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华海药业发布公告,以公开挂牌的方式,转让公司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共同合作开发的抗抑郁新药盐酸羟哌吡酮片的专利权、技术成果等所属权益。转让底价1.1亿元,其中华海药业将拿到6000万元的首付款。
事实上,买方支付价格会比挂牌价高很多。根据协议,拟定的转让交易底价包括:首付款、里程碑付款,以及上市后销售额的1.5%,买方需要连续支付10年。
华海药业已在该药投入研发费用约6490万元,和首付款相当,品种卖掉之后只能回本。对此,华海药业对健识局表示:“公司是为了资源整合。”
华海不差钱,公司第三季度财报表示,营收72.48亿元,同期相比提高了近17%,账面流动资金也还趴着近80个亿。眼见着产品来到最有转化价值的临床III期了,却选择卖掉,为什么?
“华海比较明智”
盐酸羟哌吡酮片已经在华海药业手里近十年了,一直是行业期待值较高的品种,2015年进入临床。
盐酸羟哌吡酮片是国内首个获批临床的5-HT部分激动剂和重摄取抑制剂,属SPARI类的1.1类化学抗抑郁药。目前已完成IIb期临床试验,并且一直都未披露具体临床细节。
过去十几年里,国内涌现出了不少抗抑郁症的创新药。2022年11月,绿叶制药的创新产品托鲁地文拉法辛在中国获批,成为了国内首个自主研发抗抑郁症创新药。对比来看,华海研发进度确实不够快。
从账面上看,华海药业的研发费用占比也连年下降,去年9月财报数据显示,公司研发投入6.875亿元,同比减少9.49%。从研发进展来看,短期内公司也并没有创新性产品上市,创新部分占比很少,精力被原料药、仿制药、国际运营等业务分散。
III期临床不但烧钱,同时挑战难度也比较大。有业内人士表示:抑郁症的药物不好开发,尤其是后期试验,由于精神类药品的特殊性与难度,可能连安慰剂的疗效都优于单药组。
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进入II-III期的抑郁症临床试验,46%由于缺少优于安慰剂的有效性宣告失败,即使在早期研究中展现了潜力,但也有可能在大规模的验证临床试验中却未能显示明显的症状改善。即便进入III期临床试验,仍有超过50%的机率无法成功上市,这大大高于抗肿瘤药的研发失败率。
比如今年4月,吉贝尔药业曾公告取消募投之一“JJH201501 研发项目III期临床研究”,总规模预期由2.98亿元下调至1.98亿元。开发难度可见一斑。
业内人士告诉健识局:“如果能卖出去,华海就是走了一步好棋,抑郁药物开发的投入产出比实在是太低了。”
百亿市场,就此熄火?
盐酸羟哌吡酮片商业转化率比较消极,抑郁症市场的海并不是那么的“蓝”,并且,抑郁症市场的患者依从性都很高,不会轻易换药。
有临床工作者表示,抑郁症患者人群庞大,临床症状不尽相同,而国内临床的一线用药大多为上市多年的“老药”。IMS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销售额前十的抗抑郁药中,均为海外原研药及其仿制药。
同时,国内用药集中度也非常高,通常被SSRI和SNRI两大类抗抑郁药物包揽,占国内抑郁症市场近90%。具体到品种更加固定,比如,氟伏沙明和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被称为抑郁症治疗的“抗抑郁药物五朵金花”。
但自2019年带量采购4+7试点开始,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口服常释剂型、氟西汀口服常释剂型、舍曲林口服常释剂型和西酞普兰口服常释剂型,已先后被纳入集采品种,精神药品的院内渠道的成熟度已经很高了。公开数据表明,受集采影响抗抑郁药物价格下降,2022年降至47.14亿元;去年才有所回增,2023年上升至49.63亿元,同比增长5.28%。
这时候,即使再有一款创新产品,华海能看到的回报率也比较有限。
抗抑郁无疑是块血蜜之地,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我国抗抑郁药物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可以预见,后来的创新药不会少,但也很难坚持走到终点。
截至2024年12月,国内有16款推进到临床阶段的抑郁症创新药物,包括了东阳光药业、恩华药业、信立泰等多家公司。进度靠前的包括东阳光药业的磷酸嘧替佐酮片和吉贝尔药业的JJH201501片,目前已进入III期临床阶段。可以预见,国内抑郁症市场的下一阶段,血雨腥风将在二者之间上演。
撰稿丨苗苗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廿十三
插图|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