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山

乱弹山

关注
1962粉丝
0关注
3.4万被推荐
IP属地:广东

知名乐评人

1枚勋章

让我们一起触摸流行音乐的咪咪

  • 女儿的八手联弹,舒伯特《军队进行曲》
    Schubert:March Military
  • 樱嫂问我,今年是不是新开辟“评委赛道”,要么是在电视上做评委,要么就是在直播间做评委,或者跑去live house里做评委……前阵子确实是应老朋友新邻居 担任华南区的评委。
    其实评不评的其实先放一边,主要是想听听现在的新乐队,他们都在做什么音乐。对于我来说,每天都要听大量的音乐,从“效率”角度而言,我也许会听我认为最“先进”最“火”的那些音乐,但了解身边真实发生的那一切,是必须的。也很开心之前在 的场子里,听到了很多大湾区的年轻之声,尤其是Mover这样的,canto-rock在新时代的继承者,简单纯粹会让你重新去思考“音乐”本质究竟是什么,在广东歌早已式微时,他们以最朴实的方式去记录城事变迁,这是让我感动的。 所以后来番茄再喊我说,复赛过来啊,我说,没问题。来。毕竟经过了初赛的比拼,从117支乐队showcase演下来,最终30强里,都各有可听之处。像华北赛区的迷心,他们的那首《围墙之外》,在写作和制作的角度,都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水准,这一轮也被更多的朋友听到,这也是比赛和选拔的意义所在。 所以,复赛的广州站,12/04-05两天,我会继续在场,也希望跟乐队能有更多直接的交流。而在其他城市如天津、上海、西安,沈阳,也欢迎大家来一起看看年轻的乐队朋友们。
  • 2020年,我写了一篇“我的2010s十大华语唱片”。其中的第一张唱片,我选了透明杂志的《我们的灵魂乐》。我是这么写的:
    —————— 尽管如流星般转瞬即逝,透明杂志依然无愧于2010年代台湾独立音乐最重要的乐团。没有人比他们更具有持续性的影响力。正因为有他们耀眼的光芒,才有了后来的那我懂你意思了、草东没有派对、傻子与白痴等等。2010世代的台湾独立乐团会变成怎样,透明杂志果真要承担一半责任。 爱情和青春作为流行音乐的两大主题——请注意,并非是作为商品化的流行音乐才要写爱情和青春,鲍勃·迪伦、披头四、罗大佑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最优秀的情歌手,在青春这个命题下,过去十年的华语乐坛没有人能写赢透明杂志,五月天也不能。樱太一语道破我对透明杂志的推崇:他们是没有被签进滚石的五月天。我常会想,受限于偶像身份的五月天如果脱轨演出,用上时速160公里的吉他、贝斯和鼓,会是怎样子?答案便是透明杂志了。《性的地狱》便是《爱情万岁》;《九月教室》便是《温柔》;《师大公园地下司令》便是《纯真》,也是《牯岭街杀人事件》中小四第一次在月光皎洁下第一次对世界产生了疑惑。我甚至幻想着透明杂志和五月天都曾经在夜里翻入师大公园,坐在长椅上,一起去吃凌晨晚餐。 透明杂志主唱洪申豪无疑是过去十年里最佳的摇滚乐队主唱,他的身体里有一颗少女心。虎扑直男曾有人说,“陈信宏这逼是真的懂青春”,洪申豪也是。同样无敌帅的他,不需要像陈信宏那样担心鬓角,口口声声地说干脆把世界毁灭掉算了,但剥离大失真音墙后,他其实无比爱着那个世界。这使得透明杂志在听起来放浪形骸的身后,始终拥有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相比于万能青年旅店这样公认的佳作,我更会把透明杂志视作对摇滚乐迷的筛选器,我亦坚信他们所书写的青春之价值会愈发熠熠生光。 —————— 总之,他们是我在五月天之后,第二喜欢的华语乐队。 据说,在2020年,透明杂志10周年的时候,有过重组的计划。但是被世界的秩序打乱。可灵魂人物洪申豪依然没有停止表达。他和自己的VOOID,依然在继承着透明杂志的精神。12/14,在@ ALSOLIVE ,VOOID将和午夜乒乓有一场联合专场。 来,让青春烧成灰吧。
  • 就在刚才,张然老师给我推荐了闪千手最新的演出 —— Yard Act。
    我的天啊,这是什么神仙乐队啊。 我先听到的是一代80后文青圣经Almost Famous里的那首Tiny Dancer,Yard Act的cover版本。和Elton John被情绪充盈的原版相比,Yard Act歪歪扭扭,半唱半念,这浓浓的后庞克味道,在网红乐队满天飞的当下,真的太令人怀念了! 然后我开始听他们自己的作品,今年的新专辑,《哪里是我的乌托邦?》(太中二了),那个有点像《Howl》的封面,然后我就这么挨个挨个的听,越听越喜欢。一直听到了《 》,最终让我一杆暴击。 这首歌的一切都在我的审美点上。对,就是这样的“配乐诗朗诵”。这歌词写得太好了,乐队主唱James Smith借着带自己的孩子重访布莱克浦灯光节,然后藉此回忆起自己一路跌跌撞撞的记忆,追寻自己低着头、听着音乐、向前冲的生活,在五月里的一天,突然听到了U2的Beautiful Day,真正开启自己的人生。这首歌毫无爹味,他像是我最爱的蛋堡《史诗》的写法,也像是五月天的《任意门》,太他妈感人了。 我把这首歌的歌词贴出来吧: Yeah, so, it must've been 1996? And we, ehm We did often go to Blackpool Was about once a year To see the illuminations But, ehm, usually we just went for the day 'Cause we didn't live that far away But for some reason, this, this year we'd We'd gone for two nights Ehm, and we were staying in a bed-and-breakfast On the, on the, on the front And I was acting reckless Eh, like most