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军团2个纵队,86000人的红军,长征后仅剩六千,人都到哪了?
从八万六千到六千:长征路上,我们在寻找什么?
八万多人出发,抵达目的地时仅剩六千,这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属于那段史诗般的征程——长征。这段历史我们耳熟能详,但你是否想过,这消失的八万多人去了哪里?他们经历了什么?又是什么支撑着最终的六千人走到了终点?
这段历史,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变化,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一首关于信仰、勇气和牺牲的赞歌。那些消失的名字,并非凭空消失,而是化作了漫漫征途上的座座丰碑,指引着后来者不断前行。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1934年,为了打破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当时的红军,面临着内外夹击的困境。外部,国民党军队凭借着优势兵力和先进武器,对红军根据地展开了疯狂进攻。内部,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损失惨重。
湘江之战,是长征初期最为惨烈的一战。面对着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战士浴血奋战,以巨大的牺牲突破了湘江封锁线。这场战斗也让红军损失过半,从出发时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多人。
湘江冰冷的江水,见证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也记录了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
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开始走上独立自主的革命道路。红军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展现了红军战士的机智勇敢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之路依旧充满艰险。雪山草地,成为了红军战士新的考验。缺衣少粮、疾病缠身,恶劣的环境并没有击垮红军战士的意志,他们相互搀扶,步履蹒跚地向着心中的目标前进。
这消失的八万人,究竟去了哪里?
一部分牺牲在了战场上,一部分因伤病和饥饿倒在了长征路上。更有一部分,因为党内路线斗争,被迫离开了队伍,他们的命运,也成为了那段历史的注脚。
1935年,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会师,宣告了长征的胜利。这支仅剩六千多人的队伍,却如同星星之火,最终燎原了整个中国。
回望长征,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支撑着这支队伍走完了两万五千里?
是信仰!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是对民族解放的强烈渴望!
长征途中,无数红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牺牲。他们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唱出了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纪念长征、学习长征,就是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我们必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