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74年十月,中原郑国国都新郑,新郑城外,中原联盟的八国联合部队正铁桶一般准备展开攻城围攻作业。

由中原联盟盟主、晋国国君晋厉公召集的有周王室单襄公、鲁成公、宋平公、卫献公、曹成公、齐国上卿国佐、邾国主将组成的八国联合部队,屯兵新郑城外,正在构筑攻城的土丘。

齐顷公在位期间,齐国参与中原联盟各种大型活动的,基本上是高氏家族的上卿高固;到了齐灵公继位以来,出席中原联盟大型活动的换成了国氏家族的上卿国佐,包括出兵参战,也是由国氏家族节制的齐国上军出动。

新郑外城,齐国上卿国佐大营。

国佐刚从晋厉公的大帐回到自己的营帐,就看到自己营帐中正坐着火急火燎的高氏家族的家老。听得高氏家老的一通汇报,国佐才知道高家出大事了。

国氏一族潜伏于公宫和内宫的暗线,近来报来的都是无关瘙痒的零碎琐事,国佐都开始有些埋怨起来,埋怨那些长期潜伏的暗线,怎么懈怠起来了,却原来都着了国君齐灵公的道了。

难怪自己的消息不灵通了,直到高氏家老冒着风险前来前线大营,才真相大白了。原来不单是国氏潜伏在宫中的暗桩被起底了,高氏的、鲍家的都被揪出来了。

于是齐灵公借着充分掌握的证据和完整的证据链,先拿了国相鲍牵开刀,剁了鲍牵的双腿,废了鲍牵的国相,还废了鲍牵鲍氏家主的地位,接着从鲁国召回鲍牵的族弟鲍国,让鲍国承继鲍氏家主的职爵。这个消息是先于高氏家族出事的消息先行传到国佐大营的,国佐还派出军中斥候中的亲信回齐国探查。

斥候还没复命,高氏的家老就来了,带来了高氏家主高无咎被废黜上卿、家主职爵并被放逐去了了莒国的消息,而且有传言齐灵公还想要剥夺高氏节制齐国下军的兵权。如果没有节制兵权,那么这上卿职位的份量就弱化了许多,如果要上诉到王室,周简王的王室如今也出现卿士争政的乱局,都不知道要走的哪家门庭拜哪家的码头了现在,是周公、伯舆还是王叔陈生,走王室上诉必然是很漫长的甚至无果而终的折腾。

国佐正在犹疑之间,派回齐国的斥候亲信马不停蹄地复命来了,带来了更为糟糕的消息,高无咎选择与齐灵公配合流亡去了莒国,但是高无咎的嫡子高弱却不甘示弱,选择了反抗,选择反抗的行为是回到高氏的封地卢邑,反叛齐灵公并公开宣布要废黜齐灵公,这下捅马蜂窝了。齐灵公便顺势召回被国氏、高氏放逐卫国25年的崔杼,任命崔杼节制齐国下军,代行五乡大夫、齐下军将的职务,与同时任命的齐下军佐庆克一道率领齐国下军征伐卢邑的高弱。

这个消息让国佐再也坐不住了,他马上召来同在军营中的嫡子国胜。

国佐让儿子国胜去向中原盟主的晋厉公告假,简要汇报一下齐国国内的动乱,然后请求让我们父子率领齐国上军撤离围攻郑国新郑的前线,回到齐国去。

不明就理的国胜谏议还是先留在中原联盟的联军前线,观察齐国国内的进一步情况再作判断。

国佐语重心长地告诉国胜,高氏和国氏是荣辱与共的共生关系,就像当初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假虞灭虢的教训殷鉴不远,虢国被灭了,下一个就轮到虞国了。现在高氏和我们国氏就如同辅车相依的关系,辅是面颊骨,车是牙床,面颊骨和牙齿牙床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连体同体的性质,卸了一个另一个也就不能单独存在的。

国胜听明白了,只能接受了国佐的决定。因为他知道三件事,一是父亲回去齐国势必要跟高弱高家站一边,即使是凶多吉少的情形也只能如此选择;二是如果父亲亲自去向晋厉公告假的话,有可能会被婉拒并被挽留下来,那么就没有斡旋的余地了;三是由国胜他去向晋厉公告假,其实就是去打一声招呼的,但是留下一线国胜与晋厉公再会面的可能性,能再会上面就还有为国氏一族争取复盘的机会,毕竟晋厉公可是中原联盟的盟主,是目前足以替代周王室一般的存在。

国胜去向晋厉公告假,没想到非常的顺利,晋厉公也有烦心事的,也就借着这个理由让中原联盟的联军后一步撤军了。

从郑国国都新郑返回齐国国都或者卢邑,至少有个900华里的路程,带领大军行军,比较从容的是日行军80华里,一天的极限约在100华里。如果走得太着急,也会引进军心不稳的,没有了齐国上军的支撑,跟齐灵公谈判的筹码就接近于零了。

于是国佐取了行程的中间值,日行军90华里的,每天晚上的驻扎时间,父子都在交换意见中,说是交换意见其实就是进行各种情意和角度的沙盘推演,或者再直接一点就是进行兵棋推演的。

