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上旬,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粟裕从台海前线急匆匆地赶至北京,向中央军委做了一个紧急的汇报。在汇报中,粟裕很严肃地表示,台海战役不能光由自己的来指挥,必须由中央军委直接组织台湾战役。
粟裕见中央军委没有回音,于是在6月下旬又一次给中央军委提交了报告。粟裕请求中央派第二野战军司令刘伯承或第四野战军司令林彪来主持攻台战役,而他本人则作为华东地区军事领导全力协助这场战役的组织指挥。
报告很快送到了中南海,毛泽东拿着粟裕的报告哈哈大笑,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说:
“粟裕这小子,这回怎么搞的,咋婆婆妈妈的,想打退堂鼓,撂担子不干了。”
一、敢于弄险的粟裕
在毛泽东眼中,粟裕是一直我军之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从行伍中崛起,最终成长为第三野战军的代总司令。在解放战争的多数时间里,实际担负了整个华东战场的主要指挥责任。
毛泽东最欣赏粟裕的一点,就是粟裕敢于弄险,敢于以少胜多。他足智多谋、智勇双全,胆大细心、考虑周密,而且胃口很大,出奇谋、建奇谋,要打就打一场大仗、要的就是成建制地歼灭敌人。
在抗战后期的天目山战役中,粟裕以2万之兵击破10万顽军,毛泽东就预言:“粟裕未来一定能指挥几十万大军。”
解放战争初期,粟裕又以3万兵力击破李默庵的12万大军,七战七捷,创造了不小的奇迹。华中和山东部队合兵一处,组成华东野战军。粟裕和陈毅密切配合,连续打出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精妙的战役,歼灭几十万国民党精锐。
1948年陈毅调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粟裕则担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在他的一手主持下,华东野战军先是攻克济南,然后又挥师南下,促成了波澜壮阔的淮海战役,最终全歼国民党精锐55万人。
粟裕是一个奇迹,我军的战略本是南守北攻。也就是我军在南方顶住敌人,然后由林彪的东北野战军席卷天下。然而粟裕能做到不等东野南下,就全灭国民党在江北的所有主力。1947年时,毛泽东本打算在5年内打倒国民党,而粟裕却将这个目标缩短至2年。
渡江战役之后,粟裕指挥第三野战军横扫东南,从长江边一直杀到了福建,与蒋介石所盘踞的台湾隔海相望。在攻台人选方面,毛泽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粟裕。
1949年6月14日,毛泽东起草了一份给粟裕的电报,提出了攻台作战的问题:
“请研究夺取台湾的问题,台湾是否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夺取。如果我们长期不能解决台湾问题,则上海以及沿海各港就有很大危险。”
6月21日,中央又发电给华东局,告知分管军事的粟裕:
“在你们目前几个月内有四件大工作:经营以上海为中心的苏、浙、赣新占城乡广大地区;占领福建以及厦门;帮助二野西进;准备占领台湾。”
对于中央军委的命令,粟裕从来都是不打折扣。随后,他很快便投入到攻台作战的研究之中了。
二、对台慎言用兵,不似粟总风格
粟裕主持攻台战役时,形势对我们非常有利。国民党军主要分为两部分,胡宗南、宋希濂等部盘踞在大西南,已经是秋后的蚂蚱,指日可灭;而剩余的国民党军,则广泛散布在舟山群岛、海南以及台湾三岛,一共大约有30多万残兵败将以及几乎全部的海军和空军。
按照蒋介石的设想,即是准备将台湾、海南和舟山化为锁死大陆海岸线的绞索。退可鼎足而立,攻可以全线同时展开或突出某一重点。
对于蒋介石的布置,粟裕是相当满意,这也充分体现了蒋委员长一贯的水准。敌军兵力本来就单薄,还将兵力散布地那么开,正好有利于我军各个击破。
因此粟裕急电中央,应首先攻打最难攻取的台湾,然后海南和舟山群岛便不战而自下。这无疑是个极其正确的决定。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一些事情的发生打乱粟裕强袭台湾的计划。
首先在1949年10月,28军在攻克厦门后,随即发动了金门战役。在所有人看来,攻克隔海相望、近在咫尺的金门,应该比探囊取物还简单。然而事实却是,由于我军缺乏登陆经验,导致渡船遭到了国民党海空军的联合打击。3个团、9000多名解放军全军覆没于古宁头。
不久之后,我军攻打二担岛,再次遭遇了失利。
连续几场登陆战的失利给粟裕提了一个醒。登陆战不同于陆战。在陆战中,粟裕只有六七成把握,就敢和敌人硬碰硬。但在海上却不行,必须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中原逐鹿,两军对垒,50%以上的机会就是有把握,毕竟打不赢还可以撤,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然而隔着一片大海作战,别说是六七成把握,就是八九成也不行,必须要十成把握才能开战。
