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入伏(7月15日)后,天气是真的一天比一天热了,而在这个月的22日,就是大暑了。

暑就是热的意思,而古人把热分为两种,月初是小热,就是小暑,而月中就是大热,称之为“大暑”,这个时候即达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上就要迎来大暑了,这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了。而老人们说今年的大暑不一般,只因“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那这话有道理吗?今年的大暑是在中伏前还是后?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大暑节气的简介

大暑,是24节气中第12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后面就是立秋节气了。其时间通常在公历7月22日或23日,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时段的到来。而今年的大暑是在7月22日,算是来得有点早。

大暑相比于小暑节气而言,肯定是更为炎热了,在这个期间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而且降雨也比较多,因此期间的天气就是“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

并且在大暑节气期间,还常会出现雷暴、台风、酷热的极端天气。不过,虽然在大暑节气的时候气温高,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大暑节气的时候也有三候,分别为:“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这三候生动描绘了大暑时节的自然景象:萤火虫开始在腐草间飞舞,天气闷热潮湿,大雨频繁而至。

这些自然现象不仅是大自然规律的体现,也预示着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即将到来。

二、中伏的简介

虽然中伏并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每年进入中伏的时间早晚不同,长短也不一样,但是却都是在大暑节气前后。

所谓中伏,都是在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其时间又长又短,多数的年份是20天,少数的年份则是10天。而今年的中伏是在7月25日,整个中伏足足有20天,又是加长版的中伏。

另外根据“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的说法,在三伏天虽然很热,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而中伏又是三伏天最热的,持续时间也最长,可达20天。

中伏期间,太阳辐射强,地表蓄热多,加之空气湿度大,人体感觉闷热难耐。这一时期,对于农作物而言,是生长最为旺盛的阶段,也是需水量最大的时期。

三、“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有什么道理?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如果当年的大暑节气是在中伏的前面,那么就预示着这一年的年景不太好,农作物要遭遇灾害,比如可能出现旱灾,也可能出现水灾等,这样会导致粮食大面积歉收,民无粮吃,从而导致饥荒。

从前面的介绍也看出来了,今年的大暑是在7月22日,而中伏是在7月25日,也就是正好大暑是在中伏前,那是不是预示着今年是荒年呢?

这句谚语,实际上是古代农民根据长期观察和实践得出的经验总结。他们认为,如果大暑节气早于中伏开始,意味着高温天气可能提前结束,随之而来的是气温的骤降和雨水的减少,这对正处于生长关键期的农作物极为不利。

然而,这一观点在现代气象学和农业科学看来,虽有其一定的经验基础,但并不绝对。

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得农民能够更加精准地掌握气候变化,通过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手段,有效缓解不利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

同时,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也为农民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帮助他们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因此,“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这句谚语,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经验,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更多地依靠科学技术来指导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即便是今年的大暑节气是在中伏前,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忧,时代不同了,不再是像过去那样完全靠天吃饭了,现代化的农业不再完全依靠天气了,只要不是出现极端气候,对农业的影响都不会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