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27年,周景王的穆后和太子寿相继去世,剩下的几个儿子中,周景王尤其偏爱庶长子王子朝。
为了扫清王子朝成为太子的障碍,周景王出手为他铲除异己,先杀了王子猛(王子朝同父异母的弟弟)的太傅下门子,后打算趁外出田猎时,杀掉王子朝反对者、王室世卿单穆公和刘文公。
不料,计划赶不上变化,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心疾突发,弥留之际的他嘱咐大夫孟宾要扶立王子朝为嗣君,不过这个愿望还没实现,他便死掉了。
要知道,从原太子寿去世到周景王驾崩,王室内部各方势力围绕拥立哪位王子为太子的问题,已经进行了长达七年的明争暗斗。在即将柳暗花明的一刻,周景王的突然驾崩,让事情脱离了原来的发展轨迹。
周景王
一、王子朝之乱
按照周景王的遗命,王子朝本来是可以顺顺利利做下一任周王的,但大臣单穆公、刘文公等人也知道,如果王子朝当了周王,定然没有他们好果子吃,便先发制人,联手杀了支持王子朝的宾孟(又名宾起),而后又立王子猛为周悼王。
为什么选王子猛呢?
因为他们认为,虽然王子朝是庶长子,但王子猛母亲的地位比王子朝母亲的地位高,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宗法继承制,理应由母亲地位更高的王子猛来做下一任的周王。
有遗诏在手的王子朝自然不服气,他依仗旧官和百工中失去官职的人与周灵王、周景王的族人发动叛乱,试图夺回王位。
然而,单穆公率众反杀了王子还等八位支持王子朝的王子,并借助晋国兵力护送王子猛。不料,王子猛却于同年11月病逝,其同母弟弟王子匄在单穆公等人的支持下即位,这就是周敬王。
周敬王
后来,王子朝居王城,王子匄居狄泉,根据所居地点不同,两人分别被称为“西王”和“东王”。
而后,在晋国等诸侯的参与下,周敬王一方占据了上风,王子朝不得已与尹氏、召伯、毛伯等人携周朝典籍出奔楚国,最后王子朝在吴国入楚时被周敬王派人暗杀。
至此,王子朝之乱才初步平定;三年后,王子朝余党清除殆尽,这场历经二十年的周朝内乱的余波才彻底平息。
二、各方势力,谁“分赃”最多?
咱们先看看这场“王子朝之乱”都涉及到哪些势力。
1)以王子朝、王子猛、王子匄等周朝王子为代表的周王室。
2)单穆公、刘文公、召庄公、尹文公、南宫极等王室世卿。
3)周灵王、周景王后人等王室旧族。
4)晋国、楚国、郑国、宋国等诸侯国。
那这几方势力,谁最后得利最多呢?
1、周王室
“王子朝之乱”在破坏了宗法制度的同时,也导致周王室实力严重削弱,在“王子克之乱”时,王室尚能自己出兵平定,而到了“王子朝之乱”,却多次借助晋国的军事力量与政治力量,来平定内乱与调和王室世卿间的争权夺利。
“王子朝之乱”还致使王室卿士专政,并最终导致“王室遂卑”,维护分封体系的君臣制度、宗法制度和诸侯制度都遭到了破坏,甚至崩溃,以周天子为中心的等级秩序已无力再维系。
2、王室世卿
王子克、王子颓、王子带等王室庶子作乱中,当事人死了后,并没有发生余党继续叛乱的行为,但“王子朝之乱”同前面三次作乱不同。
王子朝生前有王子还等八名王子、召氏尹氏等世卿大族、百工等诸多支持者,而且在其被杀后,仍旧有他的余党在活动,这说明王子朝立周王之位的推动与被阻,是争权夺利的王室卿大夫之间在从中作梗。
另外,王室世卿在周王室嗣君废立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举个例子,在同样是王室庶孽之乱的“王子克之乱”时,做为昔日周桓王的重臣亲信、卿士周公黑肩,还没发动政变,就被周庄王先发制人镇压了,这种情况在一百多年后的庶孽之乱中却起了变化。
后来这场“王子朝之乱”,看似是王子朝与王子猛、王子匄之间在争夺王位,实则是王室卿大夫之间的争权夺势,败走楚国的王子朝最终沦为了他们争斗下的牺牲品,而周敬王虽然坐稳了王位,但也不过是单穆公、刘文公等世卿控制下的傀儡。
以单、刘二卿为代表的掌权卿族,在此次较量中胜出,而另一方失败的卿族以及下面所说的王室旧族则遭到了大清洗,轻则逃亡、重则灭族。
3、王室旧族
我们仔细想想就明白了,单、刘两族的上位,意味着像周灵王、周景王的后人,或者说旧族永无再次振兴的可能;自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土地也无半寸可封,更别说那高高在上的执政卿之位了。
是王子朝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所以他们会宁愿粉身碎骨也要把宝压在他身上,毕竟改变自己命运、家族命运的机会稍纵即逝,奋力一搏总比坐以待毙强得多。
其实,历史迟早也是这个结果,毕竟,王室卿族与王室旧族的掌权力度不同,他们在长时间政治较量中的矛盾已经激化到即将爆发的一幕了,“王子朝之乱”也是其必然结果之一。
