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乡党篇中,孔子要求的君子标准之一,就是“食不语,寝不言”。按照一般解读,即吃饭睡觉的时候不要说话。

但是问题有二:其一,“寝不言”可以理解,但文献记载古人有大量宴请,宴中经常说话,实质并未“食不语”,文人雅士宴中饮酒谈诗,可谓数不胜数;其二,孔子为何不说“食不语,寝不语”、或“食不言,寝不言”,而是分别使用“言与语”二字?先秦时期一字一义,孔子分用言与语,当有深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孔子的“食不语,寝不言”,应该不是简单的不要说话。那么,孔子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呢?

欲要探究这句话的意思,就要搞清楚言与语的意思。接下来,先看这两个字的起源构成,从中寻找“言与语”的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是“言”

甲骨文中的言字,一般认为本义为说话,但构成至今不清楚,主要问题出在言字上部类似“倒三角”的部分。

上部“倒三角”,或是舌头,或是具有神性的“辛”字(辛字头的文字,在商朝都有一些特殊意义,对比下图A与图2可知),或是一种乐器,或是会意一种杂音等,近代甲骨文名家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古今学者探究,言字起源主要有四种可能,每一种都有相关依据,详见下图。比如,“言为乐器”之说,除了甲骨文解读之外,中国第一部文字书《尔雅》中说“大箫谓之言”。

但无论言字有何起源,上述四种起源都与“口”有关,都与口中之音有关,最终都与说话有关。总之,先秦的“言”字是说话、谈论、告之等意思,只要与口说话有关的都可以称之为“言”。

论语中的“言”,或为名词,比如“听其言观其行”中的“言”可代表言论思想等,或为动词,就是说话,比如“寝不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是“语”

虽然言字起源还没有搞清楚,但“言”的意思相对明确,相比之下,“语”就复杂多了。

“语”始见于春秋时期,由“言”与两个“五”构成,后来右部的两个“五”中的下面一个,转化为了“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个问题是:语字右部起源何处?

以周朝金文看,语字右部根据“吾”演化而来。西周的“吾”上部是两个“五”、下部是一个“口”,战国时又简化为“五”与“口”,表示说话的人自己。因此,语字右部是根据“吾”字变化而变化。

其中,“吾”上部的“五”非常传奇,在距今近万年的彭头山遗址中首次出现,后又在距今7000年以上的湖北秭归柳林溪遗址中出现,又在良渚文化陶罐上出现过,甲骨文中有与之一样的字形。可见,“五”已传承将近万年,必然具有独特的含义,不会是简单的数字“五”。

“吾”被归为形声字,那么古人表示自己时,为何以“五”为音?以“五”字万年史来看,五、吾、第一人称三者之间,可能还有未解之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个问题是:代表自己的吾旁加言,表达了什么意思?

古人造字有其规律,多个部首的汉字,往往是强调某一方面,比如仲、衷、忠三个字,仲是“人之中”为居中、或三人中排老二,衷是“衣之中”为心脏部位,忠是“心之中”为心脏之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把部首相同、偏旁不同的文字列出来,对比一下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因此,“言与吾”合成的“语”,理应强调“我说”。两人或多人之语,就是大家都强调“我说”,这就有了辩论之意,故而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据此可见,所谓“食不语”,不是说吃饭时不讲话,而是吃饭时不要辩论。其实,吃饭时也不可能不讲话,宴会聚餐谈论事情是中国特色文化之一,古已有之,怎么可能吃饭时不说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即孔子所说的“食不语”,其中的“食”是不是特指嘴里咀嚼着东西的时候,就是嘴里吃着东西的时候不说话?

以“食不语、寝不言”中的“食”对“寝”、“语”对“言”来说,这里的“食”显然不是特指嘴里咀嚼食物时的状态,而是泛指吃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与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语言几千年稳固不变不同,中国文字的含义会随时代变化而有所变化,以后世的含义去理解先秦书籍,有时就会失之偏颇。当然幸运的是,汉字独特表意特性,以及《尔雅》、《说文解字》等辞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的了解古籍的真实意思,“言语”之别即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