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是一个标准的儒生,师范出身,闲静少言,温文尔雅。他又是一个卓异的军人,年少从戎,自我参悟,却智谋百出,破军杀将,声名鹊起。

粟裕于1907年8月10日生于湖南会同,被称为中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无“匪气”,却有“霸气”,解放战争中,一道道“粟令”破空而来,足以令地动山摇,风云变色:

粟令:第一纵队、第六纵队积极向东北攻击。

粟令:第八纵队向横山芦山,向北打,一纵由大山场以东及北打。

粟令:第一纵队所有机动部队及陶、王纵歼击第25师,复浮山可放。

粟令:第九纵队、第四纵队打扫战场,肃清残敌,1、第六纵队仍打第25师。

于是,孟良崮上下刀丛闪烁,枪炮轰响,喊杀震天,山鸣谷应。麾下将领们急如星火,争先鼓勇:智将叶飞、韦国清在行动,猛将许世友、王建安在行动,骁将王必成、陶勇也在行动……

于是,蒋介石天旋地转、天昏地暗,一向引以为豪的五大主力之首、雅号“御林军”的整编第74师灰飞烟灭,只有望空哀叹“空前的大损失”;一手创建、为之耗尽半世心血的老军长王耀武则捶胸顿足,悲鸣“有如丧父之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苏中,击宿北,攻鲁南,取莱芜,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国共重新大打最为艰苦的第一年,他便率领华中和华东野战军登堂入室,战果非凡,吸引蒋介石的嫡系精锐最多、消灭的嫡系精锐也最多。随后,他一而再,再而三“死谏”直陈,改变中枢和毛泽东的既定决策,在坦然接受的军令状规定期限8个月内,以豫东、济南和淮海三战砥定中原。

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他统率数十万大军,奉毛泽东之令,大踏步进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以少胜多、以弱击强,将蒋介石号称800万之众的军队生生打掉了245万。这一战绩,昂然独步于四大野战军之首。

蒋介石也算一代枭雄,却无可奈何地承认粟裕指挥的军队“训练最精,诡计最多,肃清最困难”。

素有“悍将”之称的整编第74师师长张灵甫受蒋介石恩宠多年,平生睥睨同僚目无余子,却难免畏忌于粟裕,说他用兵“狡猾异常,常常在你想不到的地方、想不到的时候狠狠地咬你一口”。

或许是冥冥中的预感,张灵甫曾以“本师装备不适合山地作战”为由,向蒋介石请求调离华东,前往林彪的东北或彭德怀的西北战场。蒋介石犹豫未允之下,张灵甫倏忽丧于粟裕。

远比区区一师之长张灵甫更牛气的方面军级主将杜聿明,因东北战场曾让中共宿将林彪两败四平,一撤千里,因病离开东北之际,两人算是棋逢对手打个平手,便明夸他人实为自夸地警告华北杂牌系首脑傅作义说:“东北共军即将入关,关外共军的战略战术和战力是关内共军无法比拟的。”

不曾想,杜聿明一到关内淮海战场与他和华东野战军交锋过招,便智拙技穷,进退失据,攻守两难,仓皇间无奈束手就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聿明心悦诚服地说栗裕“指挥灵活,有远见”,“战略战术我非常敬佩,不管在什么时候,总是他领先一步,抢先在我们前面”,因而“不得不佩服”他的“军事指挥才能”。

淮海战场与杜聿明同病相怜、仅以身免的悍将胡琏,多年后仍然耿耿于怀,郁郁悲叹“土木不及一粟”。

毛泽东说粟裕是“最会带兵打仗的人”。听到周恩来的卫士介绍叫韩福裕,毛泽东笑着脱口而出:“这个名字好呀,包含了中国两个大军事家”。

这两个“大军事家”,一个是“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汉初三杰之一韩信,一个便是粟裕。

和他长期搭档的陈毅元帅说,“我很多情况只发挥一个政治委员的作用”,而“军事指挥”则是他;说他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粟裕早年同一司令部的同庚袍泽、另一个野战军的战役指挥员林彪天马行空,很少夸赞于人,却不吝其辞,说他“尽打神仙仗”、“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

在他的友邻战区,又一个野战军的军事统帅刘伯承则说他“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作为1603名将军之首的第一大将,粟裕收获了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的诸多口碑。

从来英雄多寂寞,他也不例外。1984年,行将大去之年,回首往事,粟裕不无感伤地说:“在和我共同参加战役,战斗的同志中,牺牲了的烈土有十数万,而我还活着,见到了革命的胜利。”他渴求“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他的骨灰最终被撒遍了江西、江苏、福建,山东等八个省市的蓝天白云之下,茂林修竹之间。来于尘土,归于尘土,留下的只是厚重不朽的生前身后名。致敬粟裕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