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苏医生

老中医苏医生

关注
6794粉丝
1关注
1211被推荐
IP属地:广东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9枚勋章

每天给大家分享健康科普知识

  • 睡觉出现盗汗是怎么回事?
    养生之道
  • 应铁粉要求,再次讲讲上火怎么办?
    关于上火,简单的说分两类,一类是实火,一类是虚火 实火就是实实在在的火,多出来的火,比如身体健康的人,在国庆假期天天去吃麦当劳、吃麻辣火锅。麦当劳的鸡翅是炸的,麻辣火锅里有姜、葱、辣椒,花椒等,都是辛香燥热的东西, 辛可助热,很多人吃辣椒会出汗,这就是热的作用。身体健康是阴阳平衡,现在把阳(辛属于阳)加进去,结果阳变多了,结果就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小便黄。 这时候最简单的就是喝点海盐水,把火向下引,经过小便排出去,或者吃点盐水芥菜,严重一点的吃点三黄片,一两次就好,千万不要久用,以免伤了脾胃。 虚火,虚就是没有的意思,但又有“上火”的表现,比如长期的口腔溃疡、长期的牙龈出血、脸部长痘等(注意了,一时的上火可能是实火,长期的上火一定是虚火,人活着处处都需要阳气,哪可能是天天上实火) 比如一个患者,脾气急,且脾胃不好,人干瘦,口腔溃疡,一生气就头晕,血压偏低。 问我是怎么回事?我说:“木生于火”,你的性格很急,火气就经常向头面冲。她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以前我脾气很好的,就这几年工作太忙了,搞得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结果脾气越来越急。 生气为什么叫“脾气急”?是因为脾气虚了,干着急。就像家里来客户了,但到了煮饭的时候了,但家里却没米。能不着急吗? 她的情况就是“木生于火,土不制火”, 我就告诉她,千万不要吃清热下火的药,吃得肯定肚子痛,还拉稀,她说对对对,我现在天天上火,但一喝金银花水就拉肚子。 怎么办呢?我就告诉她四个字:“培土伏火” 给她开附子理中汤加减。用人参、白术、炙甘草补脾土,土旺就能把虚火收敛回来。结果几年的上火问题就解决了,脾胃慢慢好转,结果后面发现脾胃好的之后,生气也少了,她说中医真是神奇,一碗药能治几种病。 什么是“培土伏火”?培就是补养、健养的意思,土就是脾胃,伏就是制约,火就是虚火。 举个例子,经常看电视剧的人都知道,古代的时候,大冬天没有空调、地暖,全靠炭火盆,夜里睡着后火就灭了,就会被冻醒,经过多次冻醒后,人就学聪明了,在火上盖一层灰,结果火一直燃到天亮,又不会过燥。 土虚生阴火,脾属土,人的脾胃虚寒了,消化不了食物,食物堆积,火气上逆,就容易上火,这时一定主要以温脾阳为主,再用少量清三焦的栀子或黄芩,再加几味温通的陈皮、木香、香附等疏通郁气,一温一清一通,上下气机通畅,脾温能化物,没有堆积,还哪来的火? 但现在的人都太着急了,比如一个铁粉的父亲,反应很差,叫几声才回应一声,下肢怕冷、长期拉肚子,不知饥饱,老想睡觉,有过敏性鼻炎,偏偏天天上火, 铁粉认为附子理中汤这种温温吞吞的药,顶什么事啊,既然是阳虚就上四逆汤啊。好,用了几天感觉很好,手脚也转暖和了,但过了几天又恢复老样子。来找到我 我就在四逆汤的基础上加人参,其实就是四逆加人参汤。喝了三天,精神好转了,每次叫都能准确回应,手脚也回温,但仍拉肚子,后面干脆用四逆合理中汤加减,用了20剂左右,手足温暖,腹胀拉肚子都消失了,人也逐渐恢复健康。 为什么要加人参?心肾阳虚,神失所养所以老想睡觉,不知饿饱是脾胃气机欲绝,人参可以补脾气护胃气生津液,四逆加人参汤可以回阳益气生津。 就像烧烤一样,微火慢烤,才会皮脆肉嫩中有津,很多人想想都流口水吧,当然还是要少吃,烧烤不太健康哈 后面合理中汤是要健脾胃,恢复后天的功能,用四逆把“火”补上了,然后要用脾”土“把火固藏在下面,这样火难以上浮而为患,火居在下则可尽其用。火留在命门、肾元,就能使体内能量源源不断供养全身,而土厚就可以制约火不要一味的上浮,这样就可以少火生气,生生不息。 还有一种虚火是“火不归位“,以前也有说过,有兴趣的可以翻看以前的文章,实在找不到,可以下方留言,有时间我再详细讲讲。 以上说到中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
