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飞与《周易》中的 民 族 精 神

岳 飞与《周易》中的 民 族 精 神

作者:王万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安阳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英雄辈出。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周易》的发源地,而且是杰出的民族英雄岳飞的出生地。千百年来,岳飞气贯长虹的民族精神为许多的中华志士仁人所效法,照耀着中华民族光辉的史册。《周易》是伟大民族精神的源头,民族精神融合古今,岳飞的民族精神与《周易》所倡导的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习近平总书记很崇拜岳飞,他在《我的文学情缘》中自述:“ ‘精忠报国‘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他说:自己在五、六岁的时候,母亲背着我去买岳飞的小人书,当时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岳飞传》,里面有一本是《岳母刺字》;还有一个版本是专门讲精忠报国这个故事的,母亲都给我买了。买回来之后,母亲就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周易·乾·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种强势的进取精神和斗争精神。自强,包括民族自强和个人自强两个层面,不屈服于外来侵略压迫,不畏艰难困苦,是中华民族的本色精神。而岳飞的一生就是这种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

岳飞诞生并成长在动荡的北宋末年的农村,是一个出身佃农的农家子弟,他刻苦自学,艰辛磨练,在宋金联盟伐辽的形势下投军报国,而后又长期抗击金兵,经历了十九年的戎马生涯。他由一名战士而为将校,由将校而为统帅,率领岳家军同金国侵略军进行了数百次战斗而屡屡克敌制胜,为南宋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重要的贡献,从而成为一位乃文乃武,大智大勇,功勋卓著的国家栋梁。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被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誉为“中华民族精神现象学”,形成了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而在岳飞的身上正是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就是忠,就是爱国,是母训,也是自誓;是人生的信条,也是毕生之行动。

孙中山先生称赞岳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民族魂”,在他短短三十九年的生命中,将半生的时间都贡献在抵抗外来侵略、收复国土的战争中。1122年,宋徽宗赵佶联金伐辽,时年二十岁的岳飞响应收复燕云失地的号召,加入了河北河东宣抚使参谋官刘合招募的“敢战士”。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赵构奉旨在相州(安阳)设立兵马大元帅府,募兵勤王。此前岳飞因父亡回乡奔丧,第二次投军。靖康二年(1127),岳飞因上书抗金而被夺职。绍兴二年(1132),岳飞因剿灭流匪曹成,积军功升为武安军承宣使。岳飞从军后对抗金事业忠心耿耿,然而皇帝赵构却腐败无能,一心屈膝求和。建炎元年(1127),岳飞呈《南京上皇帝书》,指责赵构南逃苟安,主张抗金,而被逐出军营。绍兴七年(1137)十二月,在王伦和秦桧充当掮客的情况下,赵构加快了议和的步伐。而岳飞却仍在与抗金的忠义民兵联络,积极准备北伐,绍兴八年(1138)夏,赵构召岳飞入朝,想说服他赞同议和,而遭到岳飞的坚决反对。绍兴九年(1139)元旦,赵构庆祝合议成功,下诏大赦。岳飞呈《谢讲和赦表》,继续坚决表明反对合议的态度,声明自己复仇报国的壮志。绍兴十年(1140)金人毁约南侵,岳飞趁此时机北伐,金军攻势受阻。赵构再次制止岳飞北伐,岳飞不从。岳家军继续胜利进军,收复京西,取得郾城,颖昌大捷,金军主力溃退。而赵构以金牌下诏要岳飞班师,并断绝后勤供给,岳家军自朱仙镇大捷后被迫班师。回到临安后,岳飞父子、大将张宪,以“莫须有”之罪名杀害于临安大理寺中。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五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铿锵、激荡、坚贞、郁闷的词句,诉说了英雄的壮志未酬与无奈。岳飞的爱国主义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和宝贵财富,对于振兴中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仍然是永恒的精神力量。

( 原载2016年12月3日《安阳晚报》国学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王万顺,1950年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县,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安阳市人社局退休干部,资深周易文化学者;郑州大学《周易》与古代文献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安阳周易研究会顾问、羑里城发展顾问、安阳市第三届最美(博学)老人;潜心研学《周易》近三十年,撰写易学研究与宣传各类作品100多万字,包括报刊发表200余篇(海内外上千家互联网平台收录转载),出版书籍《走进周易》《易学与中华文明》,在国内社会各界做推广《周易》文化知识讲座与专业授课百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