six-year-olds Bouncing on the bed and - about And, yeah, I was like most kids, I was curious Yeah, I was often, eh, exploring things shouldn't be and You know, putting myself in, eh, danger Much to the dismay of me mum and dad And I remember that the plan was We were gonna go, ehm, to the the other end of the strip for some tea And we were gonna drive down and take in the illuminations on the way And my mum was getting ready in the, in the toilet And my dad had just gone down to the bar To get some drinks and that, I think, and Yeah, I was I was excited to be there I was excited to not be at school And I think at that age You, ehm, you feel most in love With your parents I think they're your best friends And they're your whole world And they keep you safe and you know them better than anyone else And when they're happy together with you The fact that you never want life to, to change Would I say what's my biggest fear? (Change) Ehm, no, I'd probably say being, ehm Drowned and buried at the bottom of a lake is my biggest fear (okay) Sorry (and do you wanna tell me any more about that?) Not right now, no, sorry I, ehm, I wouldn't mind getting to the bottom of this Blackpool Illuminations story if that's okay (by all means) Cheers, thanks (sorry) So, anyway, eh, where was I? Yeah, ehm, so I wanted to see out of the window, but I wasn't tall enough And the only way I could gain the leverage to do so Was by climbing onto the radiator pipe Which was following the skirting board 'round the edge of the room (Yeah) So I did (And can you, ehm, tell me what happened next?) Ehm, using the strength of my chin I could hold on to the windowsill with that And with my, eh, fingers also sort of gripping Gripping the rim as well And I was kinda doomed from the start, I think Because instantly my foot slipped, bit into the brick And I split the skin and bust both lips I screeched You know the way sand inevitably - your chips up When you eat them on the beach? That's the way the rust rubbed into my gums The blood was gushing and I screamed It was a gale force ushered from a paltry gust My ears were ringing, my face was stinging from ear to ear Like I'd been kissing all the dead jellyfish That kept washing up on the beaches 'round here (Yeah, yeah, yeah, yeah) So, mum, she had to run to get the Calpol from the chemist While Dad pacified me with a pack of crisps And I remember this bit specifically 'Cause for some reason The ones he gave to me were packaged differently Typically these don't come in a blue bag They call 'em, "Ready Salted" A self-explanatory tag But I was stopped in my tracks as the new premise was flagged That