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道士朋友。
有一次,两人聊天。
他问:“你读过《道德经》吗?”
我答:“那必须读过啊。”
他问:“能读懂吗?”
我答:“字面意思勉强能懂,至于更深一些的内容,就有些懵了。”
他说,如今的很多道藏典籍,就像是一个密码本,上面的文字大家能认出来,但若没有心法传承,就很难破译其中的道理。
我听后眼睛一亮:《道德经》的密码,应该怎么破译?
结果,他不说话了。
关于《道德经》,有很多人在解读,可是,大多数人都陷入了表面的文字迷宫之中。
文以载道,但“文”从来不是“道”。
如果陷入文字之中,往往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史记》中记载了“老子著《道德经》”的故事: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官”,他见微知著,知道周朝衰微,难以为继,于是就选择离开。
到了函谷关的时候,被关令尹喜拦住。
在西汉刘向所作的《列仙传》中,也有过这段记录:
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这里解释的更详细,尹喜是一个修道之人,他精通天文历法,能“望气”,发现“紫气东来”,知道有高人前来。
于是就在函谷关拦下了骑青牛而来的老子。
尹喜向老子求道。
老子一再推辞,但最终拗不过尹喜的坚持,于是就写下了五千余言的《道德经》。
在这里,有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
老子为什么会写《道德经》?
因为尹喜向他“求道”,就是询问修道的方法。
如果一个人问你:1加1等于几?你给出的一定是算数方面的答案,而不会回答一些天文或是地理知识。
所以,老子写《道德经》就是教尹喜“修道”的方法。
道是什么?
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或者说,这个问题没法用语言来回答。
就像一个见过雪的人,怎么把“雪”讲给一个从未见过雪的人听?
他说:雪是白的,像棉絮、像盐,摸上去凉凉的。
可是,没见过就是没见过,他去想象白的,像棉絮和盐一样,可是,白的、棉絮、盐,这些都不是雪。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12个字,就能揭开老子隐藏在《道德经》中的“秘密”。
什么是道?
这个很难讲清楚,于是老子用了很多比喻和类比,所以我们在《道德经》中能读到治国、兵法,甚至房中术的内容。
可是,这些内容都只是老子引用来介绍“道”的,这些只是引子。
很多人就是因为专注于研究这些“引子”,从而陷入迷宫,难以走出。
我们一定要牢记: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是讲“修道”的内容,不要偏离。
“名可名,非常名”更是有趣。
名,是各种事物的名相,概念,它看起来可以表述,但说出来的,却不是本来那个东西。
比如一张桌子,汉语里叫它“桌子”,英语里叫“table”,日语里叫作“テーブル台”。
哪个是它?哪个都是它,哪个也都不是它。
所以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
这些都是名相和概念,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了概念的世界里。
幸福、痛苦,开心、难过,富裕、贫穷……这些都是概念,当你能跳出这些概念的时候,就不会被它们束缚。
所以,在《道德经》一开始,老子大喝一声,他就是为了告诉尹喜,你应该如何契入道,而不是纠缠于名相和概念。
《道德经》就是这样单刀直入,直接让你契入道。
在这个宇宙中,有一种无法表述的存在,你不可能从文字和名相里去寻觅,只能靠自己的生命去体悟。
这就是打开《道德经》的钥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