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在抗日战场上,他曾立下赫赫战功,被毛泽东评价为“猛如虎,狡如狐”,可在解放战争中他却又屡战屡败,最终跟随蒋介石败退台湾。
他就是胡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位抗战英雄与战略败局的矛盾体?
01
一个矛盾的传奇人物
胡琏曾是国民党的高级军官,毕业于黄埔军校的第四期。
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矛盾性,既有石牌保卫战的辉煌胜利,也有淮海战役的惨痛失败;既有“中国朱可夫”的美誉,也有“狐狸将军”的称号。
伟人对他的军事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同时也对其在内战中的表现持批判态度,相反老蒋认为他是“不败战神”,对他抱有很大期望。
这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正是胡琏复杂人生的真实写照。
他的军事生涯是抗战英雄主义与内战战略失败的矛盾体,其命运轨迹与其所处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以及战略决策息息相关。
02
石牌保卫战
在1943年的炎炎夏日,抗日战争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当时日本军队试图打通中国大陆的交通线路,并逆转在太平洋的颓废战局,发动了一场旨在占领中国陪都重庆的战役,史称鄂西会战。
处在长江三峡壮丽景色中的石牌要塞,坐落在西陵峡南侧,成为了保卫重庆的一道重要屏障。
倘若失守,敌人便能畅通无阻地逼近重庆,从而让中国的抗日战争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
这场战役意义非凡,其重要性绝非仅限于中国战场,它的结局更对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走向起着牵动作用。
1940 年,国民政府及众多机构西迁,重庆由此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要地,在历史的舞台上发挥着关键作用。
宜昌沦陷后,石牌要塞勇担防线重任,成为保卫陪都的最后坚实堡垒,若其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在生死攸关之际,蒋介石把军事要职委予胡琏,令其率第十一师于石牌要塞严阵以待,坚守防御。
胡琏深悉此役关键所在,战前慷慨陈词,虽言未必能胜,然以死相战之决意坚若磐石,尽显舍生忘死之英勇气魄。
利用石牌的天然险峻地势,胡琏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防线,准备与敌人进行一场生死之战。
日军调动了庞大的兵力,发起了疯狂的进攻,炮火连天,飞机轰鸣,整个石牌要塞在瞬间化为了一片火海。
面对日军的狂轰滥炸,胡琏冷静地指挥,从容应对,率领第十一师的勇士们身陷激战,一次次顶住了日军的猛烈攻击,战斗之激烈,让双方都付出了重大的伤亡。
当子弹耗尽时,第十一师的士兵甚至与日军展开了近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捍卫石牌的最后一道防线。
经过连续六天六夜的血战,胡琏带领的第十一师终于取得了石牌保卫战的决定性胜利,彻底击碎了日军占领重庆的野心。
此战,日军损失惨重,战场上留下了超过七千具的尸体,不得不选择撤退,石牌保卫战的成功,不仅捍卫了重庆的安全,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士气。
胡琏因此一战成名,被誉为“中国的朱可夫”。国民政府高度赞誉他于抗战中的卓绝贡献,特授予其青天白日勋章,借此表彰他为国家立下的赫赫功勋。
但随着抗日战争的终结和国共内战的突然爆发,胡琏的军事生涯也迎来了新的转折点。
03
淮海战役