话说自从周宣王册封了公子国、公子高为齐国世袭上卿,与齐国国君齐侯共掌齐国政务,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博弈的政制体制。公子国、公子高的后裔便以名字为氏,分别取名国氏、高氏。

公子国、公子高是同胞兄弟,与当时的齐成公姜脱也是一母同胞的,正是鉴于血亲血缘,周宣王为了杜绝齐国再出现兄弟夺位相互嗜杀的血腥前状,定下了“天子二守”的世袭名分。

从齐成公传位至现在的齐灵公,中间传承了七代,虽然先后出现了十四位齐国国君夺位的乱象,但是至少的齐成公的兄弟支脉是稳定的。国氏一族从公子国传承到现在的国佐,刚好也是经历了七代(国胜是第八代、国胜的儿子是第九代),但是从齐桓公传承到齐灵公经历了四代,而国氏一族才经历三代,就是齐桓公时期的国懿仲、齐桓五子夺位时期的国庄子国归父、齐顷公齐灵公时期的国佐。

而且高氏的传承与国氏一样,像是约好的一般,到齐灵公时期也有生养到了第九代,现任家主高无咎是高氏第八代,与国氏的国胜同一代。

在国佐之前的国氏、高氏家族还真是“辅车相依”,两大家族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如同一个家族一样,当然他们家族内部还是有分工的,国氏负责文功高氏负责武治的,一文一武相辅相成,尤其是在齐桓五子夺位的五轮动荡时期,他们两家始终配合默契,一起完美规避过了风险期,至少没有参与到流血的事件中。

但是现在,高氏家族的高弱,绝不示弱公开向国君叫板的莽撞举动,事先都没有向己方征求过商讨的意见,这也正是国胜一直在担忧的地方,高弱的举动存在有许多非常不合理性的嫌疑,但是已经无法从容地去探究了。

现在国佐、国胜父子能做的就是多纬度的兵棋推演了。

第一,站队齐灵公一方,加入讨伐卢邑的阵营围攻高弱;

第二,保持中立,居间齐灵公和高弱之间进行有效的斡旋干预,争取达成双方和解;

第三,继续与高氏家族保持一致,同时加入到反叛齐灵公的对立面阵营;

第四,可能还存在一种情况,就是齐灵公会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从内部打乱节奏以达到乱中取胜平定叛乱的战果;

第五,如果国氏掌管的齐国上军被齐灵公的中军弹压,临阵哗变怎么办,毕竟公然反叛国君是很难有得胜的保障的,而且手中还没握有齐国公室公子做内应的牌;

第六,怎么应对太夫人声孟子要将庆克推上上卿高位的现状,才是致命的,以上无论什么选项貎似都无法阻止这个事态的进展脚步......

如果没有高弱的反叛,阻挡庆克上位的斡旋方法还是有的;如果现在妥协了势必造成庆克上位上卿的局势,那么国、高两家稳定的制衡齐国公室的态势必然被推翻,变成上卿组合的内部先出现了裂痕,反观王室卿士家族争政的惨烈现状必定也会是齐国未来要面临的政坛格局。没法子了,做掉庆克才是首要的要务,然后才能向着和解的方向谈判,争取最大限度的权益。

于是,国佐、国胜率领的齐国上军,进入齐国国境后,国佐宣布全军抵达卢邑,配合高氏的下军劝降卢邑的高弱。国佐的这一决定得到了齐灵公的赞赏和肯定,齐灵公通知了庆克前来迎接国佐。

国佐得以无阻碍到达了卢邑,在庆克前来会合迎接的时机,趁着庆克没有完全防备,国佐亲手刺杀庆克,庆克当场毙命。然后国佐弹压住高氏的下军,宣布齐国上军解散回到各自的州乡,没有国氏家族的谕令便不再征调集合。

解决了麻烦的核心庆克之后,国佐解散了齐国上军,然后率领国氏一族的私兵迅速撤回到自家的封地谷邑,响应高氏的高弱,也宣布反叛齐灵公,并放出风声支持齐国公室的公子一起废黜齐灵公,扶立齐国新君。

这时已经是入冬时节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佐选择与高弱呼应共同反叛的举措,取得间歇性的效果,齐灵公妥协了。

齐灵公首先选择与国佐谈判,并让新任国相的鲍国做为第三方鉴证人,也选择了第三方城邑徐关作为双方谈判的地点,国佐安排了儿子国胜赴徐关出席谈判现场,谈判出奇地顺利,齐灵公的特使当着新任国相鲍国的面,赦免了国氏一族,并宣布国氏一族继续保留相应的职爵。

作为交换条件,齐灵公要求国氏一鲍国一道,前往卢邑,依着相同的条件赦免高弱,并让高弱承继高氏一族的职爵。

占据卢邑反叛的高弱也答应接受条件,降服了齐灵公。

一场危机,轻描淡写地解决了。

但是来年,公元前573年春,齐灵公借着朝会,翻云覆雨,剧情反转了,那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