  • 清气不升则鸣,应铁粉说说益气聪明汤。
    一个铁粉从茂名赶过来说,双侧耳鸣1年,听力下降,头晕,胃口不佳,精神不振,大便烂。舌质淡,苔薄白。他问是不是肾虚,但我吃了有十来瓶肾气芄了,一点用都没有。 我说别急,给你把把脉,双寸沉微、尺部略沉缓。脉中寸关尺,寸为阳位,代表脾胃,寸沉为中气不升,微为气血不足,尺为阴位。代表肝肾,尺脉沉为肝肾气不足,无力气,我又问怕小便清长吗?下肢怕冷吗?回答没有明显的感觉。又问最初是什么特别的原因之后发现耳鸣吗? 他说别提了,1年前跟一个发小谈一笔生意,结果被骗了,当时把我气得,那段时间天天去喝酒。十几年的友谊说没就没了。可能就是那次之后,就一直耳鸣,有时轻有时加重。 嗯,七情内郁,气机不通,且这位铁粉才28岁,肝肾亏虚并不严重,初步辩证为肝郁脾虚,清阳不升。给他开了益气聪明汤加减 生黄芪、党参、当归、白芍、蔓荆子、升麻、葛根、柴胡、炙甘草、仙灵脾、黄精。 耳朵是清窍,是由清阳之气所供养的。现在清阳不升,浊气不降,耳窍不通利,就会嗡嗡作响。用黄芪、党参,补清气,再用升麻、葛根、柴胡、蔓荆子这些轻宣升浮的药物,帮助清阳上升, 一味地升就容易散啊,且脉微气血不足,所以加上当归白芍养血敛阴,既防阳药过燥又防升药过散。再加仙灵脾、黄精补肝肾助中气,这样上方加减用了一个多月,前几天反馈说耳鸣不响了,睡觉也好转。 以上说到中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
  •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其实不用等到春天,睡醒觉的第二天就知道了。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冬天阳气封藏不足,过于消耗,肾是仓库, 到了春天,春属肝,主升发,肝要从肾那里拿东西来升发,结果拿 不出外,卫外功能减弱,春季又多风,就容易生病。 很多人冬天从来没有藏过,每年的春天都生病,一开始都是小病,后面慢慢变成顽固性慢性病,全身都不舒服,看似感冒,却不是一剂解表药可以解决,其实就是肾根不藏所致。 又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里养阴,其实是为了更好的“潜阳”,滋阴潜阳,加强阴气对阳气的吸纳,阴气自身也就有了能量, 阳气被吸纳后也就不再动荡,阴阳互根,完成一年的收敛,藏阳归根,等到春天它的能量可以慢慢释放,来年又是一条好汉,哈哈。 冬藏精,这个精仅仅是肾精吗?远远不止,还包括“精(包话津、汗等)、气、神”,凡是“漏精、漏气、漏神”的病,还不趁着冬天修复一下,来年怎么打老虎? 比如惊恐失眠,晨起皮肉跳动,口苦、甚到手脚发麻,烦燥,口中老有痰,是漏神。一天中夜晚就是冬天,早晨就是春天,夜晚失眠就是冬天不藏精, 晨起口苦,发麻,烦燥,是肝想升,但没气血升,就容易肝阳虚亢则烦,肝血不足则手脚发麻,那么用温胆汤加清肝疏肝虚火的柴胡、黄芩同时须加一些龙骨、牡蛎固藏。 每到冬季就夜汗多,出的是冷汗,是“漏津”,有人用过玉屏风、桂枝汤却无效,但桂枝加附子汤、萸肉、五味子,却有效,说明还得扶阳加固藏。 每到冬天就气喘,有气出无气入,是肾不纳气,是“漏气”,这时用黄芪是怎么也补不了的,非得用三子养亲汤、都气芄之类,从肾根补起,把气固藏到肾里去,不然来年气不足,四季都容易生病。 又比如今年冬天,特别多心悸的人,检查可能并未有异常,但这个心慌,一天到晚都止不住,很难受,用降低心率的办法,基本没效果。其实他们不明白,心为君火,肾为相火。 要相火足,才有利于君火明,心的动力来自于肾,其实就是心肾要相交。但上半年生病太多,又没调理好。 最终导致发病于肾,反应于心。这时光治心有什么用啊?得加强肾阳封藏的。 所以我用交泰芄合生脉饮(方里的人参用红参)用黄连,肉桂交通心肾,肉桂可以引火归元。再加封藏的生龙骨、山萸肉。再用生脉饮是滋养心气,心阴的。 对于心血不足为主心悸的,不想吃汤药,那么之前也分享过,早上可以用归脾芄或补中益气汤(健脾可以生血,之前都分享过),傍晚时用麦味地黄芄,早上健脾,晚上养阴潜阳。 对于吃药调理,我更建议,冬季要“藏神”,七情内伤啊最伤身,那么卷干嘛,吃苦耐劳太过、焦虑内耗太多,就是最大的“漏神”, 有时候晒太阳发呆,就是一种收藏,饭后看星星也是一种固藏,懂得适时放下,享受当下,吃好睡好,才是最好的养生。 以上说到中药,请在中医指导下用药
  • 秋冬要预防流感