colour coding wasn't gospel at all It was just a bonus gag And maybe the flavour, "Ready" Meant, "We're already doomed" And what if "salted" meant salted like the salt rubbed in the wound of Every injury I'd accumulated trying to leave the room 'Cause in a future still unwritten Punishment is waiting for a moment you don't get to choose The crying soon subsided when the Calpol worked its magic So we bundled in the car to see the Golden Mile looking absolutely tragic The fizzy fish I was sucking on fell and flopped under the seat And got caked in dead skin and crisp crumbs, impossible to eat So instead I stared out across the pitch-black Irish Sea And wondered what other pleasures were still left out there waiting for me The illuminations no longer of appeal For I'd seen through the illusion when I bit the brick And now I knew what was really real And what was just the punchline for this joke-shop magic trick And I just stopped staring Six years old, and I stopped caring Eventually, I stopped staring directly at anything Head down, just keep moving Chasing girls, and listening to music Convinced I'd never amount to anything Convinced I was of no use to no one That trajectory was so soothing Nothing to prove, nothing to lose Accept days on end, stoned in a daze Waking up in a haze again The world started illuminating itself to me in new ways So here I was again On a grey mid-May day In line for the big one When "A Beautiful Day" suddenly blared out over the PA So loud I leapt out of my skin all over again The pill Connor gave me kicked in And I couldn't believe what I was hearing "This is the hour of letting pain go" It was so comforting to know that I still had it within me to feel things Because for a time I never thought I would again And that's terrifying That's terrifying at any age Perhaps we could reach utopia after all (Are you making this up?) Eh, some of it, yeah, why? (Well, what are you doing that for?) I just didn't want to burden anyone with the truth (The truth?) Because I know now I'm never gonna get my utopia But if I can show you how to cope And give you scope to grow beyond the moment of each new low Then I know I don't need utopia 'Cause t...
  • 女儿在星海音乐厅演奏舒曼!
    —————————————— 小小樱 Plays Schumann, Kinderszenen Op. 15, No. 1/2/3/7 live at Xinghai Concert Hall,Nov 17,2024
  • 黄子弘凡《除了快乐禁止入内》主题演唱会周边,设计师@晕尖尖Yron_Xu yyds,@星外星音乐 的品控也很棒!
    给女儿挑了外套,还有发箍和贴纸! 女儿一看就问我说,这是不是黄子弘凡的?我说你怎么认得出来。她说:我看过爸爸你上那个《闪光的夏天》有他啊,这个名字很特别啊,你看这个黄色,紫色,红色……谐音梗啊。 我都没留意,笑死。
  • 11月23、24日,在澳门新濠影汇综艺馆,刚迈入40岁的周柏豪
  • 在小某书上,不少朋友会给自己的id后缀改成“见过某某多少次版”。
    这么说来,今年是我是“跟@周柏豪Pakho 奔赴五次还是六次版”了。 我跟柏豪就差半岁……离晒谱…… 提前祝柏豪而立之年生快!