因为我军的海空军实在太弱小,若没有控制制空权和制海权,即使陆军登上了台湾岛,最终结果也是全军覆没。
因此粟裕改变了自己泼辣果断、敢于冒险犯难的战术风格,变得更外谨慎。就如毛泽东所说:“粟裕变得婆婆妈妈了。”甚至跟随粟裕很久的三野参谋们也说:“对台慎言用兵,不似粟总风格”
除此之外,敌情的变化也让粟裕一再改变攻台的时间表。
原本,粟裕决定调集华东野战军的8个军用于攻台作战,而第九兵团的3个军作为第一梯队,立即投入作战准备。若台湾只有20万守军,8个军基本是足够的。
不仅如此,粟裕还清楚地意识到,攻台之战必将是海陆空三军相结合的作战。在粟裕的主持下,华东海军第一、第二两个大队在1949年11月成立,是为新中国海军第一支作战部队。
随后粟裕又向华东建议,将在上海接收的登陆船和招商局的一批船只交给海军使用,并拨出经费专供海军制造舰船。
除此之外,粟裕还建议中央立即打捞被国民党空军击沉的“重庆号”。“重庆号”本是英国送给国民党的一艘巡洋舰,排水量7000多吨,装载有6门152毫米巨炮。可以说,一艘“重庆舰”就等于国民党海军其他舰船战斗力的总和。
1949年3月,“重庆舰”宣布起义,投奔了人民海军,慌得蒋介石赶紧派遣飞机,将重庆号击沉。按照粟裕的设想,我军若能将“重庆舰”打捞出水,不仅能用来火力支援,还能一次运送一个师的兵力。只要“重庆舰”在,攻取台湾并不算困难。
不仅如此,粟裕还着力打造华东的空军以及空降兵。对此毛泽东在苏联访问期间还专门给粟裕发电,要他好好训练刚刚起义的伞兵第三团。
几十年后,曾有人认为:“50年代初,在我海空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仅仅靠木帆船横渡台湾海峡,解放台湾,现在看来,恐怕是会吃比攻打金门失利更大的苦头。”
事实上,这既不符合历史现实,也太小看毛主席和粟裕大将的谨慎和智谋。粟裕所涉及的攻台之战,绝对是在当时国情条件下的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而且是做好了充分准备、有绝对把握才发起的战役,和金门战役截然不同。
三、攻台战役一再推迟,直至流产
但人算不如天算,蒋介石不知搭错哪根弦,竟然反思起自己的战略的失误。他认为自己屡战屡败、丢失大陆,就是太过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导致自己兵力分散,被我军集中优势兵力击破。因此他痛定思痛,决定集中兵力,将舟山和海南的兵力撤往台湾。
1950年,韩先楚奇袭海南岛。蒋介石并没有做更多的顽抗,而是电令薛岳将军队赶紧撤往台湾以保存实力。随后,蒋介石又将舟山群岛的12万大军撤回了台湾。同时蒋介石还准备向日本乞援,招募2万以上的日本雇佣军以加强岛上的实力。
至此,蒋介石的地盘虽然只剩台、澎、马、金四个地方,但防守力量不降反升。我军虽然夺取了舟山,解除了国民党对长江口的封锁,但是解放台湾的难度却呈几何式的增长。
在粟裕看来,2万凶狠残暴的日军,至少相当于3倍国民党军的战斗力。加上30多万国民党残兵,其防御力量实际达到40余万人,加上国民党优势的海空力量,台湾已经不是第三野战军能够独立攻取的地方了。
于是,粟裕推迟了原本解放台湾的计划。他准备让整个三野全部参加对台作战,加上后勤人员和特种部队共50万人,以第九兵团和第七兵团作为第一梯队,以三野各军作为第二梯队。其中战斗部队30万到38万。
但是粟裕认为,这些部队仍然不够,若想百分之百取胜,必须从其他野战军抽调三个至四个军作为预备队。
兵力还好说,渡海作战还需要物资的运送。攻台部队以50万人计算,每人所占面积约为0.6平方米,加上所带的装备和物资约13.54万吨,共需要千吨以上的船只575艘。
在四五个小时内,至少要将第一梯队的15万人运送登陆。然而如今船只并不足够,一次仅能运送四个师的兵力,远远达不到15万人的要求。不足的船只,必须由全国统一购买和建造。
由此,粟裕认识到,攻打台湾已经不只是第三野战军和华东局的事了。兵力集结和物资调运,都需要倾全国之力。
在前文提到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粟裕提出,参战部队不仅包括三野的全部,还有其他野战军的4个军,已经成为全国全军的重大行动,对太平洋和东南亚局势将发生重大影响。
众所周知,粟裕是个极其低调、极其谦虚、极其淡泊名利之人,对于官职、官衔从来都是毫不在意的。1945年,中央曾要求粟裕担任华中军区总司令,但粟裕却极力将职衔让给了张鼎丞;1948年,陈毅被调往中野,粟裕又再次辞让华东野战军总司令的职位,而是改任代司令。
粟裕的低调,甚至连敌人都有所“耳闻”。直到国民党逃亡台湾,他们都不知道华东战区的许多战役,其实是粟裕主持策划和指挥的。胡琏虽然屡败于粟裕之手,但他却依然狂妄地说:“粟裕其实没啥才能”。
