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战争之前,或者说发生在东线长津湖、西线清川江的第二次战役之前,如果有人说空军实力排名世界第一、陆军实现机械化的美国军队,会败于一支以轻步兵为主的亚洲军队,肯定会遭到全世界的耻笑和鄙视。
从一次大战开始,衡量一支军队的强弱便不再是人数,而是飞机、军舰、坦克、大炮等重武器的拥有量。在外国军人眼里,三年解放战争还达不到一次大战的水平,只能算是菜鸟互啄。
因此,麦克阿瑟完全有理由不在乎新中国的四亿人口和四百万解放军,将新中国领导人的警告置之脑后,执意命令联合国军推进到鸭绿江边。正是这种思维使美军飞行员敢于越界轰炸中国境内目标,炸了就是“误炸”,你敢还手吗?你又有能力还手吗?
出乎西方人意料的是,中国人不但真的敢还手,而且打得非常漂亮,硬是用步枪、手榴弹把飞机坦克赶回了三八线。借助朝鲜的多山地形,志愿军让西方军界看到了超出他们想象的步兵战斗力。
不提长津湖这样十几万人马对战的大场面,仅仅从一个战例以小见大,来看看志愿军步兵的战斗力。1951年5月下旬,第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志愿军第15军接到在朴达峰一线阻击美军的命令。
当时,美军趁志愿军攻击部队粮弹耗尽的空挡,组成多支装甲特遣队向我军纵深穿插,妄图截断我军的补给线和退路,第15军的任务即是阻止美军的进一步突入,保障主力部队的安全转移。
由于前期作战导致减员严重,第15军的45师从师警卫连抽调干部战士加强给步兵连,老兵柴云振被安排在134团的8连担任7班长。7班连柴云振只有9个人,却要进攻美军一个排据守的阵地。没办法,各步兵连普遍只有三四十人,7班已经算是战斗力最完整的了。
天黑后,7班隐蔽运动到最前沿的敌阵地外,柴云振把全班分成火力组和突击组,火力组4人操作轻机枪在后方掩护,自己率两名战士向敌阵地突击。
他们当然不可能站起来冲锋,而是利用照明弹熄灭的瞬间,从一个弹坑跳进另一个弹坑,不停地向前跃进。直到柴云振他们杀进来,阵地上的敌人都没有察觉,便糊里糊涂见了阎王。
这是敌人的一个警戒阵地,只有半个班兵力,作用是提前发现志愿军的进攻,为主阵地争取时间。但这一次他们什么作用也没起到,柴云振的7班静悄悄地来到敌主阵地前。
敌主阵地又分成两部分,半山腰有个机枪火力点,主要兵力守在山顶上。以少打多,强攻显然不可取,柴云振再次运用战术,把火力组一分为二,分别从左右两侧吸引住敌机枪火力。
自己则带3名战士从敌人没有防备的悬崖爬上去,突然出现在敌人的背后。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柴云振用装着71发大弹鼓的波波沙冲锋枪,一口气将敌人全部干掉。
有意思的是,接连两个前哨阵地被解决,山顶主阵地上的敌人居然没有察觉。除了7班动作敏捷、速战速决外,跟周围山头都在激战,干扰了敌人的判断也有很大关系。既然如此,柴云振和7班趁热打铁,干脆摸到山顶,把剩下的美军也给一锅端了。
就这样,9名志愿军战士无一伤亡消灭一个排的美军,收复了两个山头。美军士兵不敢夜战,总是蜷缩在自己挖的散兵坑或战壕里,遇上柴云振这种胆大心细的对手,只能是死路一条。
进攻战其实好打,真正难的防御战。天亮后,美军的飞机大炮把阵地炸成一片火海,7班利用连夜抢修的工事躲避轰炸和炮击,等敌步兵冲上来再予以抗击。
美军步兵总希望飞机大炮能帮他们解决问题,觉得山头上不应该有活人时才敢冲锋,一遇到打击便又退回去,继续召唤远程火力支援,然后再往上冲。
7班用冲锋枪和手榴弹打退敌人多次进攻,但敌炮火实在猛烈,战士们一个个牺牲在敌人的炮火下,最后只剩下了柴云振。当敌人最后一次冲锋时,柴云振用冲锋枪打倒面前的几个敌人,与一名美军黑人士兵展开肉搏。
连续激战一天一夜的柴云振因体力不支,被对手咬掉一个手指,脑袋也挨了一下枪托昏死过去。敌人以为他死了,转身走开没一会儿,柴云振居然醒了过来,操起身边的步枪打死了这名敌人,然后再次昏倒。
据战后统计,7班在防御战中打死打伤美军200余人,柴云振一人的战绩达到100多。仅有9人的7班,进攻中消灭一个排,防守中消灭200多,交换比将近1:30。
这就是志愿军步兵的战斗力,只要不让美军的火力优势发挥出来,近战完全是志愿军的天下。志愿军战士执行命令不打折扣,只有牺牲才能让他们停止战斗,同时又善于动脑筋,充分运用合理的战术,从而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柴云振没有牺牲,由于伤势过重被送往包头市救治,几次手术才脱离危险。而当时刚建国不久,部队管理不够到位,柴云振在医院治好伤后直接复员,没有与老部队15军联系过,直到1984年才被部队找到。
柴云振此时才知道,自己早已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和志愿军特等功臣,所在连队也被授予“特功八连”光荣称号。朴达峰阻击战是一场对全局至关重要的战斗,柴云振和8连所获得的功勋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