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9月27日,中共中央的一道红色电波传到华中局:“敌寇目前已进占衢县、丽水、温州等地,其目的在控制浙江海岸线,以预防盟军登陆。我们为了准备反攻,造成配合盟军条件,对苏浙皖地区工作应有新发展的部署,特别是浙江工作应视为主要发展方向。”

接着,中央就发展浙江、苏南、皖南作出了具体部署。此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及毛泽东、刘少奇、陈毅又先后致电华中局、新四军领导人,一再指出:“为了配合美军登陆及准备夺取杭州、上海、苏州、南京等大城市”,新四军“应以南进发展苏浙皖地区为主要任务,江北兵力应尽可能抽调南下”。

粟裕接到中央指示后,便积极作南下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率领南下的第一批部队共3个团7000余人,另有党政干部300余人。粟裕认为,部队从苏中南下,面临的第一道难关,也是风险最大的一关,是大部队要偷渡敌人严密封锁的长江天险。

苏南沿江地区有南京、上海两大城市和若干中心城市,是日伪心腹之地,驻有重兵。日伪对长江封锁很严,舰艇在长江中昼夜巡弋,沿江据点林立,警戒森严。日伪军令所有船只白天凭条子出港,晚上进港封存,各种船只均为敌人统制,不易征集。

时值冬季,长江水位低落,形成了宽阔的泥滩,除了码头,车船既不能靠岸,人马又难以徒涉滩涂,更增加了渡江的难度。渡江如有失误,不仅会造成损失,而且还会暴露我军战略意图,后果严重,必须慎之又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保证近万人马在同一时间内偷渡成功呢?粟裕仔细分析长江两岸的地情、地形和民情,经过精心思考,确定在两个关键点上做一篇精彩的文章。哪两个关键点呢?一是渡江地段,二是渡江时间。

他在干部会议上说:“军事行动是最讲辩证法的,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地方,最恶劣的气候往往是最有利的行动时间。南京是汪伪首都,镇江是伪江苏省省会,两地之间的龙潭、下蜀、高资等铁路车站都是日伪的据点,铁路与长江并行,中间地带很狭窄,地形不利,敌人自以为这一地段就在自己眼睛鼻子底下,设防严密可靠,想不到我们敢于从这里通过,我们就选择在这一地段渡江。前天和昨天下了大雪,天寒地冻,部队行动不便,敌人更不会想到我们在这个时候行动,我们就选择这个时候渡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地方党政干部已千方百计征集到大批木船待命,甚至还巧妙地调来了两艘日商轮船,随时可用。

为确保万无一失,12月27日晚,粟裕命令侦察分队先行侦探情况。侦察分队过江后,在地方党的接应下,悄悄登上龙潭码头,俘获了驻守码头上的伪军。经过一番教育,这些伪军都想立功赎罪,愿意掩护新四军渡江。

粟裕立即命令部队连夜渡江。近万人的大军,在27日和28日夜晚,神不知,鬼不觉,全部顺利渡过长江,并很快越过铁路,进入苏南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