    怎么预防?总结起来就十六个字,“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扶助正气、避寒保暖,清润防燥。 一避 1、秋冬季节,就算是广东,早晚温差10度,一件长袖薄外套里加一件纯棉内衫就是标配,及时添减,避免大汗,口罩要戴起来。 2、老年人下元寒冷,脚特别容易冷,有基础病的人一着凉就难受,所以还是建议穿过踝的袜子,裤子还是稍厚不透风为良。 3、“运动养阳”,一个人要抵抗力好,动起来很重要,但要等太阳出来了再去锻炼身体,避免大汗淋漓,以免伤气。 二、预防中医有办法, 1、饮食方面,多吃一些扶助正气、健脾补气的食物。但避免吃太多燥热油腻的食物, 比如天气太热,普通人吃点羊肉最好加点白萝卜、青皮甘蔗,温补中有通,才不容易上火啊,阳虚的人可用当归生姜羊肉汤,甚至加点附子,这就是因人而宜。 而气虚的人可以用点五指毛桃排骨汤(或黄芪粳米粥),奶香奶香的,我自己很喜欢喝。 2、可以按摩擦足三里、肺俞穴,足三里是胃经合穴,按摩此处可以培土生金,提升肺部正气,肺俞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有止痰,治疗咳嗽气喘的作用。 3、白天没事,夜晚有点怕冷容易感冒的,可以每天入睡前用吹风筒吹大椎穴几分钟。 4、平时可用艾叶、花椒等睡觉前泡脚,提升正气, 5、晒背是最便宜的养阳法,冬日的太阳是温暖的,不会燥烈伤阳。 晒的同时可摩鼻,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至有热感后,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对寒敏感的鼻塞、流涕,经常按摩鼻部可缓解症状。 也可同时捶背,两手握成空拳,沿脊背捶打,从上至下,再从下到上,先捶背中央,再捶左右3-4次。同时叩齿5~10次,并缓缓吞咽津液数次。捶背可以疏通气机,边晒边捶,让阳气在督脉温通流畅。 三、调理 1、很多人很着急,比如发烧希望半小时就退烧,所以用药很猛。如果用药太过苦寒或过热,都容易造成“关门留寇”,你以为退烧就完事了吗?风寒或风热的邪气未祛除干净而被郁闭体内,后面99%会遗留咳嗽。 2、调理一定要先分寒热。风热,以喉咙痛为主,有黄痰,黄色鼻涕,这时可以用祛风清药(上一篇都有详细讲解),痰多加鲜竹沥口服液,食疗雪梨马蹄煲瘦肉 风寒,以身痛明显为主,喉咙痒但不红、流清鼻涕,祛寒解表补肺气的中成药;陈皮生姜瘦肉水,用橙子炖水等, 如果干咳没有痰的燥咳,咳嗽的声音好像撕布一样,则一定要注意润肺的方法。百合玉竹水等,水果一定不能多吃。 好了,啰嗦这么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今年有点难,希望大家平平安安,身体健康。
  • 下焦虚,人就易老,既然寒从脚来,那么纠偏先纠脚。
    科普实在是很难,难怪徐文兵老师都改科普美食了,哈哈。科普案例,平台说夸大疗效要处置;科普观念,结果评论区说,说了半天你也没推荐什么好的调理方法给大家。 其实是没说吗?治病要用中药纠偏,我说了不良的习惯容易使人生病,要把不好的习惯纠过来就是治病,便宜还没有副作用, 如果你听懂了,好比现代人老吃寒凉饮食,穿露脐装,吃完饭就躺着,一动不动,假设是阳虚,给你推荐四逆汤,你一边喝四逆汤一边喝冰咖啡,冰啤酒,能把阳温回来?到头来肯定没用,又说中医中药的错。 如果你注意了,改掉这些臭习惯,多晒太阳,温热饮食,年轻的,身体有自我恢复的能力,搞不好连四逆汤都不用喝,是不是这个道理? 但既然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这里再详细说说。 1、下焦虚,容易腿抽筋 首先腿抽筋不是缺钙,补钙没用哈,特别是半夜抽筋,为何夜里加重?白天属阳,夜晚属阴,入夜加重就是寒啊,肝主筋,抽筋就是血少不能濡养,合起来就是肝肾不足,肝血虚。 那么温阳跟补血就一起来,当归四逆汤加减可以用,如果用芍药甘草汤就得加些威灵仙、当归、附子。 有人说我喝绿茶就会腿抽筋,喝红茶就不会,那不正说明绿茶性凉,红茶发酵过性温吗?哈哈,中医就在生活中。 2、双脚麻木 其实还是气血虚,中医说年过四十,阴气自半,上面是寒与血的问题 ,而麻木就是气与血的问题。一个是不通,一个是不足。 气血不通没有不足的,可以用四逆散之类疏通气机就好了,气血不足就滋养气血,用归脾汤之类,不通又不足的就温养与疏通并行,比如补阳还五汤之类。 3、脚部水肿 一般是肾阳不足或心阳不足,强肾可以温水,强心可以利水,前者可以参考真武汤,后者可以参考苓桂术甘汤, 还有一种是气虚水肿,就是一摁一个坑,还乏力,动则加重的,用补中益气汤,但水肿了说明阳虚程 度比较重了,想自愈比较难,还得及时就医。 