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是卫国左氏(即山东定陶曹县)人。他精通儒、兵、法三派学术,助鲁败齐、练兵霸魏、变法强楚,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奇才。其在魏国为将时,【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堪称“不败战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相应,吴起也经常被作为反面的典型,被贴上了“不孝”、“猜忍”、“贪而好色”等一些列不好的标签。这使他虽然能受到一时重用,却难逃被猜忌的下场,相继被鲁、魏驱逐,最终惨死在楚国乱箭之下。

如吴起这般冠绝天下的人才,为何会给自己留下如此不堪的名声呢?

一、千金散尽,母丧不归

吴起出生在一个“家累千金”的富豪之家,有可能是商人的家庭。

卫国虽是小国,但由于地处中原腹地,交通发达,适宜经商,因此出了很多有名的商人,如孔子的弟子儒商子贡和秦相吕不韦等,都是卫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国时期,商人的地位低下,位居四民(四民,即士农工商)最末,很多商人为了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用尽心思钻营为官。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作为一名积极向上的青年,吴起自然也不能免俗。据《史记》记载,年轻的吴起为了求得一官半职,耗尽家财却一无所获,还因此受到乡邻的嘲笑。

吴起一怒之下,尽杀乡邻30多人,然后弃家离乡,并跟母亲诀别:【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起来到鲁国,拜在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不久之后,他的母亲去世,吴起没有回家奔丧,被曾申以不孝之名逐出儒家师门。

这就是他“不孝”之名的由来。

按当时情境,吴起是在卫国杀人的逃犯,回家奔丧的唯一后果就是伏法被诛,这不是吴起想要的结果,也不是吴起母亲的心愿。

如果想得再远一点,吴起的母亲在吴起走后不久便离世,很有可能是被卫国当地的执政者迫害而死。

但不管如何,吴起母丧未归却是事实,不孝之名“实至名归”。

二、杀妻求将,初露锋芒

吴起被曾申逐出儒门之后,又开始学习兵家之术,并逐渐受到鲁国君主的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元公打算任用吴起为将,但又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心有疑虑。

吴起知道以后,亲手杀掉自己的妻子以明心迹,最终得到鲁元公信任。

齐、鲁两军对阵,吴起隐藏精兵,示敌以弱,然后带兵突袭齐军大营,大胜而归。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这是吴起第一次展露军事才华,即以弱鲁战胜强齐,震惊诸侯。

虽然历史上用亲人生命换取前途的人物数不胜数,吴起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但他【杀妻求将】的行为已经足够为自己贴上一个“猜忍”的标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很快,就有人在鲁元公面前进献谗言,说鲁国重用吴起会得罪卫国,甚至用吴起的功劳来诋毁他,说战胜齐国会招致【诸侯图鲁】

最终,吴起被鲁国弃用。

三、一代战神,助魏称霸

吴起接连失利于卫、鲁两国,经过反思,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是要有明君支持,于是毅然投奔魏国

当时,魏国文侯任贤用能,国内政治清明,正是英雄用武之地。

公元前409年,吴起被任命为魏国将军,率军打败宿敌秦国,夺回河西膏腴之地,并在魏相翟璜的举荐下,担任西河郡守,成为地方军政主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期间,吴起重入儒学门下,拜子夏为师。

卜商,字子夏,是孔子的弟子,孔门十哲之一。他不拘泥于儒家的“克己复礼”,而是与时俱进,强调经世之学,有很明显的法家思想,故有【孔子说礼法,曾参取礼,子夏取法】的说法。

孔子去世后,来到魏国讲学,收李悝、吴起为徒,开创西河学派,使魏国成为一个文化中心,这也是战国时期魏国人才辈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吴起担任西河郡守十余年,安境治民,更重要的是练兵强军,创建了“魏武卒”,东征西战,未尝败绩,压制秦、赵、韩、楚数十年,使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第一强国,也奠定了他一代战神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武侯继位,任命田文为魏相。

吴起以自己功高,与田文论功争相。

吴起列举自己【将三军】、【治百官】、【亲万民】等一系列的文治武功,田文皆自愧不如。

于是吴起问田文:你什么都比不上自己,为何官位反在我之上呢?

田文回答说:【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於子乎?属之於我乎?】

我想,吴起听到这句话以后,一定会很震惊,还会很失望。据《史记》记载,他【默然良久】,【乃自知弗如田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起是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田文吗?很明显不是!他是终于明白,无论自己有多努力,立多少功劳,都永远不可能真正融入国家的核心权力层,他最终也只是魏国的一枚棋子,一个比较好用的工具而已。

田文死后,公叔痤继任相位。这一次,吴起没有再争,但仍遭遇陷害。这一次,他们利用的是吴起【节廉而自喜名】的“缺点”。

公叔痤先在魏武侯面前出主意:吴起才大,魏国不一定能留得住他,不如假意将公主嫁给他。如果吴起不同意,就说明他有异心。

然后,公叔痤又邀请吴起来家里做客,让自己的妻子(公叔痤的妻子也是魏国公主)故意在吴起面前对公叔痤呼来喝去,显摆公室的威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起见公叔痤在家里如此轻贱,自是不敢再答应迎娶公主,果然引起了魏武侯的猜疑。

吴起知道自己在魏国待不下去了,果断跑路。

魏国是吴起任职时间最长的地方,前后20余年,将自己最好的青春都贡献在了河西这一片热土,然与在鲁国一样,换来的仍是谗言和猜疑。

有时候,才华也会变成绊脚石,鹤立鸡群就是罪!

四、变法强楚,身死他乡

吴起离开魏国后,向南来到楚国。

楚悼王见到吴起以后,大为高兴,立即任命他为北部重镇宛城的郡守,以防御韩、魏。一年后又拔擢为令尹,在楚国进行变法革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楚悼王刚继位时,多次与魏、韩大战,胜少败多,先后丢失武阳、大梁等重镇。等到吴起归楚以后,短短数年之内,就使楚国重回强国之列,先平南越,消除后方隐患,后收复被魏国夺取的陈、蔡之地,然后一路北上,攻入魏国腹地,并围攻大梁。

然而,就在吴起在前线大展身手之际,楚悼王突然病逝。吴起回国治丧,被楚国贵族旧臣群起而攻,死于乱箭之下。

临死之前,吴起藏到楚悼王的尸体之后,使射杀吴起之箭也一并射中悼王的尸体。楚太子继位后,按照法令,诛杀射中楚王尸体的人,灭族70余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吴起一生,不论是在卫国散尽家财、在鲁国杀妻求将,还是在魏国与田文争相、在楚国戮力变法,他的目标都只有一个,就是做官扬名。吴起有名利心,好与人争强,因而太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这也是当时人们评价吴起“贪”字的原因,他贪官贪名,以至做出违反常理人情的举动。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论,【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认为吴起当初劝说魏武侯行德政,而等到自己在楚国执政时,却刻暴寡恩,最终沦得悲剧收场。

我认为,司马迁说的虽是是事实,却有失偏颇,未能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吴起先拜曾申为师,后入子夏之门,自始至终都是儒家学说的忠实信徒,法家与兵家只是他实现目标的手段。

当初,吴起以西河郡守的身份接待魏武侯,正是以儒家治国的王道之说规劝君王。

而在楚国,吴起受楚悼王之命改革国政,【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所作所为俱是为公而忘私。古往今来,凡是改革必然会得罪利益集团,因为改革而殒命者数不胜数,不单单是吴起一人。

作者简介:

我是今青,一名文字爱好者,愿与你一起品读历史,分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