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微操导致国民党军处处失败,这是坊间议论国军统帅部指挥失误的一个经典话题。似乎战而不胜,把锅往微操上一推就算完了。

抛开政治、经济、民心等军事之外的因素不说,就淮海战役而论,国军失败真的是因为微操吗?观察杜聿明等国军高级将领的回忆,我们似乎能得出一个与大众印象截然相反的事实:国军在淮海失败,并非因为蒋氏微操太多,他的指挥其实很粗糙,干预的也并不是太多。

我们具体看一看当时情景。

一、指挥模式

微操这件事,之前实有之。据秋宗鼎《蒋介石的侍从室纪实》统计,自1936年至1948年,侍从室累积的蒋氏手令达120箱之多,平均一年一箱。

李宗仁在其回忆录中对蒋的越级指挥大加嘲讽,如:“抗战时他常直接指挥最前线的师长,内战时期甚至直接指挥至团长。指挥的方法为直接打电话或电报,故往往中央主管军令和作战的部门以及战区司令长官、集团军总司令、军长均一无所知,事后方由侍从室主任通知军令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桂派系之争多年,双方敌视极深,李氏所言自不免带有畛域之见。抗战时期我们姑且不论,概为本文讨论范围所不及。解放战争期间指挥到团长,并不见于哪些史料记载,即使偶尔有过,也不影响大局,并未造成多么坏的影响。

试想,以解放战争时期动辄进行几十万人的大兵团作战,一个团的战斗行动能有多大影响呢?

所谓谣言止于智者,这种传闻其实根本经不起推敲,大家之所以爱传,除了感情因素,大概都不愿意深入思考,随便找个理由嘲讽一下蒋介石罢了。

上世纪50年代末杜聿明被特赦后,撰写关于淮海战役的回忆录,系统回顾了蒋介石及国军统帅部对淮海战役的部署和指挥,突出的感受就是过于粗糙、过于随意、过于迟缓。

比如说官邸会报。

蒋介石当时是最高统帅,他每天要在总统官邸听取一线战情的会报,并依据现场判断和讨论,对一线战斗情况作出指示。

最高军事统帅依靠战情会报掌握情况,这无可厚非。但这种会议决定的内容不能是针对变化着的战场情况,而只能是变化不太快的战略决策层次的,否则何以跟得上一线变化情况呢?

杜聿明吐槽说,一线的情况经过团、师汇总,到军和兵团一级已经滞后于实际了。而蒋介石却经常根据这个决断一线情况。

试举一例。黄百韬兵团被围后,徐州剿总司令刘峙急得团团转,何应钦也急的不行,要杜聿明马上到徐州去指挥。然而杜聿明被召去南京参加蒋的官邸会报,会报每日定于下午四点举行。为什么定在这个不早不晚的点呢?

据蒋介石贴身侍从翁元回忆,蒋介石生活作息极有规律,不喜熬夜,饮食按时按点,中午必须午睡,时长半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不等,起床后即到办公室批阅文件。

官邸会报就是为了照顾蒋的生活习惯而设置在此时。

刘峙在徐州一夕数望盼着杜聿明过去挽救大局,在时间无比宝贵的时刻,杜聿明却要不紧不慢地等着蒋介石开会,可见蒋的指挥实在算不上什么微操,而是极为疏慢迂拙。

淮海战役之前,就有侍从室的高级幕僚徐复观批评过蒋的指挥方式:

有不少人认为总裁直接指挥作战的方式不太妥当……由前线的团长、师长,把情况逐级报到总裁这里来,再由总裁指示下去,中间经过的时间,匪情已经有了变化,再适当的指示,也成为不适当的了。尤其是养成他们遇事请示的倚赖习惯,缺乏积极地责任心;失败后,把责任都向总裁身上推;这种风气应矫正过来。

对比着看看毛主席对淮海战役的指挥。

中央军委也开作战会议,但淮海战役开打后,中央军委指挥决策层很快聚焦压缩到毛主席等少数人周围,主打一个精干、高效、随时应对。

也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

二、蒋氏指挥以粗慢为主

华野包围黄百韬兵团后,邱清泉兵团受命东进解围,从1948年11月13日深夜起,毛主席与前线诸将开启了一段与时间赛跑的互动。

11月13日23时,毛主席电令刘陈邓、粟陈张(陈士榘张震),主题是诱使邱清泉进一步东进,择机包围歼灭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了几个小时,毛主席大概觉得前电说的不够明确,在11月14日凌晨4点再电粟裕,一定要截断邱兵团后路歼灭之。

不知道毛主席天亮后有没有补觉,到11月14日中午12时,毛主席继续电示中野华野,但这时口气已有较大缓解,不像前面两电那么严厉地要求必须歼灭邱清泉,而是询问前线情况,意思是如果黄百韬尚未打掉而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已至,要考虑阻援的问题。

14日23时,再电前线,把所有注意力聚焦到打掉黄百韬兵团上,至于能不能打掉邱兵团已不再多说。

15日6时,过了一个晚上,毛主席再电,打掉黄百韬兵团后再决定下一步作战方针。

此后电报不再密集发出,华野各部已经全面巩固阵地,开始有条不紊地发动围攻作战。

看得出,我军统帅部的指挥,尽可能打破时间作息限制,要研究决策随时发电沟通,前线和统帅部反复商量,没有中间层,没有时延,故能及时纠偏一口吃掉黄百韬的邱李兵团的决策,把方向调整到专一打黄百韬兵团。

大战决策就应该如此,快速高效简洁的指挥决策模式,是克服战场出现的错误、偏差、突发情况的唯一良方。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蒋介石对淮海战场决策指挥粗慢,简直粗糙到令人瞠目的地步。

杜聿明回忆国军徐蚌会战的决策过程,令人读来解颐。

未完待续。

联系笔者VX:13676349524,加军史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