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之教的启迪|王阳明:书徐汝佩卷-《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原文及译文解读
26. 书徐汝佩卷
癸未年(1523年)
[背景]
可参看25.《寄杨邃庵阁老书》一文介绍。嘉靖ニ年ニ月,《王文成公全书》年谱载:“南宫策士.以心学.为问,阴以辟(pì).先生。门人徐珊读《策问》,叹曰:‘吾恶能昧(mèi)吾知以幸时好耶!’不答而出。闻者难之,曰:‘尹彦明后一人也。’ 同门欧阳德、王臣、魏良弼(bì)等直接发师旨不讳(huì),亦在取列,识者以为进退有命。德洪下第归,深恨时事之乖。见先生,先生喜而相接曰:‘圣学从兹(zī)大明矣。’ 德洪曰:‘时事如此,何见大明?’先生曰:‘吾学恶得遍语天下士?今会试录,虽穷乡深谷无不到矣。吾学既非,天下必有起而求真是者。’ ”
施邦曜在《阳明先生集要》一书中就此文有评曰:“徐汝佩此举,不以荣禄之念易其所志,真豪杰士也。然圭角未融,未免有高自标榜之意,反而为斯道之病。先生嘿而不答,诚是不言之教。
[原文]
【26.1】壬午之冬,汝佩1 别予北上,赴南宫试 2。已而门下士有自京来者,告予以汝佩因南宫策问 3 若阴诋夫子之学者,不对而出,遂浩然东归,行且至矣。予闻之,黯然不乐者久之。
士曰:“汝佩斯举,有志之士莫不钦仰歆 ? 服,以为自尹彦明 ?之后,至今而始再见者也。夫人离去其骨肉之爱,赍 ? 粮束装,走数千里,以赴三日之试,将竭精弊力,惟有司之好是投,以祈一日之得,希终身之荣。斯人之同情也。而汝佩于此独能‘不为其所不为,不欲其所不欲’,斯非其有‘见得思义、见危授命’之勇,其孰能声音笑貌而为此乎?是心也,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者矣。将夫子闻之,跃然而喜,显然而嘉与之也。而顾黯然而不乐也,何居乎?”
予曰:“非是之谓也。”
士曰:“然则汝佩之为是举也,尚亦有未至欤?岂以汝佩骨肉
之养,且旦暮所不给,无亦随时顺应,以少苏其贫困也乎?若是,则汝佩之志荒矣。”
予曰:“非是之谓也。”
士曰:“然则何居乎?”
予默然不应,士不得问而退。
【26.2】他日,汝佩既归,士往问于汝佩。
曰:“向吾以子之事问于夫子矣,夫子黯然而不乐。予云云而夫子云云也。子以为奚居?”
汝佩曰:“始吾见发策者之阴诋吾夫子之学也,盖怫然而怒,愤然而不平。以为吾夫子之学,则若是其简易广大也;吾夫子之言,则若是其真切著明也;吾夫子之心,则若是其仁恕公普也。夫子悯人心之陷溺,若己之堕于渊壑也,冒天下之非笑诋詈而日惇惇 ? 焉,亦岂何求于世乎!而世之人曾不觉其为心,而相嫉媢 ? 诋毁之若是,若是而吾尚可与之并立乎?已矣!吾将从夫子而长往于深山穷谷,耳不与之相闻,而目不与之相见,斯已矣。故遂浩然而归。归途无所事事,始复专心致志,沈潜于吾夫子致知之训,心平气和,而良知自发。然后黯然而不乐曰:‘嘻吁乎!吾过矣’。”
士曰:“然则子之为是也,果尚有所不可欤?”
