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而艰苦的长征路上,有这样一位特殊的红军战士,没有知道他的姓名,也没有知道他的过往。
人们只知道他是一个天生的聋哑人,甚至直到他去世时,他的骨灰盒上留下的也只是“哑巴同志”。
正是这样一位看似平凡无奇的同志,却在1955年评定授军衔时,被授予了军衔。
那么,这位“哑巴同志”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周总理特别交代关照“哑巴同志”
1955年,“哑巴同志”被授予少尉军衔,在中央警卫部队的档案室里,有这样一份关于“哑巴同志”的特殊档案:
在姓名一栏,只简单着写着两个字:“哑巴”;在籍贯那一栏,只写着:四川大渡河;而入伍的时间定格在1935年6月。
1971年,周总理特别交代,一定要照顾好“哑巴同志”,不管是吃的还是住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到,不能亏待对国家有功的人。
组织上也多次寻找关于“哑巴同志”家乡的线索,不过一直以来都没有什么消息,况且已经过去多年,信息渺茫,要想找到恐怕不是一件易事。
尽管如此,“哑巴同志”的生活却因组织的关怀而倍感温暖。组织不仅为他添置了家具,改善了伙食,每逢佳节,更有无数战士前来探望。
而他,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人的本色,艰苦朴素,不慕荣华。即便身处优渥环境,亦不贪享,工资也不乱花一分。
1972年5月的一天,这晚“哑巴同志”跟平常一样,活动活动准备睡觉,却不料心脏病突然发作。
所幸被同志们及时发现,被紧急送往了医院抢救,就在大家都为“哑巴同志”捏把汗时,他却奇迹般地好转了,又恢复成了往日活力四射的样子。
鉴于“哑巴同志”的高龄与特殊的沟通障碍,组织深思熟虑后,将他安置于单独的病房,并配备了专职护理人员,以防再出现什么意外。
在医护人员的眼中,“哑巴同志”就像是一个“老顽童”,平日最爱看电视节目,每次坐在电视机前,高兴得手舞足蹈的。
1981年,卫戍区政治部干部部收到了一份报告,报告内容是请求批准“哑巴同志”享受副师级离休待遇。很快便得到了批复:同意。
但毕竟岁月不饶人,随着年岁的增长,疾病逐渐侵蚀了他的身体,最终于1983年6月14日于北京逝世。
在整理遗物时,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位一生奉献的英雄,所留下的全部财产不过是几套军装、几双胶鞋、一顶八角帽、一枚红领章,以及勋章与奖章。
由于不知道他的姓名,他的骨灰盒上留下的也只是“哑巴同志”,所幸后来找到了关于“哑巴同志”的经历,原来,他的名字叫熊世皮。
误打误撞加入了红军
1935年5月,红军在行至到四川大渡河时,因对当地地形不熟悉,在这迷失了方向,一时之间,行军陷入了困境。
但战事紧急,容不得半点迟疑,部队必须迅速摆脱困境,继续前行,于是,侦察员们被紧急派遣出去,寻找熟悉地形的向导,以助红军摆脱困境。
这时,一个站在路边的壮年汉子引起了侦察员的注意,但不管侦察员如何询问,那名壮年汉子只是发出“噢噢”的声音。
这一异常情况立刻引起了侦察员们的警觉。他们心中暗自嘀咕:
此人怎会如此巧合地出现在这里?难道是敌方派来的奸细,企图以聋哑为掩护,进行破坏活动?