4、关节酸痛。 很多老年人还走不远,肾主骨,其实就是肾气虚。偶尔痛的,平时用点活络油,其实就是疏通经络的作用,偶尔用一点还行,长期酸痛就得调理了, 以前也说过了长疏气血就常虚,老年人的关节酸痛多属肾,水湿不重的,可以用肾气芄,寒重用附子汤,湿重用真武汤,这就需要辩证了。 5、脚后跟痛 但老年人其实还是肾的问题,肾经从涌泉穴开始,从足内侧向上走,可以试试壮腰健肾芄,有一个外洗方分享给大家:木瓜、防风、鸡血藤、威灵仙、红花、伸筋草。 但脚后跟痛不止肾虚一种,原因很多,还是需要辩证。 总之,为何会下焦虚,说明肾气越来越不足了,或者气血越来越少了,身体只够供养内脏,不够温养腿脚了。所以保护好肾,才能少生病,我前几天写的那篇“冬不藏精,春必温病”,很多人在下面调侃,但如果你看懂了其中的意思,我相信能少生病。 以上说到中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
  • 胃,体阳而用阴。
    上次说了肝是“体阴而用阳”是从生理方面讲,而胃,“体阳而用阴”也可以从生理来说。 胃是六腑之一,脏为阴,腑为阳,所以说它体阳,而用阴说的是它的功能,胃主降浊,传而不藏,凡是向下的、润的都属阴,所以说“用阴”。 胃主受纳,其实还包括研磨腐熟、润降等粗加工。脾主运化,化就是细加工,化成精微,运就是把精微、糟粕搬出去。 胃主受纳,首先要先吃得进去,好比我们吃馒头,要先用牙齿把它切细了,还得再喝一口水才咽得下去,胃是喜柔润的。 对于研磨腐熟,以前用石麿麿豆桨、豆腐就知道,放一勺豆子就要放一勺水,不然出来的豆桨就不好喝。 润完之后还要降,保持舒畅通降,才能完成纳食传导的作用。 比如长期胃虚胃弱,喜欢用小建中汤加减治疗,此方中有饴糖,饴糖就是麦芽糖,甘润正合胃的脾性。 而经常口苦咽干,是胆汁上逆(因为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胆汁上逆其实是因为胃气上逆)用小柴胡汤,用柴胡疏肝,却不忘用半夏降逆,畅中有降,正是胃降的功用。 比如一患者,38岁,身材高瘦,但食量很少,而且不喜欢太肥腻的东西,经常觉得胃隐隐作痛,有灼热感,烦燥胃胀,睡眠很差,大便干燥,特别是早上口干口苦,舌干红裂纹少苔,因为是网上来的,脉象不知。 大家看,干瘦,大便干燥,口干口苦,就是津液少,胃痛、热灼感,是胃热,少苔是因为胃气少,这就是胃阴虚且胃气不降,所以吃不下饭。 用益胃汤加减,麦冬、玉竹、沙参、生地、石斛、白芍、柴胡、黄芩、牡蛎、甘草。 正好比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有形的津液也不能速生,所以要用轻甘润降的药缓缓图治。心急吃热豆腐就容易伤胃,哈哈。 如果气虚明显可以合生脉饮,热伤胃络引起出血可以加藕节、霜桑叶,咽痛重加青果、桔梗,胃胁痛加姜黄、陈皮、柴胡等。 胃“体阳而用阴”能怎么指导生活呢?知道胃喜润,那么太辛辣、油炸无水的食物就要少吃,知道胃要研磨,那么就要细嚼慢咽,才能降少胃的工作。知道胃要降,那么常“仙人揉腹”啊、饭后百步走,就能帮助胃降,胃降才能纳新食。 以上说到中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
  • 不是肝郁、血瘀就不要轻易疏肝、活血,就怕越疏越活,气血越虚。
    昨天说了疏肝就是疏气,血随气走,长疏气血就容易走掉。很多人上了年纪的人认为脑梗、心梗就是气血瘀阻,所以长期用一些田七、三七粉等来疏通气血,以为通了就能预防心脑血管病。 却不知道年过四十后,阴气过半(阴精过半),原来就只剩半罐子血。肝为刚脏,肝属木,血少还疏通,我就怕你容易肝阳虚亢(血为阴,血少潜不住阳,虚阳就浮越)或者肝风内动(肝属木,肝血虚,水不涵木,就容易招风),原来想着预防心脑血管病,现在反而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病。 比如长期吃了三七粉后出现,头晕眼花,眼涩、腿脚软酸、走几十米就要歇一下、发凉,口苦、胸闷失眠、血压高等,这就是肝阳虚亢。 肝血虚,气血不能上供头脑则头晕眼花目涩,足受血而能行,腿脚软酸,走不远,是气血弱,不够供应四肢,口苦、血压高,是肝阳虚亢引气上逆,胸闷失眠是肝气不舒。 比如说出现,手足震颤、抖动、手足麻木、摇头摆脑,走路走不了直线等,这就是肝风内动。