汝佩曰:“非是之谓也。吾之为是也,亦未不可,而所以为是者,则有所不可也。吾语子,始吾未见夫子也,则闻夫子之学而亦尝非笑之矣,诋毁之矣。及见夫子,亲闻良知之诲,恍然而大悟醒,油然而生意融,始自痛悔切责。吾不及夫子之门,则几死矣。今虽知之甚深,而未能实诸己也;信之甚笃,而未能孚诸人也。则犹未免于身谤者也,而遽尔责人若是之峻!且彼盖未尝亲承吾夫子之训也,使得亲承焉,又焉知今之非笑诋毁者,异日不如我之痛悔切责乎?不如我之深知而笃信乎?何忘己之困而责人之速也!夫子冒天下之非笑诋毁,而日谆谆然惟恐人之不入于善,而我则反之,其间不能以寸矣!夫子之黯然而不乐也,盖所以爱珊之至而忧珊之深也。虽然,夫子之心,则又广矣大矣,微矣几矣。不睹不闻之中,吾岂能尽以语子也?”
【26.3】汝佩见,备以其所以告于士者为问,予颔之而弗答,默然者久之。汝佩悚然若有省也。明日,以此卷入请曰:“昨承夫子不言之教,珊倾耳而听,若震惊百里。粗心浮气,一时俱丧矣。” 请遂书之。
[注释]
1.汝佩:徐珊(1487ー1548),字汝佩,号三溪,浙江余姚人。嘉靖壬午浙江亚魁。仕至湖广辰州同知。著有《卯洞集》四卷。
2.南宫试:指礼部会试,即进士考试。
3.策问:以经义或政事设问以试士,汉代被举荐的吏民是经过皇帝“策问”后按第等高下授官,后多用于科举考试。
4.歆:喜爱,羡慕。音 xīn 。
5.尹彦明:尹焞(1071—1142),宇彦明,一字德充,今河南洛阳人。《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载:“少师事程颐,尝应举,发策有诛元祐诸臣议,焞曰:‘噫,尚可以千禄乎哉!’ 不对而出。告颐曰:‘焞不复应进士举矣。’ 颐曰:‘子有母在。’ 焞归告其母陈,母曰:‘吾知汝以善养,不知汝以禄养。’ 颐闻之曰:‘贤哉母也!’ 于是终身不就举。”
6. 赍:带着。
7. “富贵不能淫”句: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8.惇惇:淳厚貌。惇,音 dūn 。
9.媚:嫉妒。音 mào 。
[导读]
这篇文章跟以往的文章结构有所不同,就像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富有启迪意义:如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别人的不理解,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从而少走弯路。
阳明先生整篇文章什么都没有说,但先生却用不言之教给了学生震撼人心的启发,所以就有了这篇《书徐汝佩卷》。徐汝佩是阳明先生的学生,这个学生我们通俗讲就是他有一点个性,有一点自高自大、自我标榜。徐汝佩上北京参加会试,会试很重要,但是他发现考试策问当中有诋毁阳明先生学问的内容,所以他不仅没有作答还愤然离场,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归乡行程。这件事发生以后阳明先生及其学生各自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先来看一下原文,第一段就是表述此事件。
【原文】壬午之冬,汝佩别予北上,赴南宫试。已而门下士有自京来者,告予以汝佩因南宫策问若阴诋夫子之学者,不对而出,遂浩然东归,行且至矣。予闻之,黯然不乐者久之。
[解读]:壬午年的冬天徐汝佩去参加在京城的会试,后来阳明先生门下的一位士子也是从京城回来的时候告诉阳明先生,汝佩因为不满考试策问中有诋毁阳明先生学问的内容,所以没有作答就离开考场了,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回乡的行程,而且很快就到了浙江。先生听说后说:我听了以后很长时间都闷闷不乐。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第二段,有个学生就有以下的疑问:
【原文】士曰:“汝佩斯举,有志之士莫不钦仰歆服,以为自尹彦明之后,至今而始再见者也。夫人离去其骨肉之爱,赍粮束装,走数千里,以赴三日之试,将竭精弊力,惟有司之好是投,以祈一日之得,希终身之荣,斯人之同情也。而汝佩于此独能不为其所不为,不欲其所不欲,斯非其有见得思义、见危授命之勇,其孰能声音笑貌而为此乎?是心也,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者矣。将夫子闻之,跃然而喜,显然而嘉与之也;而顾黯然而不乐也,何居乎?”
