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首诗叫《恭诵左公西行甘棠》赞扬的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情,诗中说的杨柳三千里,是指左宗棠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时,在率军进入新疆的路上栽下了许多柳树,后世称“左公柳”。

在收复新疆的时候,除了战事,左宗棠最关心的就是栽树了。

史载左宗棠“严令以种树为急务”“相檄各防军夹道植树,意为居民取材,用庇行人,以复承平景象”。

左宗棠每到一地视察,必先看营旁是否种树,在他的带领下,各营军官竞相种树,一时成为风气。现在甘肃平凉仍存有一块《威武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详细记录了当时各营种树的情景。

左宗棠在西北到底种了多少树,这个很难统计了。

根据他在光绪六年(1880年)的奏折中称,只自陕西长武到甘肃会宁县东门六百里,就种活二十六万四千多棵树,其中柳湖有一千二百多棵。再加上甘肃其余各州约有四十万棵,还有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种的树,总数在一二百万棵之多。

左宗棠当年下令栽的柳树,至今依然在新疆和甘肃,只是数量没那么多了,从1998年8月出版的《甘肃森林》记载来看,全省境内的左公柳只剩202棵,其中大部分存于柳湖公园,有187棵。

为何我在写左宗棠时先写“左公柳”呢,因为这是一种精神,这些树木也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见证。

三千里绿柳在西北生根发芽,成长成参天大树,这就是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新疆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左宗棠种树的目的,以复承平景像

新疆,古代称西域,来到这里的历史名人有很多,比如张骞,班超等,尤其是东汉的班超,他经营西域三十一年,使得西域与中原王朝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等到明末清初时期,新疆处于准噶尔的势力范围,经康雍乾三代帝王的努力,终于彻底打败了准噶尔,新疆再次回到中原王朝的版图,新疆的名字也是乾隆取的,意为“新归的故土”,这反映了乾隆皇帝对重新归附中央的疆土及旧土的重视和认可。

但是在清王朝后期,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我们差点丢掉新疆这块故土。

时间进入到十九世纪中期,这个时候的清王朝完全是多事之秋。

当时南方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清王朝忙于平叛的同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在1856年爆发,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并火烧了圆明园;东部地区的战事还未结束,1859年西北的陕甘地区又出现了大规模暴乱,并持续了数年,西北地区还未平息之际,盘踞在中亚的浩罕汗国派该国军官阿古柏于1865年1月侵入了新疆。