  • 想不到好端端的童宇,竟跑去做婚庆 | 《爱情万年历》水文一篇

    2024-10-31
    图片
  • 终于忍不住,在家做了一次煲仔饭(庆幸,一次就成功,特么我在做饭这件事情上真的有天赋)。
    煲仔饭,是广东人B级美食的icon。 最传统的做法,是碳炉一字排开,里头的饭先熟,再根据客人所点的食材,挨个放入,再慢慢入味、蒸熟。从饭好到上桌,用时半小时。这种效率,在今时今日,压根儿反逻辑。因此你在大城市吃到的煲仔饭,大多是改用燃气灶(抱歉,我也是这么做),而且是先在其他地儿把饭煮熟(比如在电饭煲里),客人来到,再挪到沙煲里,做个样子。 反正,不需要等半小时以上的,都没有资格称自己是煲仔饭。 “你要静候,再静候”,这就是煲仔饭的哲学。每次回梧州,我都要去马皇街上吃一轮煲仔饭,以前掌厨的是一位老奶奶,后来则换成了她的新报。总是先点,点完给钱,过半小时到一小时不等,再回来,再吃。等待,煲仔饭的仪式。 但轮到我自己做的时候,我还是偷懒了。首先我的饭确实是在电饭煲预制了,八分熟的时候被我挪了出来。其次我确实没有用碳炉,罪过。但是甜酱油等,也还是手把手调制。菜和肉一定是调好味之后再放到饭里,这怎么也不能预制。噢,煲仔饭标志性的饭焦,其实没有那么神秘,就是用油先在沙煲里面刷一轮就好,肯定能焦香一片。 就这么忙前忙后,也花了半小时不止。最后也没尝上几口,就被女儿吃完——吃不必在我,饭进女儿的肚子,行。
  • 尽管《电锯人》已经烂到家了,但是藤本树凭借着《蓦然回首》和《再见绘梨》两部作品,依然证明自己是日本现役最好的漫画家(之一)。
    所以,当有机会在国内大屏幕上看到《蓦然回首》,你怎么能不去呢? 关于原作不再累述。在影片正片结束后,有导演押山清高的访谈,他说,《蓦然回首》不仅是关于漫画家的作品,更是一部献给每一个创作者的作品。对于这部影片来说,他想要在我们所处的被科技颠覆性的年代里,留下“我们是怎么想”的痕迹。所以他使用了很多笨办法,希望许多年后大家再看这部影片,能看到许多没有注意的细节。 我当然明白押山清高所说的意思。当AI大潮袭来,所有的文艺创作者都会面临着“我为什么创作”的质疑,就像照相机出现对绘画的革命。可是,真正的创作者都明白,技术是狗屎,如同相机无法拍出《韩熙载夜宴图》,也无法拍出《夜巡》,如今的AI也不能。《蓦然回首》代表的是创作者的自我勉励,也是创作者的自我宣言。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创作”更能真诚地面对自我、面对他人、面对世界的事情。 全片感人之处太多,尽管《蓦然回首》漫画里的每个分镜我都烂熟于心,导演稍作改动的时候(包括藤野雨中独舞那段导演的脑补)立刻便能觉察出来:哦,这是阿树没有的东西。电影版除了画面的流动、声优的加入(不得不说,京本的声优吉田美月喜真的太棒了),以及最重要的——音乐。 中村遥以钢琴见长,也善于用合成器、吉他呈现另一种氛围音乐/后摇美学。《蓦然回首》中,藤野是片中主角,中村使用钢琴作为藤野内心起伏的独白。精彩的来了——京本在片中的音色是小提琴。在藤野雨中独舞的时候,画面中是她一个人在田埂中狂奔,但是音乐中,你发现音乐里(OST:Rainy Dance)忽然从远方传来了小提琴的旋绕,代表了这时候的藤野的世界里,因为京本的肯定而变得增色,最精彩的是这中间有一段是钢琴+小提琴演奏同样一个连复段,我听到的时候浑身起鸡皮疙瘩。而在影片的最末,藤野推开京本的房间,两人记忆闪回,京本问出“那么,藤野,你为什么会画漫画呢”,这时候背景音乐的《Final One》让我忍不住落泪。开头依然是代表了藤野一个人的钢琴独奏,简单而落寞,甚至听起来平庸俗套。但当京本的小提琴加入后,以另一个声部成为了藤野最坚实的后盾,此刻画面中不断是两人一起工作的场景,“漫画家和助手”这一特殊的工作关系,体现在年轻的两位女孩子身上,她们并没有阶级和身份的差异,而全都是努力地活在当下和未来的年轻女孩。 最终藤野回到工作室,继续《鲨鱼踢》的连载。她必须要以藤野京的身份努力活下去。这时候的BGM是《Light song》。女生演唱者为urara,spotify上她只有这么一首歌。在中村遥的钢琴演奏下,她如同演唱一首赞美诗。唱诗班成员出身的urara,并不以艺人身份活动,本色出演,就像孩子。象征了这时候的藤野,她始终会记得那一年京本问她的那个问题: “你为什么会画漫画呢?” #电影蓦然回首#
  • “那么,藤野,你为什么会画漫画呢?”