风动就好比大自然中风吹树木一样,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摇摆和震颤。 调理应该滋阴不忘疏肝,柔养不可呆补。 什么意思呢?因为肝藏血,肝也主疏泄,血要够,又要流通,才能发挥肝血的作用。 如果专一滋补则有碍气化,所以在用一些枸杞、生地、当归、芍药、龟板时,不要忘记加一些疏肝理气却不可破气的药,比如佛手、玫瑰花、木香、麦芽,少用枳实、青皮等破气的药。比如镇肝熄风汤 柔养不可呆补的意思是,可用一些黄精、肉苁蓉、菟丝子、黑芝麻、柏子仁等辛润、取补中有通之意,比如一贯煎。 当然肝有虚症,也有实证,比如肝阳上亢(实亢)就要清泻肝火,用几剂龙胆泻肝汤是可以的,却不可多用,就怕苦寒伤肾,别肝没养好,还得了肾病就不好了。 以上说到中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
  • 中医之秘在于量,比如黄芪
    黄芪味甘性微温,可以补气升阳,固表敛汗,托毒生肌,利水消肿。是补药之长。 助气量轻,补气量中,升阳、止漏量大,生用驱邪,炙用补益。 1、助气量轻,15以下。 为助气?就是原来正气只是稍不足,只需要助力一把就行了,就好比车轮不顺,推一把,恢复车轮转动就好了 比如强身健体,增强抵抗力,用黄芪粳米粥,量不必大。 脾气虚,食少腹胀,升清弱,病后休养身体,用香砂六君子汤+黄芪,意在少火升阳,不要过量,量大则燥,得不偿失 比如去年有一患者,左手痈肿结块,结块顶软漫肿底硬、疼痛,发热,舌红,辩证痈脓已成而未溃破,要助正托毒排脓,用生黄芪、当归、白芍、皂刺、蒲公英、金银花、生甘草,3剂痈破痛减,用的生黄芪就是小量。 2、补气量中15-30,单煎兑服。 为什么要补气?因为正气不足,比如低血压头晕,气血不足,产后、经后、劳累后、加班熬夜后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细。 常用炙黄芪,食疗最常用炙黄芪+党参、枸杞排骨头汤,汤药可参考八珍汤+天麻、黄芪、麦冬、五味子、黄精,炙黄芪单煎后兑入。 又比如升阳益胃汤,脾胃气虚,兼肺气不足,用黄芪补脾肺之气,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 3、量大升阳、止漏、复萎 气虚下陷的脏器下垂、脱肛者皆重用黄芪,非50以上不可,量大才能托举, 又比如一患者,左右脚踝处一按一个坑,胃下垂,夜尿多,精神差,食少腹胀,是气虚下陷,水肿内生,用防己黄芪汤加减,用生黄芪,加大用量, 又比如中风偏枯,后遗症,要恢复身体气血运行,用补阳还五汤,黄芪非重量不可转寰。 很多人气虚汗多说用玉屏风散止汗没用,其实是黄芪量不够,一患者感冒后汗出,怕风,稍一动就大汗出,舌淡,寸脉濡软。 这是脾肺气虚,卫外不固啊,用几克黄芪顶什么事?要敛阴止汗,非50以上。用药:生黄芪、防风、白术、党参、麻黄根、五味子、浮小麦、糯稻根 以上说到中药,有证才有方,有证才考量,不可私自用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 备注:黄芪性温,偏燥,阴虚内热,严重气滞、有实证、肾根不稳者等不适用单用,可搭配使用。
  • 手脚冰冷,有时候光温阳是不够的。
    人身不过气与血,正常身体里有阳气和血液,血中带阳,加上道路通畅,可以偱经络、脉管温养五脏及皮肤、肌肉。所以手脚是否温暖,有三个因素,一是阳够不够,二是血够不够,三是道路通不通。 冬天大自然阳气收敛向里,人身体阳气也收敛向里,从里向外散发,如果阳气不够了,阳气会首先保证内脏的供养。四肢末端及皮毛就管不了了,四肢冰冷 ,多穿一件衣服就能减轻,喜热饮,但欲寐、精神差(老想睡觉),这种就是阳虚,可以参考四逆汤之类 但很多人的怕冷是产后、手术后或者经期后出现的,同时还有口干,手脚容易发麻、容易烦燥等,有人用含姜桂附的方子,会发现越用越干,皮肤像干裂土地一样,但还是怕冷,不管是产后,术后还是经后都伤血,血虚了温阳,就好比脉管里没水, 却用火烧,辛燥本来也伤血,脉管还不被烧干?所以要在脉管里加血,再加点温阳的。比如当归四逆汤,里面有桂枝温阳,却不能忘记加当归、白芍养血。 养血别忘记畅血,所以当归四逆汤里还有通草等,四物汤里有川芎。 如果道路不通呢,自然是先通路,比如很多人一生气就手脚发凉,还伴有胸胁胀痛,只有手脚末端发凉,人却不怕冷,甚至自觉烦闷,怕冷却不喜热饮等。这时候不是血不够,也不是阳不够,而是阳和血通不过去,那么就要疏肝理气了。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 以上说到中药,不会辩证的最好找当地中医辩证后使用。