看完上面这段话,是不是感觉头都大了,当时的清政府面对的就是这样的时局。

南方太平天国运动由湘军负责,英法联军可以用钱摆平,可是西北呢?陕甘地区谁去平叛,还有那个阿古柏,这个家伙入侵新疆后,可没有走的意思。

在这个关键时刻,清廷想到了左宗棠。

1866年9月,同治皇帝急召左宗棠赴西北平叛。

但这时的西北政局已是千疮百孔,甘肃之西,入侵新疆的阿古柏政权已形成割据,而甘肃之东又有继太平军之后兴起的东、西捻军。

除此之外,在陕西地区,回民趁太平天国和捻军进入陕西的机会也发动了叛乱,其初期的主要首领有赫明堂、马生彦、马振和、白彦虎等。

在宁夏地区,回民也发生了了大面积的暴动,其主要首领有马兆元和马化龙。

这么一个混乱的局面,必须要付出极大的精力才能应付,但是左宗棠义无反顾的前往西北平叛。

这一年,左宗棠54岁。

西北地区发生动荡对任何一个王朝都是致命的打击,明朝末期就是因为没有彻底平定西北,才走向覆灭。

左宗棠也深知自己的历史责任。

1866年(同治五年)末,左宗棠动身,率军西征。经过多年苦战,直到1873年,才彻底平定陕西、甘肃、宁夏的叛乱。

别看我写的是这么一句话,实际上平定陕、甘、宁地区的叛乱是极其不容易的,当时捻军的实力不可小觑,势力强盛时由陕入晋,继而入河南、直隶,造成京师震动。

所以,左宗棠平定陕、甘、宁地区的叛乱,这是左宗棠的一大功绩,因为只有彻底平定陕甘等地,才能以此为基地,收复新疆,否则收复新疆就是一句空话。

但是收复新疆的,又一个问题出现了。

1874年发生了日本侵台事件,这个时候的日本海军实力还很弱小,但是清廷由此发生了“海防”与“塞防”之争。

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以日本为主要假想敌,主张放弃塞防,由此节省下来的经费,用于补贴海防,也就是他负责的北洋水师。李鸿章的原话是:“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那个时候的中国,真是狼烟四起,完全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状态,甚至是葫芦和瓢一起上浮的状态。

图|晚清时期重臣李鸿章

这种情况下,清廷内部的很多人都认为新疆保不住了。比如李鸿章的态度就是新疆没必要收复,应全力巩固海上的防御力量,李鸿章上奏朝廷:“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心腹之患愈棘。”

以现在的眼光看,李鸿章的想法是大错特错,但是以当时的眼光看,李鸿章的主张没啥问题,在当时的形势看,两次鸦片战争,清王朝的敌人都是从海上来的,把海防建设好能保住清王朝的基本盘就不错了,至于几千里外的新疆,实在是没精力去经营。

而且从历史的经验看,西域地区距离中原核心地区较远,紧靠狭窄的河西走廊相互连接,只有在中原王朝强盛时期,西域地区才能纳入中原王朝版图,一旦中原发生内乱,西域地区就鞭长莫及,唐朝就是个例子,安史之乱时,抽调大量驻守在西域的精兵平叛,西域地区逐步失守。

更何况在当时的清政府眼中,西北地区出现问题的不仅是新疆,陕西甘肃也发生了叛乱,能将陕西甘肃等地的叛乱平定就谢天谢地了,再远征阿古柏,李鸿章觉得清朝没有那个实力。

所以李鸿章的主张,也是朝中大臣的多数想法。

但是有一个不这么想,他就是左宗棠。

图|左宗棠画像

左宗棠认为塞防与海防同等重要,新疆必须收复。

左宗棠在奏疏中称:“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秩,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所以“时事之宜筹,漠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这封奏折绝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奏疏了,从这份奏疏中可看出左宗棠的高瞻远瞩。

左宗棠认为,如果新疆丢了,那丢的可不仅仅是新疆这么简单,蒙古诸部的不法分子肯定会蠢蠢欲动,而且新疆一丢,陕甘可就直接变成前线了,阿古柏肯定会时常派军侵扰。

有一件事,左宗棠在奏疏中没有提到,就是西藏,一旦新疆有失,那么西藏清朝肯定也保不住,因为阿古柏的背后就是沙俄和英国。

当时英国已经占领了印度,对西藏垂涎三尺,一旦新疆丢失,那么英国肯定会从南北两个方面侵占西藏。

清军入藏,无论是道路还是后勤,都要比新疆困难。

新疆的面积是160多万平方公里,西藏是120多万平方公里,约三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一旦有失,后果不可想象。

左宗棠的海防和塞防并重言论,和李鸿章的海防言论在清朝朝廷中着实争论了一番。

最终,在左宗棠的坚持下,最终慈禧力排众议,支持左宗棠率兵。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在这里还得给慈禧记上一功,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能做出如此的决策属实不易。但凡慈禧犹豫几年,那新疆都很难收复,如果拖到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那收复新疆就更难了,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了。

在收复新疆这事上,左宗棠虽然得到朝廷的支持,但是朝廷的支持是有限度的,至少在钱上,就没有全额解决西征大军的军费。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是当时户部只拨给左宗棠200万两银子,这点银子别说打仗了,就连采购武器粮食支撑西征大军走到新疆也不够啊,没办法左宗棠只能自己想办法凑军饷。

