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按】“艺见开坛”是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策划的融合专业性、时代性、群众性为一体的美术馆品牌对话栏目。

艺见开坛》首期活动以“表达 投射 超越——库淑兰艺术世界的疗愈之力”为主题,邀请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文化馆原副馆长文为群,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社会心理学博士生导师倪晓莉,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副教授郭庆丰,以及特邀主持人吕越涛。通过对专题艺术的透视与跨界对话,探寻库淑兰艺术与艺术疗愈间的交融与共鸣,发挥艺术的力量,为公众提供精神鼓舞和心灵慰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库淑兰做自己爱做的事,剪自己想剪的花,她看见红红绿绿的纸很兴奋,铰一堆圆点任意粘贴,铰几根直线搭成屋顶,她的剪纸作品是纯正、高级的。库淑兰因作品走入人们心中,大众熟悉她,人人谈论她。

谈库淑兰,不管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恍惚间总觉得她在场。窈窕淑女,清秀艳丽;质朴老太,通达可爱;佛尊菩萨,慈善祥和,每一个角色都是华丽转身。她活泼可爱骑马过桥,打情骂俏依恋江娃,嘻嘻哈哈的笑声在万物之灵的天籁之声的背景中,清脆悦耳,余音袅袅。她在富丽堂皇的艺术宫殿中,粉面红唇,端庄高贵,用干净透亮的大眼睛看缤纷世界,灿烂绚丽。她的作品中尽显绫罗绸缎着衣,五彩光斑环绕,月花艳开献福,五毒避邪助兴,民俗嫁娶节庆,日月诸神光降。库淑兰将自己融入作品,乾坤大道,唯我独尊,风叶飘落有序,彩点嵌入经脉,单眼侧露,双眼清澈,不偏不倚,乐观坚毅。她在花间生,创造新世界。

库淑兰在她的作品中,拨弄五指,混沌世界井然同心,庞杂色彩规整统一,天圆地方,万物归顺。她拆解组装,将复杂自然之形态化为自我艺术之符号,原生的冲动变为生命密码,在审美中疗愈身心。美把真和善融为情丝,让观众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库淑兰以敏锐的觉察力从大自然中摄取形态元素进行凝练、融合,将其表现在作品中。她的作品充溢着人间美好的情感和自然界中美好的事物。花漂亮,鸟欢快,昆虫毛茸茸,五毒香飘飘,阳光普照大地,树木开花结果,天空挂彩虹,大地有花香,蝴蝶飞满空空树,情郎唱响圪梁梁。库淑兰的作品中,从色彩的重叠搭配、形状的方圆曲直设计,到符号化物象的寓意表达,这些所营造出的意象和情境都映射了库淑兰的内心愿望和理想追求。她这种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满足,也感染了别人。即使在悲惨遭遇和逆境中,她依然以坚强的精神力量绽放着生命光彩,成为艺术疗愈的“活教材”。即便身处悲惨遭遇与逆境之中,她依然以坚强的精神力量绽放着生命的光彩,成为艺术疗愈的生动范本。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话嘉宾(左起):郭庆丰、文为群、倪晓莉、吕越涛

以下内容节选自活动现场实录:

吕越涛:文老师旬邑文化馆工作想请教一下库淑兰是怎被发现的呢?

文为群:1979年我在旬邑工作,1980年第二次民间剪纸普查时,文化馆把4开的铜版纸分成10张一本的册页,走村串户发了下去。我来到我妹妹家所在的赤道乡王村(今成富村),库淑兰就住在那个村。我把两个册页交给妹妹,让她交给村子里剪得比较好的老人。半年以后这个册页送回到我的手里,贴得满满的。库淑兰就是这样被发现的。

吕越涛:她的作品运用的是各种颜色的蜡光纸,她的剪纸作品呈现出的色彩风格,是源自你们的指导还是她个人自发的选择

文为群:纸是我们提供的,颜色选择完全是库淑兰个人决定。库淑兰把她能看到的纸都拿来剪,比如旧的春节对联。美术史学者王宁宇教授说,他看到库淑兰的剪纸是用香烟盒做底色的。她的色彩搭配灵感基本来自刺绣、万年画、皮影等。

郭庆丰:她会收集生活中的一切碎片,有什么用什么,都可以做得很独特,这是她的能力。我们现在分析她作品中用的颜色是冷色系、暖色系等,实际上她就是在有限的颜色里组合拼贴出最佳的状态。她们那些民间艺术家生存的年代,连电灯都没有,所以她们肯定喜欢明亮的东西。红色是最受欢迎的颜色,象征着吉祥;它是太阳的颜色,不仅能带来明亮,还能带来温暖。