这些王室旧族便如那飞蛾扑火一般,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飞蛾扑火
4、各诸侯国
在最初的周王室内乱中,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介入时,主要谋求调解王室的内部纠纷。比如“王子颓之乱”时,郑厉公试图调解周惠王与王子颓的纠纷;“王子带之乱”时,齐桓公试图调解周襄王与王子带之间的纠纷。这个时候的诸侯国,还对王室权威有着敬重之意。
但到王子朝之乱时,诸侯国的态度就与之前不一样了,拿晋国来说,它不再做“调和双方矛盾”的努力了,而是支持将会给自己国家带来最大利益的一方。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晋、楚、郑、宋等诸侯国在“王子朝之乱”后的得利情况。
(1)晋国
晋国在周朝的几次内乱中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也希望通过参与勤王活动,再次获得图霸的机会。
毕竟诸侯勤王的回报可以获得其他诸侯的拥护,正如晋国狐偃所说:
“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
意思是,“求得诸侯的拥护,都不如像为天子的事情尽力这样有效。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得到诸侯信任,而且合于大义。”
《史记》中记载,昭公死后,晋顷公继位,当时的政坛情况是“六卿强,公室卑”,国家大权旁落至赵、魏、韩、智、范、中行六家手中。
晋国六卿
晋国卿族内部的兼并与内耗,导致了晋国霸业已不复晋文公当年,“王子朝之乱”时晋国的“勤王”行动其实是六卿为提升他们自己卿族的名誉和影响力的体现。
晋国公室也不争气,晋悼公死后,其子晋平公在位前期还励精图治,甚至一度恢复晋国霸业,但在位后期却大兴土木、不务正事,导致大权旁落到六卿手中。
晋平公之子晋昭公时期,会诸侯于平丘,当各国要按照地位来确定贡赋的轻重时,郑国子产认为郑国是伯爵,不能与公侯同列,晋人还真答应了。同行的子太叔担心晋国会讨伐,子产说:“晋国政事出于很多家族,他们不能一心一德,苟且偷安尚且来不及,哪里来得及讨伐别人呢?国家不和别国竞争,也就会遭到欺凌,还成个什么国家?”
子产曰:“晋政多门,贰偷之不暇,何暇讨?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左传·昭公十三年》
以子产的反驳气势,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晋国内部卿族互相争斗,晋国已不能发挥昔日霸主的威慑力了,不然子产一定会识时务的。
因此,晋国在“王子朝之乱”选择勤王,一是可以阻止周围中小诸侯国进一步离心离德的步伐,二是试图重建日薄西山的晋国霸业。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勤王一事提高了六卿的声誉,因为“晋国由六卿把控”这件事已是众人皆知了,周王室内乱,晋国不管,其他诸侯国不会怪那晋国公室,只会众口一词地指责六卿,所以六卿就算为了自身利益不受损,且进一步削弱公室力量,也会走“勤王”这条路。
看看司马迁的话就更明白了,他没说“晋顷公平王室乱”,而是说“晋六卿平王室乱”。
勤王这条路确实没走错,“王子朝之乱”后,六卿话语权更强,公室力量相对更加削弱,六卿接着趁祁氏内乱吞并了支持公室的祁氏和羊舌氏两族,“失去翅膀”的公室在“六卿皆大”的政治形势下,便再也“飞”不起来了。
(2)楚国
楚国虽然在“王子朝之乱”中没有直接说支持王子朝,但暗地里却是支持他的,要不然,王子朝也不会失败后“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王子朝奔楚
王子朝带着众人去楚国时,大概没想到,他们带去的大量周室典籍,对楚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春秋左传诂》中曾记载:
“周之典籍,尽在楚矣。《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史倚相,观射父读之。”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先秦时期的典籍,“坟”指三皇时代的书,“典”指五帝时代的书,“索”指伏羲时代的书,“丘”指帝禹时代的书,这四部典籍早已经失传了;这里面提到的左史倚相(左丘明的爷爷)和观射父都是楚国人。
为什么这些失传的先秦典籍只有这两位楚国人能读到呢?因为这些典籍就是当年王子朝与众人带到楚国的周朝典籍啊!