    2024-10-29
    2跟贴
    图片
  • 广州Stayreal Cafe天环店结业日,我如往常的周末一样,在几公里外的临江大道带状公园里,摊开我的家当,并泡上一杯SRC的挂耳——哦不对,今天一口气泡上两杯,干杯。
    作为行走的SR,时代锐儿野生兜底男模,SR广州店开店就去排小鼠勋章、SRC广州天环店开店首日也去冲巨星拿铁,家里吃的喝的用的全都是SRC的忠实用户,我其实并没有为SRC广州店的结业感到太多的悲伤。 因为,我们的总裁陈信宏,在这么多年之后,终于把新零售给玩明白了。 过往SR的实体店经营逻辑是:所在城市最好商圈,年轻人不仅要时尚而且还要有高消费力的场所,就在那里,把店开到那儿去!在商业体/商业地产蓬勃发展之时,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我记得当时天环开业时,SRC作为首发业主,不仅在商圈手册上屡屡被报道,而且很多外来取经的商业考察团都会路过SRC门口时说,“哦,这就是五月天主唱阿信开的店呐。” 那时候无论是周末还是周中,SRC都人满为患。周末你想要吃个松饼,不排队半小时绝无可能。当然,排就排吧,天环还是挺多逛的。光是SRC中庭广场对出的那个水池,小小樱就能在那里跳上跳下好半天。 但后面整个商业地产、以及整体商业氛围发生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 Stayreal开始收缩各地的门店,各地陆续结业。尤其是三年特殊时期,SRC搬到了一个占地面积更小的门店里,但是客流量依然不佳。 那时候我心里也在担心:SRC会不会也撑不下去了呢? 无论是服饰还是餐饮,都要求复购率、客户忠诚度。这方面SR当然没有问题,可是作为“设计师品牌”或者“个性潮牌”而言,SR的受众依然圈定为五月天歌迷,其不菲的售价——无论是SR跟优衣库比(好吧其实SR应该跟CHOCOOLATE比,以前太古汇SR就在CHOCOOLATE对面),还是SRC后来大力发展电商之后,其好评如潮的牛肉面跟当时的网红品牌拉面说比,最明显的,在产品价格上缺乏竞争力。大陆的优衣库都已经拉警报了,都被各种平替快干没了,SR实在难以抵挡消费降级的大趋势。 SRC广州店长阿菲说:小樱你以前每到周末就来的,后来你也不常来了。你什么意思。我都没好意思跟她说:……那个,我穷啊!!你以为我不想每天吃巧克力熔岩蛋糕啊!! 当然,最大的问题在于:SR / SRC的流量,太过季节性/潮汐性了。 意思是:只有当五月天有巡回演唱会的时候,尤其是巡回到SR / SRC附近城市的时候,消费才会有明显的拉动。 记得广州SR还没开的时候,我们去香港赴五月天之月,谁不是先去朗豪坊先扫货呢是不是。 对于服饰/餐饮这种对流量有很高要求的行业来说,这种潮汐性是很要命的。 一直到了去年,其实是最明显是今年,陈信宏在交了这么多年学费(不是)(反正他交学费,我们交水电费)之后,终于摸到了新零售的真谛。那就是: 放弃传统的实体店,实体店不再是流量入口;转而直接把购买入口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流量十字路口——也就是每个巡回演唱会的MAYDAY land上啊!也就是Stayreal Park——实质上的慢闪店啊! 这也是为啥抖音电商逻辑要打爆传统淘系逻辑一样。你把店面开到一个商圈(平台)里,你确实可以利用这个商圈(平台)的固有流量,但是你却必须要各种跑车、买量,而这些量也许并不是你所需要的量。但在Stayreal Park里,阿信保证了这里面所有的量都是200%纯正的量。在不知不觉中,Stayreal实现了直播电商的逻辑:以主题活动的聚集(演唱会)实现了流量的虹吸效应。 然后再加上:陈信宏本人在每一场巡回演唱会上的超强带货能力。总裁同款,胜过千言万语。 其实总裁同款,以前也一样。但陈信宏却在产品力上面暗暗下了功夫。此前SR有一问题:过于低龄化了。