的一头雄狮,哪一个统治者敢掉以轻心呢?所以清政府是必先除之而后快的。不论用什么样的方法,采取什么样的手段,不把这头雄狮打得趴下,是不可能罢休的。

曾国藩要想躲过这一难,只有两个选择:

一、一口吞掉朝廷,独霸天下,就不用担心有人时时刻刻要除掉他了
二、让自己顺从、弱小起来,不让朝廷觉得自己是一个强大的威胁,从而放松戒心,能保自己安全。

想来想去,权衡来权衡去,曾国藩选择了后者。

曾国藩早就明白:“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于是他大刀阔斧地采用了三大措施:裁军、停饷、辞官,以自剪羽翼,削弱自己,远权避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败太平军后不久,曾国藩在天京就写好奏折,主动申请“定议裁撤湘军”。曾国藩说:“臣统领湘军太多,即拨裁撤三四万人,以节开支。”湘军号称三十万,其实曾国藩能调动的只有十二万。其中曾国荃、彭玉麟、鲍超等都是忠于他的。除去左宗棠属下的四万人和沈葆桢属下的三万余人外,只有其弟曾国荃属下的五万人掌握在手中。

清政府此时正愁要以什么样的办法来治住势力强大的曾国藩,一看曾国藩主动裁军的奏折,正中下怀,立刻同意了曾国藩的申请,要求他从这十几万人中开始裁撤。按照筹划,曾国藩积极地将张诗日等人率领的一万人留在金陵驻防,其余的部队都被遣回到安徽做巡防军队,助攻天京的一万两千人也被裁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此,湘军的军权、财政权,曾国藩自己已经几乎削尽。此时的曾国藩,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能被清廷完全掌控的疆吏而已,基本不再对朝廷构成威胁。

毫无疑问,曾国藩的这几大措施是非常有效的。在曾国藩大刀阔斧地自剪羽翼的过程中,朝廷看到了他的忠心不二,不再怀疑他有二心,因而也就打消了剪除他们兄弟的想法,而继续委以重任。

曾国藩被后世恭称为“文正公”,一方面是由于其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另一方面也是其从小人物一步步“结呆仗打硬仗”的成长历程。以上他的经历和成就让我们明白:强者懂得“示弱”,随心所欲而活,才能远离是非的旋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没有看透未来的能力,但可以从历史中探寻人物的轨迹,让这些成为我们人生、事业助力。

这本《曾国藩全书》讲述了曾国藩从愤青到成功官员,经历数次耻辱,脱胎换骨的升级之道。解读得非常细致,并且语言轻松幽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的内容并不像是其他史料那样枯燥乏味,语言还生动有趣,即使是历史小白也能读得舒服。无论你是职场新人,还是管理层,都能从这本书得到启发,助力你的精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