左宗棠通过当时的富商胡雪岩向外国借了1870万两的外债,通过洋商和华商也接了一大笔钱,靠着借债,军费的问题算是基本得到解决了。

在这里也得提一下胡雪岩,这位晚清时期的富商,在收复新疆一事上是立了大功,当时借外债很难,连恭亲王向洋人举债都被拒绝。但胡雪岩非同一般,朝廷办不成的事他办成了。

他以江苏、浙江、广东海关收入作担保,先后六次出面借外债1870万两白银,解决了西征军的经费问题。

除了金钱,胡雪岩还给西征将士送了“诸葛行军散”、“胡氏避瘟丹”等大批药材,免去了水土不服之虞。

对于胡雪岩的功劳,左宗棠赞曰:“雪岩之功,实一时无两。”

如果没有胡雪岩出面协调洋商和华商,根本就筹不到这么多钱,没有钱,那还打什么仗。

所以,新疆的收复,胡雪岩立了重要一功。

钱粮解决了,剩下的就是军事问题了。

关于收复新疆,左宗棠有自己的打法。

如何打好这一仗,左宗棠提出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

这个战略的意思就是要做好充分准备后才可出兵,一旦出兵就要速战速决,在进军方向上是先收复北疆再收复南疆。事实也证明左宗棠的战略是极为正确的。

为何在出兵新疆一事上,左宗棠如此谨慎呢,主要的原因是左宗棠对新疆的局势有清醒的认识。

大家都以为敌人是中亚的浩罕汗国的阿古柏,其实阿古柏的背后才是清军的敌人,这个敌人就是沙俄和英国。否则,一个阿古柏,左宗棠平定他不在话下。

在阿古柏入侵新疆的时候,沙俄也出兵占领了新疆的伊犁,而且对外宣称是代清朝收复伊犁,等清朝平定阿古柏后,再归还。

沙俄打的如意算盘很好,它暗中支持阿古柏,料定清王朝没有能力收复新疆,到时它就通过阿古柏实际控制新疆了。

而英国则是想通过阿古柏在新疆建立一个缓冲区,心理也是有自己的小算盘。

这一切都被左宗棠看在眼里,左宗棠在给儿子的信中也写明了这点。以下是左宗棠给儿子的信的内容:

“俄罗斯乘我内患未平,代复伊犁。朝廷所遣带兵大员均无实心办事之意,早被俄人识破,此事又须从新布置。我以衰朽之躯,不能生出玉门。惟不能将关内肃清,筹布出关大略,遽抽身引退,此心何以自处?”

从这信中也可看出清朝内部的不作为,除了左宗棠,没有朝中大员将收复新疆的事放在心里。

也正是因为沙俄和英国背后支持阿古柏,所以左宗棠才要“缓进急战”,只要出兵,就要在短时间内消灭阿古柏主力,不给外国干涉新疆的时间。

为此,左宗棠用一年多的时间筹措军饷,积草屯粮,整顿军队,减少冗员,增强军队战斗力。

直到1876年4月,左宗棠率领清军在肃州(今酒泉)誓师西征,年逾花甲的左宗棠挂帅开始了收复新疆的征程,此番一同前行的还有左宗棠为自己准备的一口棺材。

这一年左宗棠64岁,常年的军旅生涯,他的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他预想自己很有可能会在西征的过程中倒下,但是他义无反顾的踏上征程,拳拳报国之心让人感动。