1948 年冬,淮海大地硝烟弥漫,战火纷飞,淮海战役在此激烈展开,如火如荼,此役堪称解放战争中三场最具决定性大战之一。
胡琏的人生轨迹于这场大战悄然生变,战斗刚开始的时候,蒋军组建了以第十八军为核心的第十二兵团,黄维任指挥官,他是副的。
对此胡琏自然很不乐意,在他看来无论从战功还是资历上,自己都超越黄维,不该是这么个安排。
家中忽传老父亲去世的消息,他遂以奔丧为由返归故乡,可闻黄维兵团深陷重围,胡琏忘却个人嫌隙,毅然重回战场携手解难。
老蒋对胡琏此刻的举动十分欣赏,还专门派飞机把他送去了前线。
胡琏的到来仿若一剂强效的强心针,瞬间提振了被围国军的士气,黄维甚至暂时把兵权交付于胡琏指挥。
胡琏旋即指挥军队反攻,欲突出重围,可面对解放军严密的包围圈以及压倒性的兵力优势,其反击终以失败落幕。
粟裕得知胡琏抵达淮海,立刻从华东野战军中调派三个纵队驰援双堆集,决心将此地打造成第二个孟良崮。
在猛烈的攻势下,第十二兵团的防线接连失守,败局已定。
胡琏建议黄维分路突围,当时兵团只剩下两辆尚能作战的坦克,一新一旧。胡琏将新坦克让给黄维,自己则选择旧坦克,副官相伴,突围而出。
黄维乘坐的新坦克在南下途中因故障被俘,胡琏则选择逆行,驾旧坦克直冲解放军阵线。
胡琏利用旧坦克缓慢的特点,假装是解放军的战车,在防守疏忽时,机智地逃脱了包围,之后他又换上提前准备的解放军军服,徒步逃亡。
中间他好几次遇险,还被手榴弹炸到过,要不是副官等人不要命的护送,怕是半路都得歇菜。
回到南京,胡琏接受了蒋介石安排的手术,背部取出了三十二块弹片。
淮海战役的溃败,于胡琏而言,乃是一记重创。尽管侥幸逃脱,却未能扭转国民党在战场上的颓势。
这次的失败也成为胡琏军事生涯的转折点,标志着他从抗战英雄走向战略失败的道路。
胡琏在淮海战役中展现出了逃脱战术的狡猾,但同样揭示了其在战略选择上的弱点。
1947 年 7 月,胡琏引领整编第十一师抵至南麻,与此同时,粟裕统率华东野战军发动攻势,双方局势一触即发。
胡琏凭借自身丰富的军事阅历,敏锐洞察到粟裕的战术意向,且预先构建了严密的防御工事。
战火欲燃之时,解放军逐层突破胡琏的防御战线,那胜利的曙光仿佛已在咫尺之间。未曾想,暴雨突至,进而引发山洪,严重阻碍了解放军的行动进程,令其遭遇重大挑战。
此时国民党的增援部队赶到,面对变局,粟裕权衡再三,最终选择撤军。同年 9 月,山东定陶再度沦为粟裕与胡琏相互角力的战场。
胡琏凭借强大的防御体系以及援军的支援,使得粟裕无奈之下再度撤离。
尽管这两场较量以胡琏的胜利告终,但它也显露了他战术思想的局限。他过于依赖坚固的防御和外部支援,缺乏主动出击的勇气和战略,这证明在他无法有效改变战略格局。
04
金门战役
1949年10月,解放军发动金门战役,试图解放金门岛,这场战斗是胡琏和解放军之间的最后一次较量。
粟裕率领第十兵团登陆金门,初期进展顺利。
因为不太清楚金门岛的潮水变化,所以军队的船只在登陆时触礁了,后面的部队也就没能按时上岸。
胡琏抓住这一机会,指挥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军登陆部队发起猛烈反击,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解放军登陆部队伤亡惨重,最终还是没能拿下来金门岛。
金门一役对解放军是深刻的教训,情报失误与对战场环境的误判导致了登陆作战的失败。
对胡琏而言,金门战役的胜果成为了他军事事业中的一道亮光。 因这场战役,他名声大噪,赢得了“金门王”的称号。
尽管如此国民党在大陆的局势并未因金门胜利而转危为安,解放军接连获胜,国民党军队被迫退守台湾,胡琏随蒋介石撤往台湾,他的军事征程最终落幕。
金门之战不仅标志着胡琏军事生涯的高潮与谢幕,更凸显了他个性中的矛盾与复杂。[太阳]
参考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粟裕与胡琏的战场争锋
各界新闻网 文史 | 军中奇人胡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淮海战役:以60万战胜80万的战争奇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