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葬的制度最早出现在原始时期,当时是受历史发展的影响奴隶制已濒临瓦解,许多封建迷信思想及行为饱受争议,其中包括熟为人知的人殉制度。

人殉制度,是指用活人来陪葬。在古代这是十分残忍的,除了活埋也有被杀或者自杀后陪葬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殉就是指活人殉葬,用活人来给死者当殉葬品,在封建社会里面,这是非常常见的做法。当年秦穆公死后,用了接近两百人进行殉葬,其中包括好几名将士。这个殉葬数量达到了史上最高峰,震惊国人。后来国人创作《黄鸟》来映射暴君的残忍与哀悼无辜的死者。

这些残忍的制度,春秋之后开始消失到了唐朝废除。春秋时期之后的朝代,殉葬品普遍改成用物制品或者泥制品的人形玩偶进行殉葬。

但是到了明朝,这种封建的殉葬制度开始废除。从历史角度来说,人殉制度其实是到清朝才彻底废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殉制度的来源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殉葬制度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最早出现是在原始时代。古人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他们奉信鬼神觉得人死后会在另一个空间里生活。贵族们的葬礼,按“活着的人对待顽固的人要像生前一样尊敬,不能有一点马虎”的规则办事。在皇亲贵族死后,会用奴隶进行陪葬。他们认为奴隶是奴隶主贵族的私有物品,应该要跟着主人一起。让主人在另一个空间里也能像在现实世界中一样受尊敬。

春秋时期,推崇以人为本的理念,文人对这种没有人性的做法十分反对。但由于掌权者的地位的压迫,底层人民已无力反抗,造就这一殉葬制度得以维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朝的殉葬制度,用一种十分残酷的形式表现出来,那就是活人殉葬,往后的朝代都沿袭了这一恶俗。

在《墨子·节葬》记载:天子死后,人殉数量至少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的奴隶。将军跟大夫。的赔偿数量,多则几十人,少则几个人。

人殉数目惊人的是在秦国时期,《史书·秦本纪》中提到:先帝后宫的嫔妃没有生子的一律作为陪葬品。据历史学家统计,这一次的陪葬高达两百人,其中还包含了三名忠臣。

历史人殉数量最多的墓穴非秦始皇莫属,活生生埋了大批工匠作为陪葬品,这放眼整个历史是十分罕见的。

活人殉葬制度是一个毫无人性的封建、野蛮制度。这一种制度最初是从游牧民族频繁使用,由于游牧民族他们先后攻击中原地区,给社会带来了许多影响,其中就包括这一项陋习,人殉制度就开始在中原再次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追溯历史,人殉最早出现于原始时代,当时盛行的是奴隶制,整一个历史阶级都奉行着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觉得女人是没有地位的,当时的殉葬风气十分残忍。女人就当成普通陪葬品一样,随着亡者一起下葬,这一陋习伴随了整个封建王朝。

这种残忍的做法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与反对,在《孟子·梁惠王上》记载道:最开始用俑来殉葬,死者是没有后人的。多个层面都表示着他的后人也可以用来当殉葬品的这个历史史实,向我们表述了古代封建王朝,用俑来殉葬的,是没有后人的。觉得这是对亡者十分不尊重,即使使用人形的木偶也是对亡者的不尊敬。

古代殉葬制度最本质的含义,其实是专权制与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结合。基本上每一次的殉葬,都跟阶级地位有很大关系,掌权者把殉葬人数归为个人能力的表现。所在朝代的建立,每个人的地位都是不一样的,尽管如此,底层人民的生死大权也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人殉制度一直存活在社会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权与男尊女卑造就了古代殉葬制度

商朝是一个十分盛行奴隶制的王朝,把每一个人的生死都掌握在君主手中,觉得普通人不能拥有决定生死的权利。这就有了一种“君主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体现。

当时这朝代,思想受封建迷信的束缚,觉得被不幸抽到去殉葬,是神明赋予的恩赐。而抽中者送去给神明当祭品,人们也觉得这是一份荣誉,所以在当时人殉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甲骨文等考古资料都记载着,每一任皇帝都会有用活人殉葬的习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风气还广为流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王朝制度不断的改变,封建制度不满足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这种殉葬制度不得不在社会公众面前开始收敛锋芒。

春秋时期,孔子主张以仁为本的教育思想,猛烈抨击了当时社会风气,觉得神明不需要每时每刻有人在逢拜,只要我们有心就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转变,人殉制度稍微低调一点。对于这一制度的描述,在《礼记》中有所记载,陈子车齐大夫死后,妻子和家人商定用活人殉葬。齐大夫弟弟子亢表示:哥哥在另一个时空需要人伺候,妻子跟亲近的人比外人更为适合。妻子听到后觉得这做法不可,只好取消了用活人殉葬的打算。这一时期,人殉制度是没有那么明目张胆的。

