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分,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泉林场的沙区内黄绿交错。无数个一米见方的草方格顺着广袤沙丘的起伏蔓延至远方。晴空里,层层流云来了又走,风里藏着几分炎热。方格内,绿意星星点点,柠条正奋力冒出新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夏时分的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泉林场的沙区。

60多年来,三代白芨滩治沙人扎根一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扑在防沙治沙上。如今,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累计完成治沙造林68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1%。毛乌素沙地的南移和西扩被有效遏制,黄河、银川河东地区的生态安全得以保护,白芨滩保护区也以此成为“三北”工程精准治沙、科学治沙的样板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昔日“空中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贫瘠之地,如今已成为“三北”工程精准治沙、科学治沙的样板区。

 草方格织就沙障防护墙

“这是上周那场雨后种植的柠条,现在大半已经抽芽了。”6月5日,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森林病虫害防疫及生产技术科科长王小林告诉记者,借助今年的几场“及时雨”,大泉林场治沙点在种植苗木和撒播草籽时抓住墒情,苗木和草籽的成活率都不错。去年栽下的50万株柠条苗,也存活了大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小林(右一)向记者介绍白芨滩的防沙治沙经验。

白芨滩地处干旱地带,年降雨量不超过170毫米。对水源匮乏的当地而言,雨水是苗木和草种存活与否的关键。“只要有雨水,我们就会抓紧一切时机种树。只要树苗长到十几厘米高,天再旱也能活。”王小林说,这是白芨滩治沙多年的经验之一。今年以来,大泉林场治沙点的1000亩草方格灌木林任务已完成700多亩。

草方格的寿命是两到三年,防风固沙的最终落点在于草方格内灌木和草籽能否顺利“安家落户”。历经多年实践探索,白芨滩保护区的治沙团队不断创新技术模式,因地制宜、因水施策,逐步探索出最适宜的“1+4”治沙精准技术,即以草方格固定流沙,补充搭配雨季撒播草籽、穴播灌木种子、营养袋苗造林、春秋植苗造林四项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场雨过后,麦草方格里绿意星星点点,柠条正奋力冒出新芽。

树种则根据雨水情况决定,多为白芨滩保护区的自有品种。“像我们种植的苗木主要是柠条,再辅以一些花棒。”王小林说,在白芨滩种树,首先要保证成活率。在治沙技术的不断调整下,白芨滩保护区的造林模式逐渐演变为灌草结合,在沙丘丘顶撒播沙蒿、沙米、沙打旺等草籽,在迎风坡、丘间低地则种植柠条、花棒、沙拐枣等耐旱灌木,且保证树种间约2米的合理距离,造林成活率随之显著提高。如今,在年降雨量不足170毫米的条件下,白芨滩保护区苗木当年成活率也能达到75%以上,三年植被盖度达到45%以上。

从最初“一季造林、成活靠天”的被动治沙模式,到如今的草方格固沙、三季造林的综合治理措施,白芨滩保护区每年的治沙面积从起初的几百亩,增至数千亩、上万亩,再到如今的两万亩以上,治沙成效实现了质的飞跃。“现在整个沙区基本治理完毕,我们特意保留了近3万亩沙地,为研学、沙旅游、科研专用。”王小林说。

自今年4月起到9月中旬,白芨滩管理局将按照既定计划完成8万株沙拐枣种植。另外,治沙团队还专门前往石嘴山市平罗县推广治沙经验和治沙技术,并承担当地3000多亩流动沙丘治理。从4月中旬至今,平罗县已有1600多亩流动沙丘被白芨滩治沙团队“收服”。

 沙产业反哺治沙促增收

六月骄阳蒸腾,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甜水河管理站的温棚里却生机盎然,一串串晶莹饱满的阳光玫瑰葡萄缀满枝头,准备迎来丰收。

“这几天刚进入着色增糖期,再有两周就熟了。”甜水河管理站职工杨幸福的脸上满是收获的“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温棚里生机盎然,杨幸福正在为阳光玫瑰葡萄树修剪枝条。

历经多年探索,白芨滩保护区逐步构建起前沿沙生灌木林、近生活区乔灌混交林、经果林、养殖业、种植业、生态旅游“六位一体”治沙模式,不仅实现了治沙与致富同步发展,“六位一体”治沙模式还被国务院确定为促进宁夏经济发展重点推广模式。

在治沙机制上,白芨滩保护区一改昔日大兵团作战的管理方式,开始实行职工个人、家庭或联组承包合同制造林机制,充分调动林场职工积极性,逐渐形成“我要造林”的浓厚氛围。

同时,白芨滩保护区也通过发展多种经营模式,不断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带动职工增收的同时反哺治沙。在白芨滩保护区沙区边缘有水源的区域,治沙团队采取滴灌节水技术,通过营造乔灌混交林、种植沙地经济林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沙产业。8个管理站里,沙产业主要集中在甜水河、马鞍山、大泉等管理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甜水河管理站在保护区建起26栋暖棚,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带动职工增收的同时反哺治沙。

甜水河管理站的沙产业主要是26栋种植阳光玫瑰葡萄和毛桃的暖棚,其中的11栋便是杨幸福在打理。在完成森林草原防灭火本职工作之余,他凭借承包暖棚又多了份收入。“每座温棚产值超过两万元,净收入大概在一万元。”算着账的杨幸福直言苦尽甘来,除了逐年改善的工作环境,白芨滩管理局还配套出台了养殖补贴、经果林收入补贴、治沙造林补贴、职工住房补贴、子女上学补贴等5项民生政策。早在2022年,白芨滩人均收入已突破10万元,真正实现沙漠绿、职工富、场子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宁夏就读的外国留学生在保护区研学,通过体验扎草方格感受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智慧。

“宁可掉下10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白芨滩精神,在60多年的治沙过程中从未改变。从临时帐篷到家属院,从人背稻草到机械化运作,从“闻水而动”到精准治沙,作为白芨滩的初代治沙人,杨幸福亲身感受着白芨滩保护区的变化。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不论是白芨滩的生态环境,还是他与其他白芨滩治沙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在治沙模式和技术的不断更迭中,向好而生。(宁夏日报记者 王猛 李涛 张唯 见习记者 马雨馨 李宏亮 马赛尔 文/图/视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代代治沙人艰苦奋斗,植树播绿,书写着“荒漠变绿洲”的治沙传奇。(资料图 宁夏日报记者 王晓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