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庄德通

责编|薛应军

见习记者|吴亦有

正文共3125个字,预计阅读需9分钟▼

社区居民有矛盾纠纷,“红网蓝警”出动平息;家有烦心事,“家之语”婚姻家庭加油站为和谐家庭保驾护航;法律诉求要主张,“矛调中心”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这是重庆市江北区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的缩影。

近年来,重庆市江北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预防、立足调解、立足法治、立足基层,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创建一系列基层社会治理“子品牌”,通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矛盾不上交”。

“江北区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不断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让群众解纷更便捷、更高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更省事、更省心。”江北区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说。

“红网蓝警”构筑“警民齐心”安全防线

“经历这么多波折,电梯终于安好了,现在上下楼方便多了。”江北区大石坝街道石油社区一名居民说。今年4月,该小区钻探29号楼新装的电梯正式投入使用,解决了20余名60岁以上老人的出行难问题。

今年3月,石油社区网格员郝邵丽常规走访时了解到,钻探29号楼电梯安装过程中因噪声、采光等问题使得部分业主之间发生矛盾,甚至出现了升级“苗头”。郝邵丽立即上报社区,联络民警开展“红网蓝警”行动。民警迅速介入,及时疏导当事人情绪,成功解决了一场可能升级的矛盾冲突。

“红网蓝警”,即“红色网格员+蓝色警务工作者”。近年来,江北区公安分局以“警格融入网格、警格助力网格、网格借助警格”为原则,以网格为基础,按照“一人一格”或“一人多格”的方式组织社区民警入网,整合社区民警、网格员,完善协作配合机制,创新性推出“红网蓝警”基层治理品牌,通过“红色网格员+蓝色警务工作者”常态化联合走访,开展“红网蓝警”行动,排查辖区内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类问题隐患、矛盾纠纷,及时处理、化解。

“‘红网蓝警’行动,以社区民警与网格员协同作战、共同治安巡逻入户走访等方式,为群众提供矛盾纠纷化解、法律咨询、安全防范指导、法治宣传教育等服务。”重庆市公安局江北区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红网蓝警”行动,民警与网格员联合为辖区内治安环境与营商环境构筑了“警民齐心”安全防线。

矛盾纠纷就地解决、及时化解,这是江北区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重要的工作方法之一。2023年,成功入选全国104个“枫桥式工作法”的“‘老马带小马’发展解纷队伍工作法”就发源于此。

扎根基层30余年的江北区观音桥街道“老马工作室”负责人马善祥总结出了化解矛盾纠纷的“老马工作法”,并通过“老马带小马”,让更多“小马”不断涌现,解纷队伍逐渐壮大,成为重庆市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江北样板”,带动江北区各行各业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探索多元解纷新模式。

比如,江北区石马河街道充分发挥“老马工作法”示范效应,在社区建立“小马工作站”,为居民化解烦心事忧心事操心事;寸滩街道聚焦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打造“寸心如e家”小区智治平台,以数字化思维解决小区治理难题;唐桂社区打造社区“明理”合议会,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筑牢婚恋家庭纠纷化解三级防线,强化矛盾纠纷源头治理

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家庭是社会治理的最小细胞,家庭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基层治理的质量。今年3月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法院审结婚姻家事案件217万件,同比增长19.5%。

为了更好地化解家事纠纷,强化矛盾纠纷源头治理,2021年初,江北区妇联牵头,联合区法院、检察院、公安分局、司法局、民政局,成立“家之语”婚姻家庭加油站,借助妇联联系妇女和家庭的组织优势及行政部门的职能优势,通过培养专业队伍、丰富服务内容等方式,切实有效服务辖区妇女儿童和家庭。

今年4月8日,卢某某向江北区“家之语”婚姻家庭加油站大石坝分站反映,她的丈夫杨某某有家暴行为,请求给予帮助。分站工作人员迅速联合街道综治、社区民警、律师找到杨某某,对其释法明理,依法开展批评教育,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向妻子道歉,并承诺今后不会再实施暴力行为。

“作为婚恋家庭纠纷化解专属阵地,‘家之语’婚姻家庭加油站统筹资源,分层级组建‘加油站’工作小组,构建了1个区级总站+12个镇(街)分站+27个村(社区)等小站,筑牢了婚恋家庭纠纷化解三级防线。”江北区“家之语”婚姻家庭加油站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江北区“家之语”婚姻家庭加油站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派驻专业律师、心理咨询师进驻镇(街)、村(社区)妇女儿童维权站点,为群众提供信息咨询、纠纷调解、心理服务、家庭指导、法律服务等;专业心理咨询师团队入驻区法院、检察院,针对涉未成年人案件中的未成年人、监护人及家庭成员开展心理疏导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其中,村(社区)等小站运用法律知识处理婚恋家庭纠纷,让有诉求的家庭成员在小站就近获得法律咨询、矛盾调解、心理疏导等服务;小站无法解决的复杂矛盾纠纷,由镇(街)分站统筹专业律师、心理咨询师、“小马”等力量解决;对于“疑难杂症”,依托区级总站法律服务团队和心理咨询团队进行处置。据统计,今年以来,分站累计解决矛盾纠纷20余件;项目组开展心理测评133人次,心理咨询256人次,家庭教育指导177人次。

让群众反映问题、解决矛盾“只跑一地,只进一门”

2024年11月19日,记者走进江北区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中心大厅看到,身着制服的诉前引导工作人员指导两名头发花白的老人填写完诉求登记表,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将案件分流至中心的“家事调解室”,引导两名老人至相关站点开展调解。

这是江北区委政法委根据群众诉求推出“群众反映问题、解决矛盾纠纷,力争最多跑一地”理念,推进矛盾纠纷“一站式”解决的案例之一。

2024年9月1日,江北区委政法委统筹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正式入驻区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中心(以下简称江北区矛调中心),将法院工作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实现案件“一窗受理、精准分流”,推进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让群众反映问题、解决矛盾“只跑一地,只进一门”,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司法需求。

江北区矛调中心大厅工作人员介绍,该大厅窗口设置“全岗通”岗位,对案件进行“一窗受理、精准分流”,要求涉及群众的诉讼服务“一人在岗、事项通办”,努力做到“办事有人引、咨询有人答、查询有人办、材料有人收、法官有人找、电话有人接”。

据了解,为了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江北区人民法院先后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探索将诉讼服务职能有效与江北区矛调中心相关工作进行衔接,做深做细做实诉调对接工作。比如,利用江北区矛调中心这个枢纽阵地,引入“老马工作室”、区法律服务中心、民革同心法律援助站、区司法局行政复议科、区总工会等解纷力量,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探索矛盾纠纷分层过滤机制,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解纷服务,让群众不仅求助“有门”,而且可以求助“多门”。

“方便!真是方便!立案、调解、司法确认‘一站式’搞定,真正做到‘进一扇门、办全部事’。”当事人李某感叹,法院诉讼服务入驻江北区矛调中心以后,不仅为他节省了诉讼费用,还节约了时间成本、精力成本。

“多元调解指导、‘老马工作室’、立案服务、诉讼费收退、档案查询……司法服务项目陆续入驻,矛盾纠纷‘一站式’流转,实现了群众解纷‘少跑路’,解纷工作平均周期缩短了2.5天。”江北区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江北法院依托江北区矛调中心共受理案件13977件,累计协同处置类型化矛盾纠纷近4000件,实现了劳动争议、民间借贷等纠纷诉讼案件同比下降10%以上,目前,“一件事一次办”的便民诉讼服务体系日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