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出身韩国宗室,从小遍览商鞅、管仲、孙武、吴起等各家著作,长大后投奔荀子门下,学习辅佐帝王之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国末期,秦国独强而六国皆弱,天下归一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公元前262年,秦将白起攻韩,占领野王(即今河南省沁阳市),将韩国一分为二。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举郡投赵。一时间,韩国朝野动荡,统治层分崩离析。

此时的韩非正值青年,一腔热血立志报国,不断上书进谏,但都被韩王视若无物。韩非非常失望,退而著书,写成《孤愤》、《五蠹》、《说难》等名篇。

秦王嬴政看到韩非的文章后,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因而攻韩。韩王紧急召见韩非,派其出使秦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非到了秦国后,却受到李斯、姚贾等重臣的诋毁,说韩非是韩国公子,必会为了韩国而损害秦国。因此韩非被下狱受讯,并被同门师兄李斯毒害而死。

韩非虽死,但他律法治国的思想却受到各国君主推崇,在后世发扬光大。

韩非精通游说之道,为何却因游说秦王而死呢?其实,从他的著作中,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一、《五蠹》

韩非列举了五个人群,分别是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和商工之民,认为他们是【邦之蠹也】,对国家有害无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者:指的是著述立说之人,他们托古论今,宣扬先王之道,贬低当今之法,扰乱君主行政。或许这也是韩非由儒转法的原因之一。

鲁国有个士兵,每次作战都当逃兵。孔子问其故,这个士兵回复说:“我家有老父,死了就不能赡养父亲了。”孔子以其孝顺,提拔他做了官。

韩非以此为例,说明仁孝之人其实是国家的叛徒,并不值得提倡。

言谈者:指的是纵横游说之人,他们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依靠三寸不烂之舌,巧言蒙骗,置国家于个人之后,借他国之势为自己谋取私利。这其实是韩非在秦国被杀最直接的一个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国人姚贾在赵国为官时,曾受命联合韩、魏、楚等国攻秦,后来中了秦国离间之计,被驱逐出赵。姚贾来到秦国后,受到秦王重用,奉命出使楚、燕、赵、越四国,以重金收买,瓦解了山东各国合纵攻秦的同盟,被拜为上卿,封千户。

但韩非却认为姚贾是借秦国的权势和财宝,私交各国诸侯,劝秦王不要重用姚贾。姚贾则以韩非曾劝秦王先攻赵缓灭韩为理由,说他是韩国间谍,将其下狱。然后与李斯合谋,逼迫韩非服毒而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带剑者:指的是游侠刺客,他们标榜仁义气节,不受国法约束,为私人恩怨不惜触犯国家法律。

自古至今,这个群体在民间往往都享有很高的名气,他们通常被认为是以暴制恶、助人扬善的侠客,甚至还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说法。

患御者:指的是逃避兵役之人,他们攀附于权臣贵族之家,到处钻营谋私,逃避保卫国家的责任义务。

在战国时期,实行全民征兵制,每个人都要轮流服兵役。这些人隐藏在权贵之家做门客,只为主人献计献策,却不为国家效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工之民:指的是商人和工匠,他们假冒伪劣,囤积居奇,谋取暴利,向下压榨百姓,向上窃取国家财富,于国于民皆无益。

古时以农业经济为主,商业经济发展不完善,这些群体不事农业生产,却靠从中投机取巧,赚取利益。他们不产生价值,却获得了最多的财富,就像现在的炒房客,肆意炒作房价,谋取不义之财。

二、《孤愤》

韩非重点讨论了君主身边的两种臣子,权臣和近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权臣者,【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他们独揽国家大权,在外勾结敌国,在内结党营私,表面上清正无私,实为窃国大盗。他们往往都很有能力,却很难真正地对国家有益。

所谓近臣者,是指那些深受君主信任的亲信之人,他们不一定有多大能力,也不一定有多少智慧,却能够从各方面影响君主的决策。他们听不懂高深的道理,也不关心国家利益,只关心自己是否高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两种人在我们的身边普遍存在,他们把持着公司的重要岗位,或拉帮结派、排除异己,或为一己之私、欺上瞒下,最终将公司折腾的一塌糊涂。

韩非认为,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君主与臣子的利益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一为公一为私。

【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

君主的利益在于能够因才用人、因劳赏功,从而使国富民强;而臣子的利益在于少干多得,损公肥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韩非之死

死亡,好像是法家的最终归宿。

他们重利轻义,用律法编织的牢笼,将整个天下都置于其中,也包括自己的生命,而钥匙则在君王一人之手。

他们唯一能依靠的只有君主的信任。但信任二字,在是非面前又是显得多么的脆弱。一句谗言、一次误会,高高在上者原本热烈的眼神瞬间变得疑惑,仿佛你以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在阴谋害他。一切辩白都是徒劳,等来的只有鞭笞与哀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秦之商鞅,在秦孝公死后,即被诬告谋反,身受车裂之刑。一代兵圣吴起,在魏国文侯死后即被排挤出走,在楚国悼王去世后,也被诸贵族大臣围攻而死。

即便有善终者,如魏国李悝、韩国申不害,也都是因为死在了支持他们的君主前头,否则也是再劫难逃。

韩非曾用卫国弥子瑕的故事说明君主信任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弥子瑕在卫国做将军时,深受卫灵公宠爱。有一次他听说母亲得了疾病,来不及请示就偷驾君主的马车回了家。按照卫国法令,私驾君主马车应受断足之刑。

卫灵公知道这件事以后,没有惩罚弥子瑕,反而称赞他孝顺,为了回家看望母亲竟然不惜断足。

后来,等到弥子瑕失了宠,卫灵公又重提旧事,以其偷驾马车将其治罪。

那么,如何才能逃脱一死呢?

这个问题很难,自古至今,功成身退都是名臣宿将的最高追求,却鲜有能够善终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雄曾说:【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说服别人应该懂得进退之道,自己的主张与人契合就“进”,不合适就应该主动“退”;如果担心自己的说辞不符合领导的心意,就会使用各种手段,最终反噬到自己。

法家这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作者简介:

我是今青,一名文字爱好者,愿与你一起品读历史,分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