秦国时期,秦穆公殉葬一事,遭到了当代百姓的反对与憎恨。诗人为此创作《黄鸟》,则是对这一事的批判,觉得上百人为一个人的死而不值得,诗中猛烈抨击了这种专制的陪葬制度。基层人民的反对也不能打消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久而久之,这种人殉制度便一直流传下来。

秦国建立后,整个国家着重向军事与农业这两个方向发展。秦国因常年受战争的影响,当时劳动力严重不足,用活人进行殉葬不能得到支持,慢慢的,用活人殉葬这一制度开始停止。尽管当时的殉葬制度风格还是偏于传统,但它在王室贵族中是存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汉朝开始管制,汉高祖看不惯这种残忍的做法,下令将这项制度废止,这一善举得到了百姓的尊敬与爱戴。

《汉武故事》中也记载着相关故事,但是只是受陵并不是活人埋葬。这个朝代,一般是采用让亲属在皇陵附近陪葬的制度,并不是实现旧时残忍的活人殉葬制。

殉葬的人为什么多为女性?据历史《史书》表示,古代皇帝与皇亲贵族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利与能力,大权主义下,为了自己死后也能得到生前的待遇,选择了这种以活人殉葬的方式。在当时,女性地位普遍不高,甚至是没有地位可言。所以,在君主选择殉葬人选时,会优先选择自己的嫔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多人不明白,明朝的教育思想先进,为什么还会有这种活人殉葬的不良封建习俗存在?据历史学者分析,他们觉得这种行为是古代君王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利与与自己的掌权能力,用殉葬人数向世人展现能力。

回顾历史,人殉制度是从游牧民族步入中原后,再一次掀起一阵热潮。他们的到来对我国文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虽然汉族人民众多,但是社会地位却极其低下。元朝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十分封建的,加上受到少数民族的挑衅以及政策影响,很多人深受殉葬其害。在元朝能继续实行活人殉葬的原因大致分为两个,一个是受当时朝代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第二个是君主的专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封建的朝代里面,世人反对封建,想要思想解放,简直是天荒夜谈的事,因为在那个朝代里面这种言论是禁止出现的,当代的君主也不希望自己的权利受到威胁,各种禁令开始出现,就是为了维护手中的权利。

人殉制度的盛行和存在基本上与奴隶制我和封建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尽管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但是由于没有地位与绝对皇权,反对的声音再强烈,也无法阻止这一陋习继续发展。

而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还是十分强烈的,即使是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这也是说明为什么人殉制度不能完全消失,以至于到了明朝才开始下令废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违背历史,废止人殉制度

在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制度的废止和修订以及它的出现,都不是一个顺利的过程。它总会面临着多次的阻碍以及困难。

远古时代产生人殉制度,到了春秋时期稍微收敛,再到秦朝开始大幅度实行人殉制度。回顾整条历史发展线,可以知道人殉制度,并非是直线发展。春秋时期收敛之后,到了战国末期人殉制度再一次上演。这种不被世人所接受的封建习俗,一次又一次威胁着世人的生死。生活在底层的人们没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死,只能让奴隶主拿捏。

到了秦献公时期,这个时候社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人殉制度并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开始使用木俑,陶俑等代替活人为死者殉葬。好景不长,这一制度的取消并不能让人殉制度彻底消失。它的取消还是得到了当时秦国人的人心,得到了赞扬。

秦献公的后代,并没有把这一项制度彻底根除。而是将它再一次恢复,甚至做到了历史之最。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去世后,人殉数量差不多两百人,这是历史上人殉规模最大的一次。殉葬人的身份,除了是秦始皇身边没有后代的嫔妃之外,还有为他修建郦宫的大批工匠们。直至秦朝灭亡后,后面的朝代殉葬制度虽然还存在,但是并没有秦朝这一时期这么疯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明朝,朱元璋再一次把人殉制度带回历史,进行殉葬的多数为嫔妃和侍女。皇室贵族也开始效仿这一行为。《朝鲜实录》表明:明成祖去世前亲自挑选了30多名嫔妃进行为他殉葬。而殉葬的方式也十分残暴,能让殉葬者整齐,安静地陪葬,暴君通常会选择两种方式,一是将陪葬者杀死,二是将陪葬者麻醉。在永精秦魏家遗址中,看到的合葬墓就能看出人殉制度是多么的残暴。

