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元帅的母亲是四川人,她也像无数不怕辛苦的四川妇女一样,十分勤劳。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当时朱家共有20多口人,妇女们要轮流煮饭,除此外,还有诸多事情,喂猪养蚕,种田等等。钟太夫人的勤劳是远近闻名的,勤劳到就连儿子朱德出生时的前一刻她还在为众人煮饭!

除了干活做人都无可挑剔之外,朱老夫人还性格温柔,面对她的众多子女,她从来不打骂孩子,都是耐心教导,以理服人。在对孩子的问题上,他选择尊重孩子的决定,朱德元帅读私塾,到成都求学等等,都得到朱老夫人的支持。她自己也在言传身教中教会了孩子们勤劳吃苦的美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德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为他以后的思想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良好的的基础。

朱德元帅是个孝子,老一辈人都知道,但是朱德元帅为救济老母亲,而向好友借钱的事可能少有人知,因为有人发现了一封革命时期朱德的亲友信,是他在抗战初期写给好友戴与龄的求助信。这封信经历了纷飞战火,纸质已经发黄、破损,但字迹仍然清晰可认。

通过信中的信息得出,在1937年冬,朱德的外甥随军来到山西。此时的朱德离开四川老家已近30年,他十分思念家乡的父老乡亲,更是时时牵挂着自己的老母亲。朱德迫不及待地询问家里的情况。

在得知四川老家正逢旱灾,家里人因他参加革命而遭受株连和迫害,家里老母生活异常艰难后,他的内心焦灼不安。因为朱德与母亲感情深厚,从小到大的陪伴,母亲在无言中给了朱德伟大而平凡的人格力量,使他一生受益无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德在《母亲的回忆》一文中深情地写道:“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朱德说在小时候,母亲曾经教他怎么去面对困难,怎样在贫困的条件下如何保持好的心态,教导他做事情要保持勤劳,这一点也使得他身体倍加健康,能够应对各种情况。

朱德元帅自从离开家乡参加革命后,虽不能尽到孝子的义务,但他一直通过各种途径打听家中境况,现在家里亲戚来了,终于盼来了家人的消息,老母亲的困境使他坐立难安。

以一般人的眼光看来,以八路军最高指挥官的身份,用自己的薪水和积累的财物,接济家人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殊不知,朱德虽为总司令,但与普通士兵毫无两样,得到的待遇也只够用刚刚养活自己,吃饱饭后也是身无分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思前想后,朱德没有想到要去向组织提要求寻求救助,而是选择向好友戴与龄写信求助:

昨邓辉林、许明扬、刘万方等随四十一军来晋,已到我处,谈及家乡好友,从此话中知道好友行迹甚以为快,更述及我家中近况颇为寥落,亦破产时代之常事,我亦不能再顾及他们。
唯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伯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望你做到复我。

此候 近安! 朱德 十一月二十九日于晋洪洞战地

这封不足300字的求助信透出的恳切和无奈,令人读后无法不为之感慨。200元难倒了总司令,大孝为国是此心

在忠孝难两全的情况下,朱德毅然做出抉择:舍小家为大家,忠于人民和革命事业。朱德后来在接受一位外国记者采访时说:“我违背了古代相传的孝道,可是自觉对家庭的忠诚,应该服从于更大的忠诚—对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忠诚。”正如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所写: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等到好友戴与龄接信后,才发现全国有名的八路军总司令竟如此穷苦,连资助老母亲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位老同学感动不已,当即筹足200元资金,送到朱德家中,使两位老人渡过了难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4年农历2月15日,朱德元帅的母亲钟太夫人,84岁的她像往常一样,正在灶台旁忙前忙后,帮着媳妇做晚饭。可是下一秒,她却直接晕倒在灶台后,不一会,这个伟大的母亲停止了呼吸,仙逝了。在她去世时,极多受过她帮助的人,都自发来吊唁哀悼。她还遗嘱后辈,不要将她葬在墓室,就葬在屋子旁松树下就好了,也无须立墓碑。

朱德元帅收到消息后,悲痛万分,因为母亲在他心中,是最亲密,最爱戴的人。而为了革命的事业,他都不能回家吊唁老母亲,只得默默地扛住悲痛,将眼泪止住。继续革命的事业,看到这样的一心为国的元帅,还会有谁会不尊敬爱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