[解读]:门下的一个弟子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徐汝佩这是壮举啊,所有的有志之士无不非常钦佩仰慕他的这一行为,都说自尹彦明之后直到今天才见到这样一个人。你说一个人远离亲人、背着干粮、带着行李奔赴几千里去参加京城为期三天的会试,一般人都会挖空心思、竭尽全力讨好考试官,希望一朝及第换得终身荣华富贵,那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看的徐汝佩在这点上,不欲其所不欲,所以说如果徐汝佩不是见得思义、见危授命,有这样的勇气肯定是做不到的,这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心,我以为先生听了之后一定会欣然喜悦,而且会特别赞许他,现在却看到先生您黯然不乐,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先生就说了一句话:“非是之谓也!"意思是“不是这样”。士子又问第二个问题 :
[原文]:士曰:“然则汝佩之为是举也,尚亦有未至欤?岂以佩骨肉之养,且旦暮所不给,无亦随时顺应,以少苏其贫困也乎?若是,则汝佩之志荒矣。”
[解读]:这个士子觉得不是这个意思,士子又说:老师是不是汝佩这个举动也不完全妥当?因为汝佩要奉养自己的亲人,如果衣食不保,那么他当时就应该随机应变,先去考取功名,稍稍缓解家庭的贫困,然后再去弘扬学问。如果是这个原因的话,说明汝佩这个志向就荒废了吧?阳明先生又说:”非是之谓也!“,意思是“不是这样的”!这个士子又问那到底是什么缘故呢?“然则何居乎?” 予默然不应,士不得问而退。这个时候阳明先生默不作答,这个弟子不得其解,随后就退下了。
这一段我们先来看看前面这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士子觉得徐汝佩这个是壮举,而且觉得你有诋毁我老师学问我就愤然离场,多么担当、多么勇敢啊!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我们知道实际上徐汝佩这种做法叫自以为是或者叫自高自大,或者叫自我标榜,有这样的一个成分在里面。所以这个初心他就偏了,他一偏他就偏要证明自己了。那么士子又说是不是因为他如果这样做了的话也是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不好。先生也说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他这个念还是偏的,他的焦点都在为自己上,所以前面两个部分都不是,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他那颗心焦点没有放出来,心在自己身上还是在自私上!所以一旦我们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事情就很难说了,或者说阳明先生用了一种叫做不言之教,没有给这士子解释为什么不是!但已经告诉反正这样做是不对的。
第三段事情就开始明朗了,我们来看:他日,汝佩既归,士往问于汝佩。也就是后来徐汝佩回来了之后这个士子就去问徐汝佩曰:“向吾以子之事问于夫子矣,夫子黯然而不乐,予云云而夫子云云也。子以为奚居?”他就问徐汝佩之前我拿着你的事去请教先生,先生黯然而不乐,那我就这般这般跟先生说,先生就那般那般的回答,那你认为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徐汝佩虽然有一些要表达自我的这个证明,但是他对于先生的学问还是深信不疑的。所以他后来就有一个反思,徐汝佩当时是怎样跟这个士子去说的?