  • 天凉了,脾胃虚寒的人胡椒猪肚汤喝起来。
    胡椒味辛,性热;入胃、大肠经,去胃中寒冷有一手,胃中寒冷是什么表现呢? 想喝热水,一喝点凉水就反水,吐清水,同时胃部隐隐作痛,想吃但又吃不下。 这时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十颗胡椒,放到铁锅里,不用放水放油,用微火慢慢炒,炒至微黄,再把它打碎,因为粥里也可以,汤里也可以,肉里也可以, 就撒上,喝汤吃粥吃肉就行,吃完胃就会觉得暖洋洋的,为什么要炒?焦香入胃,焦香可以醒胃,本身辛热,可驱寒散寒。 古方还有个胡椒理中芄,就是专治肺胃虚寒,咳吐冷痰的。如果没有,理中芄用上面说的胡椒水送服也可以。 而广东人直接喝胡椒水就觉得寡淡,最喜欢煲汤,比如胡椒猪肚汤,猪肚有一股味道,洗不干净,汤就不好喝, 我自己的方式是用生粉和油使劲搓洗几次,再过热水洗净后,加上胡椒,汤色像牛奶一样,加上胡椒一点异味都没有,我喜欢稍辣一点的味道,成都人说的,巴适得很。 我也试过用胡椒煮牛腩汤,一样巴适,选择带白膜的腩条,先整块加姜、葱、黄酒煮上十分钟, 然后捞出来用温水(别用冷水,不然肌肉收缩了,怎么煮都发硬)洗干净,砂锅里放整个削皮的白萝卜、整块牛腩、一片陈皮、炒焦的十颗胡椒、一片姜煲上一小时,然后出来再切片。 那个味道,我今晚又安排上了,哈哈。 胡椒虽好,但不是人人适合,比如湿热和阴虚内热的人。为什么重庆人、湖南人吃辣椒,面色红润,但广东人一吃就上火长痘, 因为重庆、湖南人多寒冷,而广东人多湿热,稍多吃一点,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连痔疮也发作。 不管胡椒、花椒辣椒都是辛散辛热的,湿热是如油入面,水中带油,再用辛热的药,以热助热,痰浊湿浊就容易被扰动,被发到上焦来, 一吃完重庆火锅、四川火锅,喉咙就有源源不断老有咳吐不完的痰,胡椒花椒味辛走肺,气走痰走,引到肺就咳嗽,引到咽喉就咽痒。 那痔疮发作又是什么原因呢?肺与大肠相表里啊,肺热盛,热移大肠,心热,热移小肠, 所以不管是什么椒都好,包括肉桂,湿热,内热的人都容易引发痔疮发作。那怎么办呢? 有一个小方叫乙字汤(大黄、柴胡、升麻、生甘草、黄芩、当归),痔疮是怎么来的呢?如果一个人久坐长期便秘或排便不爽, 总不干净,导致总有糟粕堵在肠道,长期堆积就长了一坨东西老在那。 为什么老是解不干净,其实就是气虚,另一个就是热毒下注,其实身体的升降是一个圆运动,要降要先升,所以用柴胡、升麻提升中气, 然后再用大黄、黄芩解热毒又有降的作用,然后当归令血归,生甘草既有补中也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所以这里就知道了,药都是有偏性的,有证才有方,也才有药,每一味药都不可能适合全部人,所以才需要辩证论药啊。 以上说到中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
  • 应网友要求,说说附子汤与真武汤
      真武汤:附子炮1枚,茯苓、芍药、生姜、白术 附子汤:附子2枚,茯苓、芍药、人参、白术(双倍)     简单来说真武汤用于寒与湿并重,附子汤用于寒多湿少。   两个方中都有附子、茯苓、白芍、白术。因为脾为生湿之源,治湿不治脾,非治也,肾为生湿之本,不然为何张锡纯为何感慨二陈汤健脾燥湿只为治湿之标,而设立了理痰汤呢?   真武汤是寒与湿并重,所以用附子,温经壮肾阳,阳气就像大自然的太阳一样,地面湿了,太阳一出来就干了,所以寒与湿,不温阳怎么除湿?肾主水液,用附子温壮肾阳后,才能恢复身体对水液的统治。   白术健脾燥湿就是治脾,使水湿生化无源,为何用生姜?可以佐附子助阳,并宣散水气,不是寒与湿并重吗?所以温阳去散水气一起来,再用茯苓淡渗利水,其实就是给水以出路,让湿从小便中走。   附姜术都辛燥,太燥恐伤血,所以用白芍养血。这就是真武汤,温阳利水,因为水重,所以只用附子1枚,只是为了温通水气,驱水与温元阳并重   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四肢沉重是湿重,咳、呕均是水气上逆,小便利或不利或自下利,是水气下利。   附子汤呢?与真武汤相比,不用生姜而用人参。生姜辛散,散水气,向外。   而人参安五脏,大补元气,先补气再补阴,向里。说明附子汤主要用于真阳虚空,寒湿内生。正因为要补真阳,所以附子用到2枚,是补肾元阳,白术加倍是补脾精兼燥湿益气。茯苓渗湿下行、白芍这里主要是通血痹,疗痹痛。以补元阳,通痹痛为主。   《伤寒论》第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全身痛,而又脉沉(属肾),说明是肾元亏虚,寒痹内生。   以上说到中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