我知道这个低龄化是面向我这种40岁中年人来说……但其实往前再倒推,你是否会感觉到当时的SR是很“靓仔”的?都是Teenage的风格啊。陈信宏你考虑一下牛马们吧,大家可是有消费力的上班族啊。 而在陈信宏如今主打的Plan A系列里面,你会发现其明显的成人化了。你都感觉到Plan A是走Adult Contemporary路线的了。这使得PLAN A系列的价格虽然又往上翻了翻(平均每个SKU单价在500-600之间),但这对于牛马来说,这是可以日常通勤的穿着。陈信宏你终于搞明白了你的消费主力军的年龄层在哪里。 最后,Stayreal在2024年,还拿出了其杀手级的爆款单品:魔魔胡胡胡萝卜绒毛公仔。 关于胡萝卜的进化史不再累述,阿信误打误撞把个人的标志性抿嘴表情融入到胡萝卜当中,造成了“你购买了一个胡萝卜等同于带了一个总裁分身”的投射感,而萌化营销也恰恰踏上了2024年这一风口,Jellycat的效仿者千千万万,可SR却在自己并未察觉的情况下,拿出了堪比迷人茄子这样的热单。 随着萝卜兵们带着胡萝卜出现在各种场景,并不限于五月天演唱会,更冲向了各路演唱会,你已经在任何的场合见到MOJO CARROT的冲锋陷阵。各种商业研究的文章总是探析Jellycat的“心价比”“治愈经济”“高品牌溢价的秘密”“极致单品的用户洞察”“可爱与发疯并行”“体验与社交结合”,讲这么多有的没的,看看小宏书上的胡萝卜兵,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生意经。如果真有什么真经,那只能是: “为我爱的人,做一秒英雄。” #stayreal# #stayrealcafe#
  • 迪伦的《狼蛛》:伟大的困境

    2024-10-27
    图片
  • 四年前,《狼蛛》简体中文首版上市。我第一时间把它读完。而今,@中信出版集团 对《狼蛛》进行了再版。我还想要再不厌其烦地给大家推荐一次。
    可是,推荐的理由……到底是什么。除了迪伦的核心粉丝之外,《狼蛛》确实有可读性吗? 自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肯定开始,究竟迪伦所创作的是否是文学——这一题大家聊的已经够多了。若真要从文学性上讨论,鲍勃·迪伦在《狼蛛》里所展现出来的师承,无论是金斯堡的垮掉派,或是布莱克、兰波、艾略特等,迪伦通过“游戏性”这一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核心特征,打破了文字本身在传递意义上的工具性,“你要把英语当做一门外语,才能读《狼蛛》”,这样的创作方式实现了文本的碎裂,可解读的对象也不局限于文本内容,通过瓦解整个语言秩序来呈现新时代荒原里中的异化和无序。 得了,如果我这么说的话,我跟ChatGPT没啥太大的区别。 实际上,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鲍勃·迪伦创作于1960s末的这一本书,是一本纯正的“发疯文学”。这里头的主谓宾定状补看起来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就像是现在公众号标题:《一个XXXX决定去XXXXX,然后XXXXX》,空白部分可以随意搭配。当然我们可以从《狼蛛》里隐约知道迪伦想要聊什么。女性的困境,世界的战争,年轻一代的失落,等等等等。如书中的这些句子,“我也想去做些有价值的事情比如在海岸上种一棵树但我只是一个吉他手”,“我最恶心有人 / 赞美爱因斯坦 —— 资产阶级幽灵——我最恶心英雄的哀伤”“谁能告诉我美国 / 第三任总统的 / 名字?一个后襟上 / 沾满墨水的姑娘举起 / 手来&说“欧内斯特·塔布”(注:欧内斯特·塔布是一个美国乡村歌手,即这个姑娘的回答等同于别人问总理是谁她说蔡国庆)。 这还算是有逻辑的,还有大量标点符号错用混用乱用的。如果真的要去探讨迪伦在《狼蛛》中的“文学性”,我认为这显然是抓错了重点。