在攻台问题上,粟裕又表现出了一以贯之的谦虚。他认为,既然指挥作战要涉及其他的野战军,自己的资历稍显不够。因此应该由刘伯承、林彪这种野战军总司令指挥更好,更有利于作战方面的统筹。因此粟裕自然不是撂担子,而是想专心致志地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攻台作战之中。
对于粟裕的辞让,毛泽东笑着回答:
“我们没打过海战、空战嘛,战争是最好的老师,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是我们致胜的法宝!临阵换将,兵家之大忌。攻打台湾,非粟裕莫属。”
用人不疑,破格提拔,毛泽东真雄才大略。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攻台战役已经是箭在弦上了。
可以想象,若没有朝鲜战争这档子事,攻台战役的胜利是必然的。江南先生在《蒋经国传》中指出:
“用山雨欲来风满楼来形容1950年台湾的6月,其真实性无可非议。很多过来人,甚至30年后,回首前尘,仍有不寒而栗的感觉。台湾前途,一片漆黑,除了向神祈祷,或许还有扭转命运的奇迹。被称为“民族救星”的蒋介石,无非绕着空洞的成仁哲学,大做文章。”
台湾的残兵败将们机械式地在海岸线修筑堡垒,心中已经毫无希望。
而蒋介石的美国主子也准备放弃他。就如美国驻台北官员斯特朗向美国国务院报告:
“我和使馆的人员都认为,台湾的命运已经注定,共产党可能在 6 月 15 日至 7 月底之间发动进攻。”他建议,警告所有美国公民迅速撤离台湾、转移重要物资。
可以想象,只要粟裕准备妥当,50万解放军就将横渡大海,国民党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胜算。蒋介石的一系列决策只是暂时延缓了解放军对台湾的进攻,并不能挽救台湾的命运。
然而在6月25日凌晨,朝鲜战争爆发了。仅仅2天后,美国第7舰队横亘于台湾海峡,宣布将台湾纳入自己的防御体系。就这样,已经身患绝症的台湾国民党政权,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美国出兵台湾海峡,粟裕的攻台之役被迫无限期推迟。随后中央军委解除了三野第九兵团进攻台湾、第十兵团进攻金门的任务。第九兵团调往东北待命赴朝。
朝鲜停战后,1954 年 12 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造成了台湾海峡长期的分裂局面。
再看粟裕那边。为了能够及时支援朝鲜,毛泽东将粟裕派往东北组建东北边防军。时机成熟之时,就让粟裕入朝指挥作战。然而长期的劳累,压垮了粟裕的身体。粟裕最终病倒了,不仅错过了攻台之役,也与抗美援朝战争失之交臂。
四、台湾成为了粟裕的心结
在往后的岁月,台湾成了粟裕的一个心结。1961年,粟裕探访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与学员的交流中,粟裕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军队依然叫解放军,而不是国防军?”
一个叫刘胜利的学员站起来回答:“报告首长,因为台湾还没有解放!”
粟裕听后惊喜万分,当时就说了一句:“你已经可以提前毕业了。”据说不久后,刘胜利不仅提前毕业,还破格提拔留校成为了教员。
1970年,粟裕出国访问时路过法国。然而粟裕并没有趁这个机会游山玩水,探访一下有“时尚之都”之称的巴黎,而是径直要求参观当年二战时期诺曼底登陆时期的遗址。
他仔细考察诺曼底登陆场,并用三个问题把当时负责引导他们一行的导游给问懵了:
首先,盟军在诺曼底修建的人工港,为何能够浮动?
其二,水泥墩的体积有多大?大小是否一样?
其三,如果人工港能够浮动,那是如何固定的?
很显然,粟裕从诺曼底登陆中想起了未能成行的攻台战役。虽然他早已离开了一线部队,但他从未没有放弃对于攻取台湾的思考,他希望自己的智慧依然能派上用场。
据粟裕之子粟戎生回忆,在粟裕书房中,一直挂着一幅台湾地图,他经常盯着台湾地图出神,苦苦思索。
虽然粟裕渴望着重掌攻台作战的战鞭,但他依然保持着谨慎。他一再强调,未来攻打台湾,必须人多、炮多、船多以及飞机多,决不能打没有把握的仗。
“遍体伤疤堪自勉,此生聊可慰诸先。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带着无尽的遗憾,粟裕最终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爱国情怀和过人的谋略,至今依然能够指导我们实现祖国的统一。我们今天研究粟裕在攻台作战准备中的思想和实践,就是要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汲取有益的精华,为新时期军事斗争服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