还有学者分析。历代的君主为了陪葬者丧失抵抗能力,会用一些麻醉类的物品对他们进行麻醉,用绳索固定好他们的姿势。等他们苏醒时,发现自己被捆绑在墓中。深受恐惧的折磨以及饥饿,缺水等情况,只能在墓中死去。

历史上的人殉制度骇人听闻,但这也没能让朱元璋对此改观。根据《明史.后妃记》的记录,朱元璋去世时,所选的殉葬嫔妃名单中就有三十八人。这是近代以来皇帝殉葬人数最多的一个朝代。在此之后,后代的君主也有相似的情况,加起来也有一百多人。

《朝鲜实录》中,详细记载着殉葬的过程。自缢前会组织她们在宫殿外集中吃完最后一顿,等各位嫔妃吃完后统一带到殿里,殿里整整齐齐放着三十多张“小木床”。悬梁上挂着白绫,嫔妃站稳后,将小木床抽离脚底,三十多人在此丧失生命,这一场景十分的令人窒息。

这一幕让年幼的明英宗碰见,在他登基后就废除了这一项制度。他的举动不出意外,因为年纪轻轻的他就目睹了父亲殉葬的过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殉制度一直以来受到众人的反对,对殉葬的亲人来说更是残忍。人殉制度的废除也是众多人多年以来所希望看到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人善良的英宗黄能违背历史,废止人殉制度。离不开他祖母张氏的教导,张氏为人和善,富有同情心,在她的影响下,明英宗也有所感触。

世人以为明英宗死后,会像其父亲一样用活人殉葬。结果,他的遗旨却是废止这一项制度。他为什么要违背历史彻底废除这一项制度呢?

这背后的做法不难推测,一方面,他不希望继承父亲的做法,让自己的妻子为自己殉葬

从明英宗在瓦刺部落被救回宫里时,他身边的嫔妃一直陪伴着他,知道他过的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明英宗十分疼爱他自己的嫔妃

第二个,明英宗觉得这一制度十分残暴,不符合一代君主的形象。人殉制度虽是历史残留下来的,但这种封建的制度不应该被保留。

第三个就是不想后人给自己贴上“暴君”的标签。当时明英宗的一些举动,损害了百姓的权益,世人对他有一些意见。这样,明英宗认为废止这一陋习会让世人改观,自己能树立友善的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英宗极力更改这一制度,可能受到他生平中的一些事情的影响。

年仅十三岁的明英宗已经对人殉制度下手了,曾下令“以后妃嫔,夫人一下阶级的人死亡,不用活人殉葬,年纪小的父母还健在的就放回家中”。虽然是对人殉制度修改,后来也没有全面改良。其中,还涉及到其他原因。

《明史后妃传》记载道:明英宗的亲生母亲,可能也在殉葬人员名单里。可能涉及到自己的亲人,明英宗尝试过了这种滋味。让他作出废止殉葬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彻底根除人殉制度

明朝明英宗虽然废除了这一制度,但在封建社会的影响下,要彻底根除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少数民族踏入中原地区后,人殉制度再一次出现。他们觉得能为父母或者君主训战是一种荣誉。所以在那一时期,为自己丈夫死去的烈女极其多。据《史记》记录,烈女人数高达三千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史稿.烈女转》中,普通百姓陈国才去世后,他的妻子舍不得丈夫,便跟着丈夫而去。她的自杀方式也十分毛骨悚然,经历吞金,节食,最后惨烈死去。

在皇亲贵族中,还存在着人殉制度。董鄂妃死后,顺治帝害怕她在另一个时空中没有人照顾,便让三十多名侍女一起给她殉葬。到了后来康熙登基之后,这一人殉制度才得以终止。

回顾历史,其实人殉制度的根本就是滥杀无辜,它在历史中消逝是符合当代发展的。在以往的朝代里,女性没有地位与身份,只能沦为陪葬品,放在当代看,这是一个个惨痛的故事。

结语

现在,我们十分幸福,社会不再是阶级分明,男尊女卑。讲究人人平等,古时候的人殉制度也就成为了历史。

古代殉葬的陋习一直存在着,直到明代才开始消退,康熙时期彻底废除。明英宗为此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断改掉这一封建迷信制度,这人殉制度放眼历史,它可以跟净身制度,三寸金莲等陋习相提并论。这些残暴的陋习,在社会发展中得不到一点支持。在历史的朝代里,步步消退,直至消失。因为每一次的殉葬都是上千上万的人在黑暗中怒吼挣扎,希望这些陋习不要重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