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食物的产生、发展、延续和创新,一定程度上都有赖于发扬它的这片土地,而在物产丰饶、历史悠久的齐鲁大地,饮食文化的异常发达,也正是源自于山东卓越的自然环境和高超的种植技术。
说起鲁菜,就不得不提它曾经辉煌的历史地位了。《我的美食向导》更新的第8集“山东篇”,导演和赵建民老师的交流,也特别提到了这一点,在明清时期,鲁菜曾被作为“官府菜的最高标准”。对于鲁菜看似的“衰落”,赵建明老师也给出了非常中肯的洞见:食物和其他文化属性一样,推崇的土壤不在了,就会逐渐回归到它应该的历史地位。
虽然北方人都爱吃面食,但说起面食的精髓和高阶玩法,山东一定榜上有名,仅仅是“饼”这个范畴下,山东就不下十多种类型,最好吃的灌饼和烧饼,也都是在那个人生阶段得以吃到的,而在“山东花馍”作为一个标志性的面食产物,它外貌的精致和蕴含的文化意义,已经超越了食物本身,似乎已然进化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万千众生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以及对至亲好友最真挚热切的祝愿。
虽然很多人对鲁菜的刻板印象就是面糊糊、油乎乎,但曾作为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本身是很多业内人士钻研和彰显水平的对象,鲁菜以复杂多变的技法著称,所谓“大师傅”这个“大”,便是厨师之间对餐饮技法的见解水平,而相比于鲁菜,可能菜系对技法的要求和研究,倒不是菜系重点关注的方向。
下面这道“糟溜三百”,便是鲁菜“精致”的画像,它的汤底和肉色,主打一个清透爽口,甚至为此,以南方质地更好的糟为辅料,而不用北方地区的。
因此高阶鲁菜,并不只有大众印象中重油重口这一个风味,它造诣之丰富,和齐鲁大地的文化底蕴一样,曾经过漫长历史的检验和认可,是说到中国菜系,绝对绕不过去的传统大流派。
文章开篇我们就说到,饮食文化的发达,一定和当地的气候和种植技术紧密相连,山东地区能发展出如此丰富经典的菜品风味,这和它物产丰饶的低于特性和重视农业的政策高度相关。
就单纯以北方地区常见的白菜为例,就是在山东发展出了品质更为优良的“胶白”品种。这种频繁出现在冬季北方饭桌上的普通食材,也在科技的加持下,走上了所谓更高级的餐桌,据以承担更为礼节性的文化输出任务。
《我的美食向导》这档节目,以一种高远和接地气并存的方式,向我们系统的展示了饮食的生态链路。说它高远,是因为节目结合考古、科技、农业等大的话题,追根溯源的阐明饮食背后的文化和科技属性。说它接地气,是因为节目的呈现方式是导演陈晓卿走进街头巷尾、甚至田间地头,来品尝和探讨食物的本真和背后。
节目本身是很好的地域文化输出平台,让我们以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明白了饮食生态,比如前面说到的山东面食之所以发展的炉火纯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山东具有优越的种植条件,能够生产出优质的小麦,有良好的物产基础。
节目中说到,纵观有据可查的中国历史,几乎是一部政治史,二十四史全是说政治斗争和历史更迭的书籍,关于衣食住行,成文的典籍就少了许多,这让后人并没有方便快捷的办法了解食物最初的样子,因此就格外需要这样的节目去追溯食物本源,让我们在知道这里这个好吃,那里那个好吃的时候,多一个知所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视角。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