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我们每个人只是其中的一粒尘埃,然而每颗尘埃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多少伟大的人物,出生是那么的平凡无奇甚至平庸。“不是每个人,都能以短暂的生命辉映漫长的历史。”但是我们所要做的是扮演好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守护着我们平凡无奇的伟大。尤其是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曾经产生过数百名皇帝,他们的故事和经历一直被后世谈论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上,每朝每代都会有亡国的君主。这些人有的臭名昭著,有的则很快被历史的尘埃所埋没。早年英明神武,风流潇洒的帝王,后来失去了九五之尊,君临天下的皇位,失去了爱不释手,美若天仙的嫔妃,内心一定有无尽的失落与惆怅,内心百味杂陈,再回故都定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了。回想当年纵横驰骋,叱咤风云,前呼后拥的神武,对比眼前落寞孤单,苦闷凄凉,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南唐后主李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史书记载:李煜人长得广颡、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前额宽阔,脸颊丰满,牙齿重叠,眼睛里有两个瞳仁,就是医学上说的瞳仁发生了粘连畸变,属于病态的症状。但古代的人认为此确是天庭饱满,地角方圆,生得有富贵帝王相。遗憾的是,25岁的李煜登基为帝。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干了一份错误的工作。后周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南征北战,攻破金陵,李煜成了囚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煜皇帝做得很差劲,但填词却是一流,还一度被人称为“千古词帝”他在当皇帝期间,从“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醒来,决心和这个准备夺走他土地的人决一死战。谁知力不从心,亡国之后的李煜,从高高在上的皇帝变成了任人宰割的囚徒,这种巨大的落差使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耻辱之中。生既无欢,死又何惧。便以“词”为精神寄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煜自打亡国之后,寄人篱下,在春意阑珊的雨夜,凭栏远望无限江山,发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呐喊,回首自己曾经“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换来的却是春已去、国已破,自己成为伤心过客。在秋风扫落叶之时,孤身登楼,凭栏眺望,“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更是无限悲伤在心头。当然,后来因为写《虞美人》这首词,被赵光义除掉,李煜当皇帝成了笑话,但作为一个词人、艺术家,却是一个神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煜丢了江山还被杀无疑是悲剧,但同样一样当过皇帝的,即称为“逊帝”的宣统溥仪,与李煜有过一些相同的经历,晚年的结局却是大相径庭,可以算是很好,我们就从他晚年游览井冈山时写的三首诗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溥仪,字曜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长相一般,按照史上记载的皇上的相貌,本应是与众不同,天赋异秉,骨骼精奇,甚至是“隆准龙颜”,有真龙天子之相,鼻子丰隆,准头齐,鼻梁挺,比如《后汉书》记载刘秀的相貌是“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须眉长得很漂亮、鼻子高、嘴大、额头宽大;《明史》说明太祖朱元璋,下巴比上颚长出一寸多,颧骨很高,大鼻子,大耳朵,整张脸看起来象立体的山字,脑盖骨上有一块小山丘似的奇骨,明成祖朱棣长相“王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可谓是有奇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溥仪的长相与古代皇帝的相貌相差太远,他和光绪帝同出醇亲王府,溥仪是清宣宗道光帝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之子,母亲是摄政王的嫡福晋苏完瓜尔佳氏,这家人的长相几乎是一致,即脸型比较长,下巴尖锐,眼睛较小,鼻梁高挺,面容比较消瘦,五官算是周正,他个头很高、身材挺拔,并且胖瘦合适,没有臃肿的感觉,显得有些苍白,但可以算是眉清目秀。清朝灭亡之后,他率先剪去了那一头油腻的长发辫子,剪了个清爽的短发,戴了个眼镜,完全是一个西方的绅士,洋气又时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让人称奇的是,在五千年历史上,溥仪是个罕见的“三起三落”皇帝,他曾经三次称帝:先是三岁时毫不懂事的他,被抱上满清的末代皇帝的定座;多年之后,张勋复辟时又再次称帝,抗日战争时期“满洲国”又称帝;后来又三次投降:向民国投降,向日本人投降,又向新中国投降。