文为群:中国传统妇女的文化表达多以喜庆、欢乐为主基调。她的剪纸,不论是人物、植物、动物,都做得五颜六色,色彩很明艳。库淑兰的剪纸造型和色彩搭配能力强,作品繁而不乱、密而不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库淑兰 《牡丹花》 78cm×54cm 1989年

吕越涛:郭老师当年第一次去库淑兰家时,是什么情形

郭庆丰:那次见到库淑兰,我非常震撼。当时库淑兰引起美术界极大的关注,1989年旬邑县召开了一场中国民间剪纸理论研讨会。在这期间,我们去参观库淑兰最早居住的窑洞。那间窑洞又矮又黑,没有电灯,进入窑洞的一瞬间,墙上的作品在黑暗的光线下,慢慢显现在我们眼前,显得神秘、震撼。当时老太太瘦瘦的身体盘腿坐在炕上,后面有一个洞坎,她在前面盘腿坐着,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库淑兰在家中窑洞内剪纸创作 1984年拍摄

吕越涛:讲讲剪花娘子这个称号的由来

文为群:据库淑兰讲述,有天晚上,下了点薄雪,她走到家门口附近,经过一处沟边时,不小心掉进了沟里。半空中她听到一个声音,“快托住她”,她掉下去以后昏迷了20多天。她醒来后认为“托住她”这个声音来自冥冥之中的天意。因此她就给自己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剪花娘子”,并且编了一首歌谣:“剪花娘子把言传,爬沟溜渠在外边,没有庙院实难堪。热哩来了树梢钻,冷哩来了晒暖暖。进了库淑兰家里面,清清闲闲真好看,好似庙院真花繁。叫来童子把花剪,把你名誉往外传。人家剪的是琴棋书画、八宝如意,我剪花娘子铰的是红纸绿圈圈。”

吕越涛库淑兰昏迷到恢复清醒后的剪纸和以前的剪纸有什么变化吗?

文为群:造型上基本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我觉得“剪花娘子”这个称号出现后,她剪了更多的美女题材,这个美女就是她心目中的剪花娘子。可能是她受到戏剧上的“娘子”或寺庙里的菩萨、观音形象的影响,这些都是她心中美的形象的化身。

郭庆丰:她后面有一段时期的创作非常活跃,创作的速度和数量都惊人。刚开始她只用小幅4开纸来剪,后来别人给她半开纸,再后来给她全开纸,她把纸拼接成很大幅,也很快就能做出来,作品框架非常成熟,有基本的符号在里面,做起来就像唱歌一样自然,你问她里边的内容,她就用歌来讲述。

她创作的房屋里面光线很暗,她就把纸铺在炕上,跪在上面贴,贴得很快,几天就可以剪贴出一幅。我问:“你怎么做得这么快?”她就开玩笑说:“我晚上叫仙女过来帮我贴,我能叫几个仙女,然后天一亮就贴好了。”

倪晓莉:从科学角度看,库淑兰昏迷醒来后,自称为“剪花娘子”,可能是因为大脑休息期间潜意识中的灵感被激发。心理学研究发现,睡眠中的梦境是潜意识的展现,类似催眠状态,能够诱发艺术想象。灵感的瞬间爆发往往发生在放松的潜意识状态中。如庄子梦蝶,诗人在梦中获得了佳句等。库淑兰可能在昏迷的潜意识里,捕捉到稍纵即逝的灵感,有了充分自信,自喻为“剪花娘子”,开启了她的艺术新篇。

在创作过程中,库淑兰展现了她的天赋,也把自己生活中的很多东西投射到艺术中,她借助剪纸创作把记忆里被压抑或被隐藏起来的负面内容释放出来,在此过程中重建自我,将无形的、抽象的意识转变为具体的、有形的心理意象,实现自我疗愈,完成自我的超越与艺术的升华。

吕越涛:说到投射,库淑兰作品中哪些内容是生活的投射?

