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比亚迪在2月份发布的荣耀版系列车型引发的行业降价竞争,终于从4S店的促销竞比行动,上升到车企高管台面上的优劣之辩。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放言的“ 无穷无尽的内卷,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其结果就是偷工减料、造假售假”,并非一时间心绪来潮的冒言,而是2008年以来的一贯腔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亚迪品牌及公关总经理李云飞回怼的“现在电池原材料价格降幅超过80%,如果电动汽车还不降价,对消费者来说不道德”同样底气十足,对高成本锂电池的全产业链布局,构建了比亚迪成本控制的先发优势。

李书福的言论形式上正确无比,相信李书福个人也深信不已。如果追寻网络痕迹,不难发现,2007年李书福曾旗帜鲜明支持汽车价格战。因为2008年之前,吉利汽车的在售车型平均售价仅4万元,采用低端低价的打法,以价格取胜战略奠定了年近20万辆的销量。

而后2008年,吉利转向产品品质升级转略,李书福对价格战的态度180度大转弯,吉利逐渐拉高产品档次和价格区间,加上收购沃尔沃后的技术助力,使得李书福深信产品策略才是制胜法宝。

然而,从2008年至今,中国汽车市场价格战从没有消停过,不仅比亚迪等本土车企参与其中,从近20年的价格长线来看,合资车企也参与其中,不少热销合资车型的定价同样是下降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回过头来看,价格战首先让一大批实力不强、车型不受市场欢迎的车企退出市场,而能够留存下来的车企,比如比亚迪、奇瑞、长城等本土车企,所出售的仅10万元左右售价的车型无论在中国、澳洲和欧洲,均斩获五星碰撞成绩,而且车辆欧洲、澳大利亚和美国等专业的汽车研究机构拆解分析,均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相比15年前的境况判若云泥。

还有就是,资本实力雄厚、品牌响亮的合资车企,卷入价格战之后,相关热销车型价格也一路下调,普通消费者收获的是实实在在的购车实惠。

比如曾经在中国销售价格近20万元的桑塔纳,如今只有只卖七八万元。此外,随着国内碰撞测试标准的设立和完善,国人对于合资品牌车型的安全关注度也逐渐提升,这也迫使合资车企与此同时也在不断提升制造品质和材料品质。

这些显然证明了,最近20年来中国汽车市场持续不断的价格战,并没有使得中国制造的汽车品质下降,反而在激烈的价格进行中,倒逼车企加强对上游供应链的渗透,同时提高管理效率以及营销策略,在加快产品市场流转率的情况下,通过规模化又反向降低了采购成本,形成了正向循环的降本增效体系。

这不仅有利于国内前十大车企,更有利于消费者,有利于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普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中国人做生意就是爱搞价格战,是一种陋习,汽车价格战就是一种陋习。显然这种说法是极其荒谬的。在很多国家之所以没有价格战的原因,就是市场规模太小,相关产业缺乏足够的供应链体系,无法规模化也就无法持续降低成本。

而在中国,在一个10多亿人的规模化大市场,每年汽车销量超过3000万辆,拥有着全世界最丰富的汽车供应链,这让中国车企有了得天独厚的成本领先基础,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升,TOP5车企的销量逐年增加,采购成本只会越来越低,规模化带来的边际成本也会越来越低,价格竞争的发生也就顺其自然了。

其实在一个3亿多人的美国市场,也同样如此,企业家从不讳言价格竞争。即便在2001-2005年之间,在美国汽车市场,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汽车都曾经连续发动过价格战,欧洲汽车市场同样也是价格战的战场。但是,如今回过头来看,欧洲和美国的汽车市场因为价格战,汽车质量一落千丈了吗?车企粗制滥造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然,不仅没有,而且价格战让欧洲和美国的汽车市场重新洗牌,汽车市场格局更加明朗化,产品和服务均实现了质和量的全面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这两年来由比亚迪发动的降价攻势,从消费市场的反馈来看是颇受欢迎的。比亚迪的降价的逻辑既能够自洽,也能它洽。

一方面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逐渐成型且日益丰富,技术水平也日益精进,尤其是动力电池的核心原材料碳酸锂的价格降到15万元左右,相比高点下降了85%,供应商规模化带来的成本优势,让国内主机厂逢迎高品质、低价格的采购契机,为国内新能源汽车提供了降价打折促销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就是,比亚迪掌控了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电池的供应链,同时比亚迪还拥有芯片、悬挂等自主供应链企业,随着比亚迪汽车产销量的逐年增加,这些供应链企业不仅规模化降低了成本,技术水平也水涨船高,在终端上的应用后,让比亚迪”加量还降价“依然能够保持一定的利润率。

曾经,小米手机的横空出世,一举清扫中国山寨机市场,造就了国内手机市场的五足林立,并且也让高品质的国产手机走出中国、走向全球。长远来看,比亚迪的降价有着同样的意义和价值,从消费市场绝对是一件好事。

至于降价会粗制滥造的预言,是危言耸听的。因为当下中国主流品牌汽车需要巩固国内市场份额,而且还要销往全球市场,国内外有众多汽车质检机构,也有很多第三方汽车研究机构进行拆车分析,还有国内外的碰撞测试机构,况且在国内发达的社交媒体网络里,车企粗制滥造、偷工减料是无所遁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