很快,清军就与阿古柏交上了火,经过充分的准备和训练,左宗棠的西征大军战力极其勇猛。

1876年7月,左宗棠麾下的刘锦棠率部与阿古柏与古牧地发生激战,最终在仅付出158人阵亡的代价下,就击杀了5000余敌人,并顺利占领古牧地。

1877年4月,清军兵分三路半月之内连下达坂、托克逊、吐鲁番三城,南疆门户洞开。

1877年5月,阿古柏暴卒。10月起,清军先收复南疆东四城,又趁敌内部变乱,挥兵急进西四城,阿古柏之子伯克·胡里率残部逃入俄境。

1878年1月2日,清军收复和田,此时,除了伊犁外的所有新疆地区均已被清军成功收复。

在清军收复新疆过程中,也少不了西方列强的干预,英使威妥玛多次对清廷展开恫吓,在左宗棠大军胜利之际,英国竟然威胁清廷停止进军、建议清廷将阿古柏势力认作藩属。

而清廷内部的海防派也建议朝廷停止进军。幸亏清廷让左宗棠“统筹全局”,提出己见。

左宗棠上疏据理力争,强调新疆的战略意义及当前军事上的大好形势,并提出要在新疆实行省制,最后在左宗棠的坚持下收复新疆的战争才没有半途而废。

从中也可看出左宗棠有多难,不仅要操劳军事,还要与朝中的海防派据理力争。

因为伊犁被沙俄占领,在收复最后一块失地伊犁时,左宗棠建议先与沙俄谈判,军事力量作为后盾,随时准备与沙俄一战。

还记得上文提到的时间点吗,1878年1月,清军就已经收复了除了伊犁外的所有新疆地区,从1876年7月与阿古柏首战,到1878年1月,仅仅一年半的时间,清军就横扫阿古柏,速度之快,令沙俄猝不及防。

与沙俄谈判极其不容易。直到1880年,沙俄都没有退兵的意思。

1880年4月,左宗棠开始部署军队,准备以武力收复伊犁,当时清军兵分三路向伊犁方向挺进,左宗棠也亲自坐镇哈密指挥,同时,左宗棠还积极部署军队扼守晶河,防备沙俄军东犯乌鲁木齐。

见清军兵威正盛,积极备战,沙俄的态度最终也软化下来。

1881年2月24日,清朝谈判代表曾纪泽与沙俄代表订立了《中俄伊犁条约》和《陆路通商章程》,沙俄军队撤出伊犁,伊犁重回清朝版图。

至此,左宗棠收复了新疆全境,他办了一件所有人都不敢想象之事。

图|伊犁条约,原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当新疆全境收复的消息传出时,全国一片沸腾,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清王朝对外战争的第一次胜利。

谭嗣同评价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功劳:“时列强割据,国土与国权齐丧,闻洋枪而股战,对红毛以屈膝,有一伟人生焉,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掳于西域,为民族第一功臣,此左宗棠也。”

如果没有左宗棠,新疆很有可能会被沙俄纳入势力范围甚至蚕食,很有可能会是外蒙古的遭遇。

所以,左宗棠的功劳极大,正如谭嗣同所说,是民族第一功臣。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建议清廷在新疆建省。

1882年,左宗棠第五次向清朝政府奏请在新疆建省,左宗棠认为乘新疆收复伊始和西征大军未撤之威,尽快建省设县,对新疆实行切实有效的管理。

1884年,新疆省正式建立。

对于新疆建省,梁启超给与了高度评价:“自从左宗棠开府甘陕,内地的势力日日往那边膨胀,光绪间新疆改建行省,于是两汉以来始终和我们若即若离的西域三十六国,算是完全编入中国版图,和内地一样了。”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很快中法战争爆发,左宗棠又南下主持抗法战争,可是清廷最后没有采纳左宗棠的建议,而是选择与法国议和,这也是左宗棠一生最大的遗憾。

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在福州病故,享年七十三岁。他在临终口授遗折时说道:“惟此次越事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憾平生,不能瞑目!”

直到离世,左宗棠都在为国事操劳。

图|左宗棠书法

平定陕甘,收复新疆,奏请在新疆建省,左宗棠的每一步都是一大功绩。但是,对于左宗棠的功绩,我们在今天无论是书籍还是影视剧,宣传的都太少了,以至于他的历史功绩被严重低估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左宗棠的功劳。

我写此文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记住左宗棠,记住这位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为中华民族守住了多达六分之一的国土,我们要永远记住他,怀念他。

谨以此文向左宗棠和当年的西征将士致敬!

本文重要参考资料:《我的曾祖左宗棠》 左景伊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