历史狂潮将他卷来卷去,他就像河里翻滚的一粒沙子一样,自己根本无能为力左右自己,只能随波逐流,冲到何处算何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溥仪生不逢时,当上皇帝的时候才3岁,出生在特殊历史时期除了玩之外,国家大事都不是自己所决定的,溥仪前半生的选择,都是和历史的潮流相违背,可是他也是有恢复大清的梦想,正如他自己说的:“从小生长在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里,满脑子‘敬天法祖’、‘奉天承运’的腐朽的封建思想,一直在做着‘朕即天下’、‘恢复祖业’的美梦。为了“东山再起”继续做着皇帝的美梦,干了不少坏事,只不过历史一直在和他开玩笑,无奈成了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只后沦为囚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溥仪生活在新时代算是非常幸运的,在服刑改造不久之后,就被特赦,并任命他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央文史馆馆员,接下来的日子,他还率领一个参观团去南方参观游览,他还担任这个团的团长。接着,末代皇帝溥仪与新婚妻子李淑贤、末代亲王溥仪的弟弟溥杰与妻子嵯峨浩、指挥过淮海战役的战区司令杜聿明和夫人曹秀清,指挥过锦州战役的兵团司令范汉杰,还有国民党高级将领宋希濂、王耀武、廖耀湘、康泽、沈醉,前天津市长杜建时和新婚夫人画家李念淑,国民党的军长罗历还有伪满大臣王子衡等。因此,当时有人戏称他们为“帝王将相参观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参观团中,最激动的当然要算溥仪,他曾经在给亲属的信中说,“先祖下江南是天恩浩荡,而我才是第一次。”溥仪下江南的感慨,比起当年康熙和乾隆,真是天壤之别。在我的家族当中,康熙和乾隆都是出了名的爱“巡游”,康熙和乾隆都曾六下江南,而他自己却是一次也没去过的。如今有机会一睹江南的风采,内心的感受还是颇为复杂的,他怎么能不激动呢?为了这事,这名大老爷多次流泪哽咽,甚至流泪大哭,并多次当众表态,阐述自己的过错过失和罪责。然而,跟随他一起参观的那些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溥仪如此伤感,不只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换了人间”的哀叹,还有李后主“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无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是溥仪在参观革命摇篮井冈山时,更是感慨良多。那是1964年4月,春意正浓的井冈山,远处翠竹层层叠叠,云雾飘来,像大海翻滚着绿浪,水墨氤氲,楚楚动人。脚下草长莺飞,万木葱郁,满目苍翠欲滴。杜鹃花迎风绽放,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怒放的各种杜鹃花相互映衬,天风摇曳,焰焰欲燃,构成了一幅醉人的美景。环顾四周,群山连绵,风和日丽。油桐片片白,井冈四月凉。五百里井冈,果真是个好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井冈山工作人员对溥仪介绍说,晚清民国初年,井冈山方圆百里都是崇山峻岭,当年产谷不满万担,人口不满两千,这里万木直入青云,山深绵邈,逶迤千百里,山势如飞,奇峭逼人。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星星之火,在井冈山燃起,最终燃遍了全国。这期间,多少革命志士,把满腔的热血洒在了井冈山的土地上、山林中、田野里,英雄的鲜血,浇绿了满坡的山林,浇艳了满山的杜鹃。淳朴善良的井冈山人民,和红军战士心连着心,肩并着肩,在一场又一场浴血奋战中,在日复一日的艰苦斗争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地、泣鬼神的颂歌。在连天的烽火中坚守,在血雨腥风中战斗。倒下的,是血肉的身躯;立起的,是永远的红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年代,井冈山的红军一天五分钱伙食标准都不能保障,官兵生活完全一样,吃的是井冈山的红糙米、南瓜稍微放点盐也算主食,当时民歌称: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有时没有吃的,就拨山上的竹笋吃,春天吃笋子,不能拨大的,只能小的,大的要留着长竹子,那时住宿也很简单,战士们在山上是没有房子住的,就自己搭个茅棚,起名叫“琉璃瓦房”。全军盖的是禾草,睡的是禾草,穿的是破衣,补了又补,战士们还幽默地叫金线衣,黄金被(睡稻草),寒冬腊月许多人仍然穿单衣,伤员也一样,睡在禾草上,旁边用一块板子挡一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的井冈山黄洋界哨口,放眼望去,群峰巍列,接天连山,沟深谷幽,林海翻滚,那时敌人强攻哨口,眼看敌人要拿下这险要处时,茨坪红军军械处把刚修好的一架迫击炮抬来了,对准敌军阵地,连开三炮,有一炮很响,弹片在敌群中间飞舞,炸得敌人血肉横飞。红军战士奋勇跳出战壕,‘同志们!冲呀!’大家犹如猛虎下山,扑向敌人。这时赤卫队、暴动队、妇女队、少年先锋队跟着主力红军奋勇冲击。顿时,号角齐鸣,杀声震天,敌人以为红军大部队回来了,吓得魂不附体,自相践踏,溃不成军,连夜逃走了。”井冈山保卫战取得了重大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参观井冈山时期,溥仪看这大好河山,层峦叠嶂,云海涌动,满目葱绿,犹如一块翡翠嵌在中国的大地上,红军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对着山下,似乎在俯瞰苍生,见证峥嵘岁月,诉说着当年的胜利,那喜悦声仿佛还在耳边缭绕,溥仪众人在纪念碑前深深地鞠了三躬。