这些周朝典籍都包括什么呢?有黄帝以来尤其是夏商的文物、周代列王的诰命、诸侯各国信符奏章,以及各地的地理、人口、风俗、祭祀、特产等需报告的文书档案资料。
王子朝带走这些代表周朝王权的典籍,意图很简单——复位。
要说王子朝吧,确实是那场政治内乱的失败者,也造成了周朝典籍的遗失,使在他之后的中华文化形成断崖,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是促进中原文化向南传播的大功臣,因为他带去的诸多典籍对楚国文化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造成了“惟楚有才”的历史盛景,楚国人才的大批涌现,导致更多思想家与学派相继出现,直接或间接促生了后来的百家争鸣,这其中的意义和影响不可谓不大。屈原
惟楚有才”
(3)郑国、宋国
随着晋国和楚国霸业的衰落,郑国和宋国在昔日晋楚争霸的阴影下,已经在挣脱之前的束缚了,不再以他们马首是瞻了。
像郑国,子大叔执政时积极“勤王”,子然执政时,在“王子朝之乱”中改为支持王子朝党羽儋翩作乱,派兵攻打王畿六邑,虽然支持的一方失败了,但其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从侧面证明了郑国的综合实力还是不弱的,不然也不会最后与齐国、鲁国和卫国等结成联盟。
宋国也做着如郑国那般的努力,不过在“王子朝之乱”中,确切地说,它并没有参与勤王,因为在考虑到勤王对自己的回报不多时,它接连两次拒绝晋国让其勤王的命令。晋国霸业尚存时,宋国可不敢这样,但晋国霸业不复时,宋国都敢推三阻四,甚至直接拒绝执行命令了。虽然其努力的结果不如郑国,但比之昔日在晋楚争霸之间苟延残喘,已是好很多,起码能挺起胸膛说“不”了,这也是其未参与“王子朝之乱”,而间接的得利吧。
三、从辩证关系角度来看,谁才是最大赢家呢?
下面,我们就用辩证关系来分析,谁才是这场王室内乱的最大赢家?
辩证关系就是:用相对的观点看问题,不绝对化;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不片面化;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静止化;用比较的观点看问题,不一点化。
我们看到,论哪方势力得利最大,当属诸侯国;而论哪家诸侯国得利最大,得辩证来看。
1、从眼前来看,或者按获利的“变现速度”来说,晋国获利最大,如果说得更具体点,晋国六卿的获利“变现”最快,他们才是最大赢家,因为相比王室世卿或其他诸侯国,晋国六卿的名誉更盛了,权更大了,地更多了,公室也被他们压得再也抬不起头来。
2、从长远来看,或者按影响程度和意义大小来说,楚国是最大赢家,楚文化有了质和量的提高,人才喷涌式涌现,还为日后的百家争鸣起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在此次分析中,并没有一刀切,说哪方势力是最大赢家,而是从以上眼前和长远两个方向为条件做分析,不同的条件做不同的分析、比较,这样分析和理解起来就比较全面。这就是辩证关系中所说的“用相对的观点看问题”、“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用比较的观点看问题”。
拿第二点楚国来说,“王子朝之乱”直接影响了楚文化及人才的发展,而从长远发展来看,又为将来的百家争鸣做了铺垫,这就是辩证关系中所说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比较的观点看问题”。
写在最后
周王室一次又一次的内乱,逐渐耗尽了自己的土地、人口,致使周王室政事受制于王室卿士与诸侯大国,而且这种情况很难摆脱。但相对来说,周王室内耗的得利者受益颇丰,比如站队王子匄的单、刘两卿,比如晋、楚等诸侯大国,虽说利益有大有小,但谁都想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随着周王室日渐衰卑,诸侯大国必定是最后最大的赢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