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在当时并不叫长征,正规术语为战略转移,为行文方便,本文统一称之为长征,理解为盼。

第五次反围剿,国民党集中50万大军,实行稳打稳扎、步步推进的铁桶战术,对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地围剿。由于受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苏区中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采取“寸土不让,拒敌人于国门之外”的堡垒战术,和兵强马壮的国民党军队打正规战,致使红军遭受巨大损失,根据地日益缩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4年底,苏区南大门筠门领和北大门广昌相继失守,红都瑞金彻底失去屏障,而整个中央根据地只剩下江西于都、宁都、瑞金、福建长汀、宁化等10余个小县城,红军回旋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已无力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长征成为挽救党和红军的唯一出路。

那么,中央红军被迫长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兵力损失惨重已无力再战了吗?战场失利是最主要的原因吗?我们先来看看一组数据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苏区中央红军总兵力达11万5千余人,根据地扩展到赣、闽、湘三十余县。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苏区中央红军总兵力10万3千余人。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神奇的数据?难道第五次反围剿只损失了1万余人吗?既然如此,红军为什么不留在根据地再战,而要选择长征?

首先不要怀疑红军兵力数据的准确性。第五次反围剿前后的兵力的确如此。那么,第五次反围剿真的只损失了1万余人吗?当然不是,可以肯定地说,第五次反围剿红军损失惨重,减员大约5万余人,而且其中大部分是红军的主力部队。

之所以第五次反围剿前后兵力相差不多,是因为当时疯狂的“扩红运动”所造成的。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早在1932年初,中共中央便提出了“扩红百万铁军、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口号。至1934年红军长征前,仅中央苏区大规模的扩红运动就高达8次,征集兵力达8万余人。

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关键时候,红军连续扩红3次,兴国、于都、瑞金等老区的少先队、赤卫队整连整团地加入红军,经过短暂的集训便开赴前线,著名的娃娃军少共国际师就是这时候诞生的。这就是虽然经过第五次反围剿的恶战,红军兵力前后变化不大的真实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既然中央红军仍有10万之众,为何不选择依靠根据地再战,而要选择长征呢?原因有以下五个。

一,国民党统治力量空前强大,经济封锁、政治打压、军事围剿三管齐下,苏区军事、经济均处于前所未有的危急关头。

1933年5月31日,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用东三省和热河的大片国土换来了短暂的“国际和平”。蒋介石终于腾出手来,一心一意对付红军。在军事上,国民政府与一战战败国德国签定了一系列军事援助计划,用民脂民膏从德国购买了大批包括飞机、坦克等先进武器,并由德国教官训练其反动军队。随之武装到牙齿的反动军队开赴江西前线,参加对苏区红军的围剿。

在政治上,国民政府开动各种宣传机器,大肆污蔑、造谣中国共产党及工农红军,把共产党和红军描绘成“共产共妻”、“杀人不眨眼”的土匪。致使红军在白区的形象大打折扣,在白区与红区结界的地方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经济上,国民政府推行保甲连坐制度,残酷镇压和红军做生意的商人,对根据地实行坚壁清野,致使苏区盐、棉、医药、粮食等战略物资奇缺,无法得到有效补充。

二,红军虽然仍有10万之众,但被压缩在狭窄的区域内,外线出击出不去,内线诱敌诱不进。到了此时此刻,即使想转变战略战术也已经为时已晚,何况以博古、李德为首的三人团从未想过转变,红军的每一仗都是和敌人拼消耗,再打下去只会被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苏区急剧缩小,生存环境加剧恶化,根据地已经养不活十几万脱产人员。

其实苏区生存环境的恶化早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便暴露出来了。连续不断的战争、持续不断的扩红,导致根据地播种面积逐渐缩小,大片良田无人耕种,粮食产量越来越少。

在持续一年的第五次反围剿中,苏区各级政府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全力支援前线,在完成粮税任务的基础上,又连续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借粮运动。事事求是地说,在红军长征前夕,根据地已经无粮可征,很多老百姓只能以野菜树皮充饥,苏区经济已经到了总崩溃的危急关头。如果红军再不长征,不用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自己也会逐渐被困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兵员后备力量已成枯竭之势,再不进行长征,部队减员无法得到补充,再打下去只会越来越少。

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百万扩红铁军”运动已经将根据地十三、十四的少年都征集入伍了,根据地的非战斗青壮年已经处于一个较长时间的断层期。一句话,在两三年内,红军在根据地已无兵可征。况且,随着根据地的日益缩小加之连年战争,根据地的生育率下降趋势明显,人口越来越少,红军如果继续待在苏区,无论后勤补给还是兵员补充都无法得到保障。

五,由于博古、李德执行的“左”倾军事主义路线,致使红军遭受重大损失,广昌失守后,部队士气空前低落。不说基层官兵,便是红军高级将领中,很多人已经产生悲观情绪,再打下去已经很难有奇迹发生了。

所以,虽然广昌失败后红军仍有10万之众,但从方方面面的形势来看,红军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局面,急需转移到外线去,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来进行弥补,方有生存发展的机会。所以进行长征,成了最佳选择,在这一点上,毛主席也没有异议。只不过,如何长征?长征打到哪里去?又成了新的矛盾。当然,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有机会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