因为,《狼蛛》确实是一部失败的作品。迪伦的重要研究者David Dalton就对它盖棺定论:狼蛛是不够认真的垮掉派史诗。 我认为这个评价很到位。“不够认真”并不是说迪伦瞎写。实际上迪伦对里头的用词反复修改(这种发疯文学还要啥修改),但并不代表迪伦足够有能力驾驭他们。同样的题材,同样写发疯和自由,迪伦所表达的跟梅尔维尔和T·S·艾略特有巨大的、哪怕是一个门外汉都能看到的差距。迪伦确实是用《狼蛛》展现了后现代生活中,那些终极意义的失落,可是《狼蛛》确实不够好。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文艺爱好者(你也许不需要是迪伦的歌迷),《狼蛛》对你的意义也许在于:哦,原来天才如迪伦,他也一样会混乱,一样需要努力地走出困境。但天才和普通人的差别在于:当天才一直在创作、一直在书写的时候,事情便会发生。 《狼蛛》创作于1966年。这一年,著名的The Real Royal Albert Hall事件,以及由此催生随后迪伦潜入The Basement,那些神秘的录音带,再到后来的Nashville Skyline、Self Portrait、New Morning——连格雷尔·马库斯都指着迪伦说:这是什么狗屎? 诞生于这一阶段的《狼蛛》是迪伦1.0版本之黄金时代结束后的蛰伏期,迪伦需要重新找到自我创作的价值,而《狼蛛》当中体现的是他的自动写作(Automatic writing),即个体创作者在无意识状态下所自然流露出来的表达。 当新左派、和平主义者争相拉拢迪伦成为他们的一份子的时候,迪伦选择的是和所有人划清界限,他甚至要和自己过往的作品划清界限。包括你会发现在《狼蛛》里,迪伦在每一篇的后面都要捏造一个戴着面具的写作者,一个不存在的寄信人,这是迪伦惯用的伎俩,甚至这些署名都是各种屎尿屁。如同David Dalton的精准描述:“一个有策略的演员,他视自己的生活为一部象征性电影……风尘仆仆的歌者、街头顽童、漫游的杰克(Ramblin’Jack Elliott)的儿子、民谣救世主、霓虹灯兰波、旧约先知、亚米西农民、乡村邻家男孩、白面化妆剧演员、帽里藏花的什罗普郡少年、耶稣一般的鲍勃、哈西德派(犹太教)的鲍勃、缠着WWE腰带的晚期猫王、不停巡演的迪伦、杰克·费特、活着的美国国宝。” 迪伦最伟大的地方,是他究其一生都在寻找“我是谁”。“我是谁”,一个滥俗的问题,但迪伦是真正的践行者。我在自己24、25岁的那两年,花了大量的时间听鲍勃·迪伦,最后在某个时刻、在我最低潮的时刻听明白了Now you don't talk so loud,Now you don't seem so proud。再到了我后来成为了中年,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明明这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的时候,也慢慢喜欢上了被马库斯骂成shit的那些作品。我想,如果迪伦仅仅停留在《答案在风中飘扬》,他只是一个琼·贝兹式的青春感伤网红民歌手,给Joni Mitchell提鞋都不配;但他却又写出了滚石,和The Band,继续走上了反叛之路,继续抛出了挑战性的问题。他从来不会甘于成为什么网红歌手,哪怕他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时候,他发疯,写发疯文学,写《狼蛛》,写出一坨坨的狗屎。但是你在今日,再看《狼蛛》,译者罗池形容它是“迪伦的矿难”,哪怕最后翻车了失败了,若没有《狼蛛》,没有《滚雷》巡演,没有那些不合时宜的合成器,没有那些画虎类犬的女声合唱团,迪伦就不会有这样伟大的一生。矿难里,有金子。 对于伟大的人来说,他们的困境也是伟大的。 《狼蛛》就是这样的作品。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