  • 最近流感横行,大家要注意保重身体啊,一些中成药可以备一些,以备不时之需。
    遇事不要慌,学点中医,懂点医理,总能从容淡定,再说怕有用吗? 不管是阳,还是支原体,还是流感,本质都是外邪。身体自然会抗击,我们只需要帮身体一把就可以了,把邪排出去就好了。 当外邪与身体初遇,怎么帮身体?首先辩寒热。 寒:恶寒重,身痛、热不明显,怕风,自觉虚汗,那么姜枣茶,紫苏茶第一时间上,姜、紫苏市场都有,如果你反应够快,一碗药,睡一觉就好了。 中成药可以用风寒感冒冲剂,桂枝颗粒。以上症状外加后脑勺僵硬明显的,用葛根汤颗粒。 加肌肉酸痛,舌苔水滑的,是有风邪夹湿,用九味羌活颗粒,汗一出,病就解了。如果没有汗可以泡脚、喝热稀粥、热姜汤等辅助发汗。 热:发热重,不太怕冷,咽痛、口渴、舌红热,可以用梨汁,白萝卜水缓解,但不太可能退热,可以用风热感冒冲剂、银翘解毒颗粒,高热口渴,咳喘气急,舌偏红的可参考麻杏石甘颗粒 如果实在不懂分辩寒热,或者有寒症也有热症。寒热夹杂的,那么用风寒感冒冲剂合上银翘解毒颗粒,寒多就风寒冲剂多一点,热多就银翘多一点,这是个折中的办法。 不管是寒是热,都建议喝点热稀粥,因为不管寒热都是发散攻邪的药,总容易伤津液,粥既易消化又生津。 外感以咳嗽为主:咳嗽痰多,鼻塞流涕,怕冷的寒咳可参考通宣理肺丸,咳痰多,清水样,舌苔水滑,是外寒内饮,参考小青龙汤颗,热咳,舌红苔黄,参考用川贝枇杷膏等。 外感兼有大便干结的、口苦咽干,舌苔黄腻,表里俱实的,一定要通大便,可以参考防风通圣散。里面既有麻黄、连翘解表,也有大黄通里,这里要多说一句,大便不通,热就难退,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啊。 外感高烧退了或一时热一时冷,偏头痛,月经期、口苦明显、头晕,可以参考小柴胡颗粒 外感后上吐下泻,可参考藿香正气胶囊。发烧之后干咳无痰,可以煮点百合水,山药水,白萝卜蜂蜜水、白粥水等,中成药可以选玄麦甘桔颗粒或百合固金芄。 如果阳虚明显,得个感冒就老想睡觉,四肢厥冷的,精神差的,参考四逆汤颗粒,不懂分辩不建议用,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上面的中成药,我个人认为比较安全的,能帮到大家就这么多了。不一定全对,可能也不太严谨,但方向是对的。 有时候中成药不行,但按经方原方就可以,这就是汤者荡也,汤药比中成药见效更快,也可以随症加减。 不懂辩证的,病情复杂的,千万不要乱用药或拖延,该看医生时就看医生。
  • 小青龙汤颗䢂是好药,但不是人人都是小青龙汤证啊
      今年有好几波外邪,有很多网友用小青龙汤颗粒用得很顺手,一有个头痛脑热直接上小青龙,但小青龙汤颗粒不是万能药,其实是偏性比较大的药,并不是人人都适合。     比如有网友单独反馈说,吃了反而发热厉害,有的反馈说热是退了,但干咳咽干,甚到痰中有血丝,有的说晚上睡不好觉,有的甚至用吃完看舌苔怎么红又有细裂纹, 虽然只是感冒药,首先得先辨个寒热吧,什么证都上小青龙,也不想想适合自己吗? 简单的说小青龙汤是调理外寒内饮的,外寒,就是感受寒邪,那有恶寒重吗?身体痛吗?内饮,有舌苔水滑吗?有痰多容易咳出,清稀如水状或凉粉、果冻状、蛋清状吗? 喜欢喝水吗,是喜热还是凉?起码在这几方面了解清楚,再用药吧,不是别人说这个药我用了好,你用就一定好。    小青龙汤:麻黄、桂枝、白芍、干姜、半夏、细辛、五味子、甘草。我们先看看伤寒论原文,这样比较好理解。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意思是,外感伤寒,寒主收引,就容易身痛,寒闭毛孔,就容易恶寒无汗等,这样的表证还没有解除。心下其实就是胃脘部,水气就是水重,比如之前说有胃里有水咣当咣当的响,   胃气上逆就容易干呕,表证未解恶寒发热;水气犯肺,肺失肃降就咳嗽;渴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会水重?本质就是阳气虚,阳虚气化不利,水上不到口。   