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葬礼有着一套独特的规矩,这些规矩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是对于很多老人来说,像50、60,还有部分的70后来说,却都是门儿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农村葬礼的“七大规矩”,大家可不要以为都是迷信,还是有很多的习俗是需要有人去传承的。

(1)送终。

所谓送终,指的就是在老人生命垂危的时候,子女等直系亲属守在他们的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

自古以来在我国民间,送终都被视为是一件很重要的大事,能给老人送终,说明子女尽了孝心。要是没赶上送终,那可能会成为一辈子的遗憾。

而且在有些地方,还把老人是不是在板床上去世当作子女有没有尽孝道的标准呢。

要是老人在床上咽气,子女可能会被人议论,认为这样的子女不孝顺。所以一般老人临去世时,都要把他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家庭条件差的,就会给老人放在门板上。这也是为什么在有些地方,现在老人临终的时候,都是睡在正厅的门板上,而不是卧室的原因。

(2)烧倒头纸。

当老人去世了后,家里人都会烧纸钱,这就叫“烧倒头纸”,而有的地方说的就更直白了,说成是“烧落气纸”。

在烧纸了以后,紧接着就会放鞭炮,不少地方还会敲几下锣。这样做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需要注意的是,在人还没断气的时候可不能哭,等人走了才能围着恸哭。

(3)报丧

这个也是有很多讲究的。当老人咽气后,家人就得赶紧给亲友发报丧贴或者登门通报死讯,告诉远方的亲友开吊下葬的日子。报丧的一般是孝子,如果孝子很忙,就是侄子代劳。

而孝子去亲友家报丧的时候,一定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只能是在屋外,当有人迎接就得立即叩首,然后告知家长老人去世了。需要说明的是报丧是不能说“死”字的。

(4)入殓。

死者入棺前要整容,剃头、刮脸、换衣服啥的,然后用白绸掩面。一般传统的习俗,是入殓的时候不能给死者穿皮衣皮裤。给死者穿衣的时候还不能把眼泪滴到死者身上。

有的地方还会给死者配木梳和镜子。入棺的时候,死者一般头朝里脚朝外,这个规矩可不能乱。

(5)守灵

从老人去世到入棺这段时间,家人要昼夜轮流守在旁边,这个就是叫“守铺”。入棺后守在棺旁就叫“守灵”,也叫“困棺材”。在守灵的时候,晚上是不能睡觉的,一般都是打牌、聊天到天明。

(6)吊唁。

这同样也是葬礼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同地方吊唁的方式不一样,关系远近吊唁的礼数也不同。

死者子女接到消息后要哭悼,然后赶紧奔丧。到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一路哭回来。到家先在灵前跪叩哭悼,亲友吊唁的时候,孝子要陪同。

(7)摔孝盆。

这个盆叫“阴阳盆”,也叫“丧盆子”“吉祥盆”,就是逝者灵堂前烧纸用的瓷盆。

这个摔盆也有不少的规矩和讲究,不是谁都能摔的,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摔盆,要是没儿没孙,别人摔盆就会和死者关系变近,比如侄子等,因为谁摔盆,就意味着继承逝者的财产和地位等。

摔盆讲究的是要一次摔碎,越碎越好,因为这盆是死者的锅,碎了方便死者携带。

当孝盆一摔,杠夫就起杠,正式出殡,队伍浩浩荡荡的向墓地出发。如果没有摔碎,也不能捡起来重新摔,一般是后面的轿夫一脚把它踩碎了。

这些农村葬礼的规矩,虽然看起来有些繁琐,但却蕴含着深厚的意义。它们是对死者的尊重和缅怀,也是家族亲情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这些规矩,人们表达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也传承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些传统习俗依然在农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它们让人们在面对死亡时,更加庄重、更加有仪式感。同时,也提醒着我们珍惜生命,关爱家人。

不过“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不是所有地方都是这样的习俗,但是大致还是差不多的,你家乡哟这些习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