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这个周末,一句话始终萦绕在我脑海,或许是因为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下,文字有了生动的画面和载体,在某个瞬间,具象化的共鸣,产生了震慑人心的能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朔门古港遗址发掘出的瓷器碎片 央视新闻

那天,雨下得很密,瓯江边的风在初夏让人感觉到了丝丝凉意。因为要采访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时隔16年,我再次来到浙江温州,邂逅了16年前尚未被发现的朔门古港遗址。

这个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千年古港,包括码头、航船、航线、航标塔、城市、窑业等,是海上丝绸之路相关遗迹中要素完备的港口遗址。雨天的遗址,乍一看就是许多个废弃砖块、木头堆填的“大泥坑”,但在遗址复原的影像里,千年前繁华的温州港重现了。

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遗址内,发现了8座码头、2艘沉船、1条木栈道、多组干栏式建筑、成片房址等,遗址内年代演变的轨迹十分明晰。码头的客运、货运通道清晰可见,千年前人来人往、商贾云集的一幕幕,穿越时空,跃然眼前。

在朔门古港遗址出土的遗物里,发现了超过10万吨的瓷器,其中90%以上是龙泉瓷,这些瓷器大多都已成碎片,部分保存完整,或经复原的瓷器,在展示馆内摆放着。专家认为,瓷器,是温州港出海的主要商品,而这里也是“天下龙泉”的起点。朔门古港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类遗产的空白,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增添了一个典型样本。

“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解说员把这句话作为“结束语”。行程结束,“善意”和“友谊”却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想起前些日子,带着一群外国朋友去嘉兴逛古镇的场景。老外们在江南的古镇穿行,当地的居民,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完全不在意国籍、语言的差异,热情地跟他们打着招呼,邀请他们加入端午节日的庆典……每一个普通人释放的“善意”,已然搭建起中外“友谊”的桥梁。

千年,甚至更久,中华民族始终向世界释放着同样的信号。

毛丽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