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孩子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问题背后的需求才是问题。
孩子玩手机背后的6大心理需求:
1.价值感、成就感
2.自主感、掌控感
3.挑战感、试错感
4.被尊重的需求
5.社交的需求
6.情感宣泄
让孩子愿意改变的两大步骤:先让孩子愿意干,再说让孩子干好,孩子才能一点一点的进步。
通过孩子玩手机背后的六大心理需求的分析,我们孩子如果有玩手机的情况,那么我们需要思考一下孩子背后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呢?
大部分家长惯用原生家庭的思维,纠错性思维,固定性思维等来教育孩子。经常是看到孩子哪里做的不好,立马指出来,并直接给出建议,家长会说:“你真笨,你应该……”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否定了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觉得我怎么做别人都不满意,并且很无助,所以就这样了。破罐子破摔,让孩子缺乏自主感,掌控感。当孩子做的好的时候用一句:“你真棒!”就敷衍了事。比如孩子考了100分,家长就会说:“不要骄傲!如果每次你都能考100分,你就厉害了!你们班考100分的同学有几个?……”导致孩子成就感,价值感丧失。孩子觉得我做的再好,父母也看不见,得不到尊重,就会从玩手机上找需求。因为拿着手机想玩啥就玩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满足了孩子的自主感,掌控感。就算闯关失败,手机也是用鼓励性的语言:“再试试哟,不要灰心,请继续……”充分满足孩子的试错感,挑战感。当闯关成功,手机既有鼓励性的话语,又有奖励,比如武器,奖品……充分满足了孩子的价值感,成就感,并且满足被尊重的需求。而且玩游戏还可以团队作战,满足孩子社交的需求。当大人用打骂催吼教育孩子时,孩子情绪得不到释放,就可通过玩手机、玩游戏的方式得到情绪宣泄。所以我们家长要多向手机学习。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孩子生来都是优秀的。不要用错误的方式把孩子教育成普通人,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关注进步而非结果,关注亮点而非全部––满足孩子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2.给孩子有限的选择,引发孩子的思考–––满足孩子的自主感,掌控感。
3.鸡蛋里面挑骨头,挑最好的骨头––满足孩子的试错感,挑战感。
4.当孩子给我们聊的时候,家长要闭上嘴巴,专心倾听––满足孩子被尊重的需求。
5.多关心孩子在学校能否适应新的环境,能否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能否交到自己想交的朋友……–––满足孩子社交的需求。
6.做好控制情绪的榜样作用。适当降低期望值,学会表达情绪,多带孩子参加户外运动,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宣泄等。当心理需求被满足的时候,不当的行为自然会消失。
教育孩子不仅需要爱,更需要智慧和方法。一个人永远赚不到超出认知范围以外的钱,一个人永远也教不了孩子自己没有的智慧。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让我们家长做好孩子的模范带头的引领作用,共同托起孩子的明天。加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