[原文]:汝佩曰:“始吾见发策者之阴诋吾夫子之学也,盖怫然而怒,愤然而不平。以为吾夫子之学,则若是其简易广大也;吾夫子之言,则若是其真切著明也;吾夫子之心,则若是其仁恕公普也。夫子悯人心之陷溺,若己之堕于渊壑也,冒天下之非笑诋詈而日谆谆焉,亦岂何求于世乎!而世之人曾不觉其为心,而相嫉媢诋毁之若是,若是而吾尚可与之并立乎?已矣!吾将从夫子而长往于深山穷谷,耳不与之相闻,而目不与之相见,斯已矣。故遂浩然而归。归途无所事事,始复专心致志,沉潜于吾夫子致知之训,心平气和,而良知自发。然而黯然而不乐曰:“嘻吁乎!吾过矣。”
[解读]:这段就是徐汝佩表达当时他为什么愤然离场而现在又为什么认识到自己错了的心路历程。汝佩就跟士子说当初我看见出题的考官暗中诋毁咱们先生的学问,我心中非常愤怒而且忿忿不平,我就想咱们先生的学问如此简易广大,先生的言语如此真切著明,先生的心是如此的仁爱忠恕、公正博大,先生悲悯世上人心沉沦,如同自己坠入深渊一样,他冒着天下人的非议讥笑诋毁谩骂,却每日谆谆教诲,难道他有求于世人吗?然而世人竟然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对先生如此嫉妒诋毁,既然如此难道我还要与他们为伍吗?算了吧!我就回去追寻先生,到深山远林隐居,然后对那些人耳不闻,眼不见就这样算了!所以当时我就带着这个心情义无反顾地回家了,但是回来的路上无所事事,再次专心致志深入体会先生有关“致良知”的教诲的时候心才慢慢的平和下来,进而良知自然萌发,然后黯然不乐的感叹道:”哎呀,我错了,我真的错了!“那个时候那个士子就觉得非常好奇,所以这个士子又问:“然则子之为是也,果尚有所不可欤?”你这么一说难道说你这个做法真的是不可取的吗?这个时候徐汝佩就把他为什么错了?以及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的原由跟这个士子讲了一下,这一段非常精彩,我们看原文:
[原文]:汝佩曰:“非是之谓也。吾之为是也,亦未不可;而所以为是者,则有所不可也。吾语子。始吾未见夫子也,则闻夫子之学而亦尝非笑之矣,诋毁之矣。及见夫子,亲闻良知之诲,恍然而大悟醒,油然而生意融,始自痛悔切责。吾不及夫子之门,则几死矣。
[解读]:这一段徐汝佩说什么呢?他说也不是这样,他说我这么做的方式也未尝不可取,只是我做的这个动机、这个出发点不可取!实际上我们前面说了他初心偏了,初心偏了到证明自己上了!徐汝佩就告诉这位士子说:当初我没有见先生的时候听到先生的学问,什么“致良知”?我也曾经是非议讥笑完全不认同,而且还笑话先生甚至还诋毁先生的学问,而且那个时候我觉得朱熹的理学才是正统,但是等见了先生之后亲耳聆听先生良知之学的教诲,这才恍然大悟,心意和畅,自己才开始痛自悔悟,然后说:如果我没有入得师门,这个徐汝佩说的非常绝,意思是说我这一生都完蛋了!一生都没希望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知道徐汝佩他开始有这样的一个同理心,他知道别人这样其实自己原来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好,我们继续往下看:
[原文]:今虽知之甚深,而未能实诸己也;信之甚笃,而未能孚诸人也。则犹未免于身谤者也,而遽尔责人若是之峻。且彼盖未尝亲承吾夫子之训也,使得亲承焉,又焉知今之非笑诋毁者,异日不如我之痛悔切责乎?不如我之深知而笃信乎?何忘己之困而责人之速也!夫子冒天下之非笑诋毁,而日谆谆然惟恐人之不入于善,而我则反之,其间不能以寸矣。夫子之黯然而不乐也,盖所以爱珊之至而忧珊之深也。虽然,夫子之心,则又广矣大矣,微矣几矣。不睹不闻之中,吾岂能尽以语子也?”
[解读]:这一段徐汝佩已经醒悟过来了,他说先生这个学问虽然我现在理解的很深,但是我却没有用在自己身上,虽然我自己也深信不疑,但是我还没有让别人通过自己的做到让别人信服,我这个做法其实难免有深谤先生学问的嫌疑,真的非常惭愧!
