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左宗棠第四代孙左景鉴想回上海,写信给市委,请求分一套低楼层的房,可是没想到,担任副市长的女儿却严词拒绝。

在148年前,六旬的左宗棠“抬棺西征”,他喊着“祖宗之地,分毫必争,片土不失!”的口号,誓要将新疆收回。

左宗棠在战役中率领四万清军和阿古柏浴血奋战,就连英国人也评价西征军为“近似一个欧洲强国的军队!”

新疆之战历时一年半,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全境,他一生为国为民,不曾为后世子孙留下任何荣耀。

但左宗棠留下的“治有用之学,成经世之才”的家训,仍在影响着一代代的左家子孙后人。

1905年,左宗棠的第四代孙左景鉴出生,他年幼孤苦,三岁丧母,从小就是一个苦命的娃。

不过左景鉴发奋图强,14岁就考入了长沙明德中学,之后又去了上海医学院学习医术。

从上海医学院毕业之时,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左景鉴背个医药箱,投入到了伤员救治的工作中。

在一个个炮火连天的医疗救助站,左景鉴用精湛的医术拯救了无数抗日战士的生命。

也正是在抗日的大后方,左景鉴和女护士龚之南相识相恋,并步入了婚姻殿堂。妻子龚之南先后生下了一儿一女,这个四口之家也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但好景不长,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志愿军急行军奔赴了战场,左景鉴也临危受命,带领首批志愿医疗团队坐镇后方支援。

朝鲜的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不少受伤的士兵甚至来不及送到救助站,就在路上因“失血”而失去了生命。

左景鉴针对抗美援朝战争的特殊性,发明了“手提式血液箱”,能够在运输的路途中为伤员及时的输血,挽救伤员的生命。

从朝鲜战争回到了上海,左景鉴担任上海中山医院的副院长,单位分配了一套公寓供左景鉴居住,一家人就此在上海定居。

但安定下来不到两年,左景鉴又收到了政府支援内地医疗建设的通知。身为副院长的左景鉴带头报名,主动申请举家搬到重庆支援建设。而这一年,女儿左焕琛刚被上海复旦大学录取。

女儿左焕琛提出把弟弟和母亲留下来,这样弟弟也能在上海读书,毕竟上海的教育资源,要比重庆好得多。

但左景鉴却坚决不同意,“举家搬迁就是都要到重庆去!怎么能把老婆孩子留下来!不在上海工作,房子也要上交给单位!”

左焕琛恳请父亲向单位申请一套小房子,毕竟自己还要在上海读书。

但左景鉴却觉得女儿可以住宿舍,不能不工作还住着单位的房子。

1956年,左景鉴带着一家人到了重庆,他全权负责重庆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筹建工作,在这所医院里,倾注了左景鉴几乎毕生的心血。

在重庆的医院里工作的三十多年,左景鉴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他最后的心愿,就是能魂归故土,再回到上海度过最后的时光。

但左景鉴的房子早已经上交给了单位,女儿左焕琛的住房又在高楼层,他这把老骨头实在是爬不了楼梯。

当时左焕琛已经担任了上海市副市长,左景鉴便提出让女儿给自己分一套小房子养老。

但左焕琛却以没有工作,不能享用单位的住房为由,拒绝的父亲的要求,左景鉴一番思虑后也十分理解,单位的房子,本来就是给在职员工提供的,他也没道理平白无故的要。

左景鉴曾经留下遗言,让把自己的骨灰洒到长江里,顺着河水也能飘回上海去。但儿子却开玩笑的说,长江上正在建设三峡大坝,估计是飘不过去了。

1997年,左景鉴病逝,他的墓碑上刻下了“爱国敬业,医坛建功绩,言传身教,为国育英才”这是十八个大字。

信源:①红网——《慎交游、勤耕读,左宗棠心忧天下的“公”与“勇”丨家传·湖湘家风故事》;②《世纪》杂志 |晚清名臣左宗棠曾孙、外科专家左景鉴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