为了确保部队的安全,侦察员们决定将这名壮年汉子控制起来,严加看管。
时间一天天过去,经过两天的密切观察,侦察员们逐渐发现,这名汉子并非奸细,他确实是一位聋哑人,无法与外界正常交流。
想到这位聋哑人可能是当地迷路的村民,家中亲人或许正焦急地等待他的归来,战士们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同情之情,便决定将他放回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聋哑人怎么也不肯走,好像铁了心地就要留在部队。
战士们虽然不精通手语,但看他那手势和坚定的眼神,那能猜出个七八分:他不想走,他要留在部队。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部队领导陷入了沉思,这可怎么办?行军路上危险重重,不可能再派人将他送回去。
更何况,回去的路上布满了敌人的眼线,稍有不慎便可能落入敌手,万一发生意外岂不是命葬在此?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领导们最终决定留下这位聋哑人。他们给他分配了背炊具和行军锅等任务,让他成为部队中的一员。
就这样,这位聋哑人,在机缘巧合之下加入了红军的队伍,而他就是熊世皮。
由于天生聋哑,无人知晓他的真实姓名,战士们便亲切地称呼他为“哑巴同志”。
在相处的日子里,战士们发现,熊世皮虽然无法言语,但他却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无论是烧火做饭,还是喂马照料,他都做得井井有条,得心应手。在行军的路上,他还常常主动帮助其他同志。
不久之后,熊世皮被调到了中央警备团炊事班工作。机缘巧合之下,熊世皮来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身边,成为了一名挑夫。
万马军中一哑兵
没过多久,红军便迎来了爬雪山、过草地,最初,同志们心中难免忧虑,“哑巴同志”能否承受得住这份前所未有的艰辛。
毕竟,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对身体和心灵上的极大考验。由于熊世皮本就是当地人,平日里从他的劲头就能看出他的吃苦耐劳。
对他而言,雪山的严寒根本不算什么,反而熊世皮还常常化身为战友们的坚实后盾常常帮助战士们。
夹金山雪山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这座雪山就连鸟儿也难以飞过,红军硬是将它“攻”了下来。
战士们身着单衣,脚踏薄履,每一步都伴随着血泡与疼痛,却只能以干枝缠足,咬紧牙关,继续前行。
在这支队伍中,炊事员与挑夫的负担尤为沉重,他们背负着二十多斤重的大铁锅,每一步都似背负着千斤重担。
正当队伍在暴风雪中艰难跋涉时,一名炊事员不慎失足,眼看就要被风雪吞噬。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是熊世皮眼疾手快,用自己的身躯稳稳地撑住了他,避免了一场灾难。
待战友站稳,熊世皮毫不犹豫地将那口沉重的大铁锅接过了自己的肩头,此外,还有水桶、瓢盆等炊具,从此,这口大铁锅便再没离开熊世皮的肩头。
只要见到有战友体力不支,熊世皮便会上前,默默接过他们肩上的重负,自己的背上,常常承载着超过百斤的重量。
也正是由于这口大铁锅,让熊世皮在险境中逃过了一劫。
在一次行军时,空中突然传来敌机的轰鸣声,紧接着,炸弹便如雨点般落下,战士们见状,迅速四散寻找掩体。
正当熊世皮找掩体躲藏时,一颗炸弹落在了熊世皮的脚边,巨大的冲击波将他掀飞。
所幸那口大铁锅为他挡住了向他飞溅来的弹片,罩住了他的脑袋和背部,大锅上被砸出了几个涡,不过右腿却不幸负伤,缝了20多针。
熊世皮不怕苦不怕累,一步一步地紧紧跟随着部队行军,从未掉队,更在多次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拯救战友于危难之中。
红军穿越的这片草地,也被称为“吃人”的草地,一眼望去,遍地是沼泽泥潭,根本看不到路。
一旦陷入沼泽和泥潭,如果拼命挣扎的话,多数情况下,只会被这片草地“吃掉”,许多战士都永远地留在了那里。
一次,班长肖士杰不幸身陷泥潭,他不愿战友们为救自己牺牲在此,于是便挥手示意,让战士们继续行军,不要管他。
但面对生死相依的战友,谁又能狠心离去?熊世皮见状,迅速卸下背上的炊具,将绳索紧紧绑在自己身上,一步步向肖士杰靠近。
最终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肖士邦终于从泥潭中被救了出来,看着战士们那关切地神情,肖士杰不由得流下了眼泪。
长征即将胜利结束之际,熊世皮终于换上了与其他战友相同的灰色粗布军装,戴上了饰有五星帽徽的八角帽。
这套军装,对他而言,不仅是战斗的见证,更是荣耀的象征,被他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
熊世皮虽未直接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但他在长征途中的默默奉献与无私付出,却是所有人心中不可磨灭的丰碑。
他是一位无声的战士,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一段段传奇,真正的英雄,不在于言辞的华丽,在于行动的坚实与伟大。
结语
在长征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哑巴红军”熊世皮面对雪山的严寒、草地的泥泞以及敌机的轰炸,从未退缩,即使身体受伤,也依然咬紧牙关,紧随部队。
他的坚韧,是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仰,是对胜利终将到来的不懈追求。
熊世皮不仅在行军过程中主动帮助体力不支的战友,还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体为战友挡住危险。
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最宝贵的财富。熊世皮与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战争中的温情与力量。
在长征途中,战友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这种情谊超越了生死,成为了他们最坚实的后盾。
这种情谊的存在,让革命队伍更加团结,也让长征精神更加熠熠生辉。
英雄不问出处,也不在于言辞的华丽,熊世皮虽然是一个“哑巴”,但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真正的英雄是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在那个年代,无数像他一样的革命战士,正是凭借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才能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克服重重困难。
这种信仰的力量,是支撑他们走过雪山草地,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
真正的英雄往往隐藏在平凡之中,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熊世皮虽然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但他的事迹却深深地烙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参考资料
1949年以后的“聋哑红军”.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长征路上的“哑巴”:军史特例,无名英雄. 学习时报
周恩来特别交代要关照“聋哑红军”. 金台资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