我们学习“致良知“也是一样的,这所有的一切都不是让我们去教别人的,而是用在我们自己身上,让我们真正的去做践行、做印证!他说我的做法其实难免有深谤先生学问的嫌疑,真的非常惭愧。我们这一做法不仅没有给先生争光反而给先生丢脸了,这个时候他就开始反省到了,他说我自己都到这个程度了,我自己还没有做到,我怎么能如此急迫地、严厉地要求他人呢?况且对方大概从未直接得到先生的教诲,如果他们有机会得到先生当面教导,又怎么知道如今这些非议讥笑诋毁的人,他们日后不会如我当初那样深刻的悔悟呢?不会像我今天这样的深信不疑呢?为什么我却忘记自己当初的样子?现在刚刚有一点领悟的时候就那么急迫的去责求别人呢?你看先生冒着天下人非议讥笑诋毁还是每天谆谆教诲,唯恐人们不能从善。而我的所作所为却恰恰相反,其间的差距跟先生相比根本就没得比。先生之所以黯然不乐那是出于对我的挚爱,进而对我的深忧呀!尽管如此先生的心是如此的广大、如此精微,我怎么能够完全跟你说清楚呢?就是先生到底怎么想的我也说不清楚,但是我自己醒悟了,我觉得当时我去抱怨别人觉得别人不对,其实原来自己和别人是一样的,所以这个时候他觉得自己错了,真的错了!
今天我们在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有很多时候去抱怨别人、指责别人,觉得别人做的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觉得我们自己学了什么?学了圣贤文化!我们学习圣贤文化,千万记住一句话就是不要把自己当君子,把别人当小人!我们一定要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经常的问问自己,自己在学习阳明心学、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自己真的有没有做到?能够理解那些不理解我们的人,能够对那些对我们有看法的人能够去负责任!所以徐汝佩到这一刻就理解了,拿不准人家学了以后比我们学的还好,而且比我们身体力行的还要更好!这个时候阳明先生说:
[原文]:汝佩见,备以其所以告于士者为问,予颔之而弗答,默然者久之。汝佩悚然若有省也。明日,以此卷入请曰:“昨承夫子不言之教,珊倾耳而听,若震惊百里;粗心浮气,一时俱丧矣。请遂书之。”
[解读]:先生就说汝佩后来见到我的时候就拿他告诉士子的那番话来问我:”我的这个理解到底对不对啊?”先生当时只是点了点头,并没有做任何回答,沉默了良久。这个时候徐汝佩恍然醒悟,第二天徐汝佩就拿这个书卷来请求说:承蒙先生的不言之教,昨天倾耳而听仿佛隆隆的雷声能够震惊百里之外,我的粗心浮气一时俱去,请先生帮我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吧!那么就有了这篇文章。先生最后什么也没说,只是点点头。
这个不言之教太厉害了,我们没有办法去评判先生这个不言背后的意思到底是什么,但实际上先生前面已经看到徐汝佩这个人的特点,就是有自我标榜、想证明自己是对的、想征得别人的认同或者是认可的,但这个时候先生就是不跟他说话只是点点头而已。
这篇文章里阳明先生虽然没有说话,但是对我们的教育也实在是太大了!——我们每一个学习的过程当中也会有一些感触,觉得自己有所进步、有所收获、有所启发,甚至这个时候也有很多人对于阳明心学深信不疑,这个时候千万要记住这个社会上有不幸的人,我们不要去执着,也不要去指责别人,更不要去给别人争论也更不要想办法老是去说服别人,让人家一定要相信!如果我们这么做了那我们就“执着“了,甚至是没有学到而且有深谤先生学问的嫌疑。我们要完全的理解别人,然后脚踏实地的用自己的做到和印证去感召或者是影响身边的人和环境,时刻保持这样一个致良知的初心,一颗自省、利他、致良知的初心,真正做一个印证者!有问题的时候千万记住绝不抱怨、绝不指责,决不受害,就是看自己、反省自己,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利别人,把方便留给别人、麻烦留给自己,然后多去担当!最后就是我们真正的依良知而行,说到做到、知行合一!相信当我们每个人做到的时候我们一定能够发出光去影响身边的人,一定也可以成为那个源头和种子,让周边环境更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