倪晓莉: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的幻想越丰富、越强烈,就会创作出更多绚烂多彩的梦幻作品。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都可以在艺术创作中得到满足。比如她的剪花娘子,表现的就是自我,无论是色彩,还是外观,给我们的观感就是乐观自信,是一种高大的形象,这一定是对她自己的心理、情感、文化的投射。

郭庆丰她亲口讲过“这就是我自己”,其创作的《剪花娘子》,手里拿一个小剪刀,这不是肖像,是灵魂状态的自己。就像老庄哲学里讲的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状态,这个大自然就是人,人就是大自然,人的身体上面可以有星空、大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可以有蝴蝶蜜蜂,这些东西是大自然蓬勃向上的一种健康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库淑兰 《剪花娘子》 79cm×54.5cm 2001年

吕越涛:过去的剪纸素材很多来源于民间信仰、年庆节气。比如过年要剪什么,中秋剪什么,结婚剪什么,丧葬剪什么,然后才能演变出库淑兰自有的一个状态,能这样理解吗?

郭庆丰剪纸文化一开始的本源形态,是为了生存、繁衍。它有自己的符号式的表达,企图通过这种行为给人们带来好处。后来演变为窗户上的装饰,变成了窗花。贴在窗子上最大的意义不是为了装扮,而是为了治愈。剪纸在民间这么多年一直传承下来,就是因为生存艰难才需要它,要让它去改变生活。

倪晓莉:库淑兰的剪纸题材,除了表现花鸟鱼虫、剪花娘子,还有一种是表现夫妻生活,如《江娃拉马梅香骑》。她不是简单的剪人物,她剪的是内心,这个内心是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其问题情结。这种问题情结的表达在艺术创作中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不会受太多道德方面的束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库淑兰 《江娃拉马梅香骑》 78cm×54cm 1988年

吕越涛:刚才谈话中反复提到,库淑兰似乎很爱唱。这些歌谣是她自己编的,还是原来就有剪纸和歌谣中所蕴含的故事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是什么?

文为群:她编唱了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是流传下来的。她的剪纸作品到后来80%都有对应的歌谣、唱词。像她早年剪的《喂狗》,歌谣是“我家儿大,人口多;十日半月顾不上喂你狗哥哥。喂得了,柴草还比米面多”,使我们联想到当时的民俗、民生。旬邑县唢呐比较普及,她剪了两个唢呐手,歌谣就是“嘟嘟哇,嘟嘟哇,两个吹手吹唢呐,结婚呀,埋人呀,红白喜事离不了咱。”她把这些事描述得非常喜庆欢乐,让人们听到心情非常愉快。还有一个风趣的故事,是“青枝绿叶红,姑娘爱我石榴情。姑娘把我叫到小房中,一夜捆紧没放松。”这个故事描述的是农村妇女染指甲,把指甲花捣碎后,用绿叶包在指甲上一晚上,第二天指甲就染红了。这个歌谣也从侧面体现了库淑兰对于生活、爱情、美等方面的向往。

吕越涛:库淑兰的剪纸作品能够给她带来现实生活的改善吗?还是说仅仅满足了她艺术的想象呢?

郭庆丰:明显地改善了。库淑兰出名后,尤其是她的作品能卖钱的时候,她的家庭地位自然就提高了,之后她的周边环境也改变了,左邻右舍,村里人对她的看法也不一样了,就觉得她很神奇。后来她摔跤后,拥有了一种超越自我的状况,认为自己是剪花娘子,当她以这个身份出现的时候,就获得了一种自信。实际上在我的理解里,可能还有来自内心世界的暗示所带来的力量,她将这种力量在自我感知的基础上,通过作品传递给别人。

吕越涛:库淑兰在平凡而苦难的生活中创作出这样的艺术,她的经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郭庆丰:我们现在越来越物质化,我们努力的很多原因是因为身体的需求。而当时她没有条件,她用理想精神建构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试图为她当初病痛的身体贴上那些能够带来生机的、来自天上地下的各种元素。这些元素加多了,她就认为会改变命运。艺术家要关注灵魂世界、精神世界。仅仅有对物质世界的了解,那就不算真正进入艺术体系。

倪晓莉:心理学家罗洛·梅说:“不经历痛苦,不生而为人。”他说痛苦其实是心理成长的催化剂,我们要学会接受它,面对挑战和挫折,我们才能迅速成长起来,才能学会生活。当你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就是生活的意义。所以我觉得库淑兰的艺术,让我们学会了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库淑兰艺术世界的疗愈之力对话现场观众互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西省剪纸协会会员、旬邑县民间剪纸协会会长田小会现场剪纸表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剪纸艺术疗愈工作坊

编辑 | 闫 君

制作 | 安亚静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刘 晶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