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新闻网讯(记者 蒋宇欣)紫红色挂满枝头、尝一口酸酸甜甜……眼下,兰溪大棚杨梅产量渐丰,逐渐集中上市。这些天,梅农们忙着采摘、分拣,最后装盒销售。

5月,就能吃到兰溪杨梅,这只是科技种植赋能杨梅产业的一个缩影。从“远嫁”四川汶川、“一觉睡到”阿克苏,再到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近年来,随着兰溪杨梅不断“出圈”,杨梅产业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成为梅农增收致富的法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娇滴滴’的杨梅在授粉、坐果、成熟等生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指望着老天。”梅农汤友贵有110亩杨梅大棚,他说,近几年,随着设施农业的运用,科技种植让大棚杨梅挂果率、品质都得到了提升,而且成熟上市时间比露天杨梅提早了20多天。

据兰溪市经济特产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王嵘介绍,大棚杨梅上市早、甜度高、品质好、周期长。为此,兰溪研发山地杨梅设施化建设,发布地方标准《杨梅设施生产技术规范》,持续优化大棚杨梅种植技术。现如今的大棚杨梅上市期延长了1倍,优质果率达到60%以上,创造了全省最甜杨梅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棚可以自动卷膜,晚上让杨梅吹吹风,呼吸新鲜空气;棚里的喷灌系统自动给杨梅树喷水,还实时反馈棚内温度、湿度等环境数据……通过遥控装置,汤友贵可更加精准地输送“营养”,还可通过无人机作业,将一筐筐杨梅运出大棚。在精密的数字化调控下,杨梅能保持很好的品相和甜度,价格也就“水涨船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梅农通过手机,虫情、病情、苗情等信息可一键调取;一旦发现农作物出现病症,还能在线远程诊断,智能匹配农业专家实现“云问诊”。

数据从“山头”进入“云端”,靠的是“梅”好兰溪杨梅产业大脑。记者了解到,该应用贯通浙江省乡村大脑、兰溪智慧农业云平台,归集市域所有梅农数据信息290余万条,集成应用场景13个,涵盖种植示范、质量监管、技术推送、投保服务等功能,为政府有效监管、梅农接收服务提供便利。

杨梅“出圈”,鲜果品质和口感的紫色诱惑集中期最多也只不过一个月左右。多元化的深加工是曾困惑杨梅产业多年的症结。

每年鲜果销售旺季过后,在兰溪市奉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瓶瓶杨梅汁随着流水线灌装、打包、装箱。“鲜果最多只能卖3个月,所以得有加工和销售的整体产业链配合。”该公司负责人陶奉源告诉记者,杨梅鲜果在机器里走一遭,生命周期延长了数倍不止,从前卖一季、现在销全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梅酒、杨梅果汁、杨梅果丹球、杨梅酥……在奉源食品公司的展厅,琳琅满目的杨梅深加工产品有序排列,其中不乏消费市场的新宠。陶奉源通过与省农科院合作,依托全程冷轧工艺,研发出杨梅汁生产技术,把汁多酸甜的鲜果衍变为一年四季都能品尝的杨梅汁等杨梅衍生品。

为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拓展产业增效新空间,《兰溪市农业产业招商引资若干政策》出台,在用地、租金、设备补助、亩均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目前,全市共有杨梅深加工企业5家,出口备案企业2家,总投资超5亿元。

通过实施“1+2+X”产业运营模式,打造推广“兰溪日子 有戏有味”城市IP、“兰溪杨梅”地标农产品品牌,以及“陶奉源”“汤友贵”等一批企业品牌,兰溪形成“市域、行业、企业”三级品牌发力体系,实现资源统筹、产品研发和销售对接。去年,兰溪杨梅运输快递单量同比增长75%,创历史新高。

“跳出水果卖水果,延长杨梅产业链、发展杨梅深加工,才能使杨梅产业稳步发展,让农户分享现代产业发展红利。”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兰溪持续创新杨梅全产业链集成改革,锚定打造最优产业生态目标,创造最稳定要素供给、最优质增值服务、最韧性产业体系,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由传统向现代跃升。去年,全市大棚杨梅种植面积达3500亩,杨梅总产量4.2万吨、同比增长28%,全产业链产值达14亿元、同比增长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