哪怕是妇女、青少年,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也毫不后退放下放下针线、放下玩具,勇敢地站出,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党总能使人民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花草树木也争相入伍。军民一心,还有什么不能战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溥仪通过几天时间在井冈山的参观,要离开的时候,参观团与当地干部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他感触最深地说:在我的家族当中,祖上康熙和乾隆爷都是出了名的爱“巡游”,康熙和乾隆都曾六下江南,但有一点,他们都是官员前呼后拥,因为他们怕群众,根本不能与老百姓接触,象我们出来接触的都是普通百姓,每一个人都十分友好,真的是新社会好呀。是呀,千古成败,取决于民心背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即,这个曾经的中国最高统治者,当场向与会干部群众撰写了三首诗:一是看到黄洋界地势雄伟险峻,举目远眺,群山起伏,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聆听红军当年保卫黄洋界战斗,《黄洋界旧战场》为题,赋诗一首,诗曰:“到处红旗噪妇孺,栗浮沧海敌心孤;炮声怒吼黄洋界,白匪平明一个无。千点红旗四面山,万夫颠顿妇孺关;梭标木石成天险,骄敌霄遁指顾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以《黄洋界哨口》为题,再写一首:铜墙铁壁黄洋界,岿然雄于百万兵;尽有奇谋堪制敌,更因众志已成城。云霞巧扮旌旗影,草木争为鼓角鸣;夜半山风传捷报,折天初发巨霆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在参加过程中,溥仪望着那棵枝繁叶茂的荷树,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伫仰当年大树风,甘棠遗爱古今同。“五同”毕竟今逾古,六亿人民仰慕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三首诗一写出来,加上他书法功底,在场的文史参观团的同行人员听后,都热烈鼓掌,钦佩溥仪才思敏捷,出口成诗。特别是杜聿明王耀武等人赞不绝口:“好诗,真的好诗呀!”你真的是太有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同行的国军少将沈醉,觉得溥仪能写出这样令众人称赞的好诗,还有一手好字,简直是不可思议,因为与他一起特赦时,亲眼看到溥仪第一次填写户口本时,他的文化程度一栏写上“初中”,心里一直犯嘀咕:只初中文化水平的人,能写得如此好的诗?能写出如此好的书法,看来现在的大学甚至是博士生,也恐怕是望尘莫及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才慢慢地知道,溥仪虽然没有正儿八经过在学校读过,或者领取过毕业证,更没有所谓国家承认的学历,其实他接受的教育,远不止如此,他自幼开始学习,别的孩子三岁基本上都还在玩耍和嬉戏的时候,他就被强制学习中文,满文和英文三种语言。而且当年教他的都是名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博学多才科举状元、翰林院大学士,比如陈宝琛、袁励准、陆润庠、罗振玉、王国维、朱益藩、梁鼎芬等均被后人称为“末代帝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人他们都成为一代书法及学问大师。还有徐世昌也曾经当过溥仪的老师。庄士敦也当过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士,当时英国伦敦大学的高材生。由此可以看出,溥仪自幼受到的教育都是非比寻常的。当然溥仪自己也非常的用功,成年之后的溥仪也非常的热衷于学习和老师进行探讨问题。我们从他留下的书法作品就可以看出,其笔力峻拔、出尘拔俗,堪称雍容华贵、敦厚端庄。还有,他能用英语翻译《四书五经》,可见其学问非同寻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井冈山回来之后,溥仪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觉得新中国的成立是来之不易,的确是伟大。为此,他在自传文中,还专门记述了曾经回一趟故宫老家的事情,来印衬祖国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紫禁城斑驳的朱红的墙,辉煌的金銮殿,蓝的天,白云略天而去。准确地说,这是溥仪的家,不过这个家非常大,大得推开一扇门,还有一扇门。他当年离开故宫时,那些房子陈旧、衰败的景象不见了。到处都油缮得焕然一新。连门帘、窗帘以及床 慢、褥垫、桌围等等都是新的。在御花园里,看到那些在陽光下嬉戏的孩子,在茶座上品茗的老人。嗅到了古柏喷放出来的青春的香气,感到了这里的阳光也比从前明亮了,相信故宫也象祖国各地一样,获得了全面的新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晚年这次溥仪回老家故宫,恐怕再也没有那种“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无奈了,因为在这座童年、少年曾经居住的老家,他竟然兴致勃勃地找到了当年自己爱不释手玩过的蛐蛐盒子,显得格外的兴奋,感觉一个人能平安度过后半生才是最重要的。但不管如何,溥仪终究是做过清朝皇帝,而且还经历民国和共和国,作为末代逊帝,见证当年许多的英雄人物,参加过很多历史上的大事件,这一点,在整个历史上都找不到第二个人,他的行述记录在史,自然能成为后辈经久不息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