或利:阳气不足,气化不利,上不去,只能向下走,故小便多   或噎:水气上逆,吃东西咽不下去,就出现噎   或小便不利、少腹胀满,这两个是并列的原因,是因为水停在小腹,下不去所以无尿。   气逆则喘,其实简单来说是外也寒,内也寒。那么才用小青龙汤。     外有寒,所以要用麻黄桂枝外散风寒;内有寒饮,所以用到干姜半夏细辛温化寒饮。   再加上五味子、甘草收敛和中。 麻桂细辛是发散力很强的,发散药,有邪气可以发散邪气,但如果没有邪气呢?比如没有寒,发散什么?那就发散气血。     就好比之前说的了没有肝气郁结去疏肝,没有血瘀去活血,结果发散的都是气血。   如果本来是热的,再用了辛热发散的药,热上加热,我就怕你伤津动血,高烧不退,咳到肺都咳出来,还舌苔干裂。   所以即使对症使用,中病即止。不然你不是在驱邪,是抽血。 如果你懂把脉,大凡是尺脉沉或微,寸脉濡弱无力的,不要用小青龙汤。为什么呢?尺脉是肾脉,沉代表寒,微代表虚,就是肾根虚,再用大发散的药,不就是拔肾根吗?   寸指上焦心肺,濡弱代表气血不足,心血不足还发散,就怕烧没退,反添心悸(心血虚用麻黄汤后会心悸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临床上,我用到小青龙汤的一般是二类人,一类是中老年人有慢性哮喘、慢性咳嗽的(或者年纪不大但阳虚,舌苔老是水滑,每入冬即咳喘),另一类就是得了风寒后还不忌口去喝冰啤酒、冰咖啡之类。   对于是老年人的外寒内饮还不好原方直接使用,因为是发散药,它不是温肾阳治本的,老年人多有肾阳不足的问题,比如加三子养亲汤,甚至加人参、附子、葶苈子等,这是用于发作期。   缓解期之后呢,就要温阳祛湿,比如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加减。   以上说到中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
  • 有耐心才能做好中医
    急躁的性子做中医,可能会比较难受。因为中医是一门锈花针的活。 比如麻黄的茎是发汗的,麻黄的根却是敛汗的 比如姜有生姜、干姜、炮姜、姜炭、高良姜等,生姜是厨房炒菜的那种,是子姜 干姜是母姜晒制而成,炮姜是用黄土制过,等等,生姜是发散的, 干姜是温中的,“姜还是老的辣”所以要用母姜,现在有很多人为了效益或方便,直接把子生姜晒干当成干姜,这样入药,效果怎么会好 比如有些有毒的如附子,要先煎,有些补益的药如熟地要久煎、有些芳香的药要后下。 大黄如果只想清热,就泡着喝,如果想泻下就煮1/4小时,不可多,多了就涩肠。 熟地的生品是鲜地黄,是清热凉血的,如果不九蒸九晒,完全去寒冷之气减去,就不能温补肝肾 黑芝麻不九蒸九晒就不能完全入肝肾,怎么可能乌发? 玉灵膏不蒸几十个小时,不把温燥之性去除,就容易上火 针灸虚证要用烧火山法,实证要用透天凉法......... 所以中医中药,不能省工夫,都是细致活。
  • 应网友要求,再讲讲耳鸣
    前天讲了耳鸣,有很多网友单独找我,可惜我回复不了。大家有需要可以@苏老交流问答。 其中有两个网友一个说工作时不耳鸣,休息时反而耳鸣,有一个说国庆节玩了太惊险的运动,之后耳鸣。是什么原因?在这里专门再开一贴讲讲。 耳窍,是一个管道,由清阳之气供养,游泳时耳朵被水灌进去,就会耳鸣耳聋,是因为管道被堵塞了,堵塞的东西在管道里乱撞就会产生声音,同时清阳之气也通不过去,这叫不通则鸣,同理这个管道也容易被痰浊、气滞、瘀血阻滞。 另外年纪大了,耳朵就听不到了,这是肾精亏虚,清阳不能上荣耳窍,这叫不荣则鸣,总结耳鸣的两方面原因,一是不通,二是不荣。 如果像前天说的那个因为发小骗他,生气肝气郁结,清阳不升,胃口不佳,胃气也不好,用益气聪明汤加减,“聪明”并不是指吃了这个药,让你脑袋灵光,突然就能赚100万,而是通过补气健脾让管道通畅,清气上供,耳朵得到滋养听得清楚,叫“耳聪”,而眼睛也是一窍,有了清阳之气,才会眼睛明亮,叫“目明”。哈哈,别搞错了,以为是“聪明芄”就闹笑话了。 如果是一生气就耳鸣,是气滞阻滞的通道,那么就疏肝理气,所以王清任的通气散(柴胡、香附、川芎)可以调理。 而暴怒之后目赤耳鸣,面红者是肝阳上亢,肝火上炎,那么龙胆泻肝汤可调但不能久用,对症一般两三在就会好转,不好转说明不对症就不要再吃了,以免伤肝肾。 如果一发火就耳鸣,口中经常有痰,是痰火阻滞了通道,那么用加味温胆汤可以调理 如果经常针刺性头痛,耳鸣,是瘀血阻滞了通道,那么用通窍活血汤可以调理 如果慢慢地、持续,进行性加重耳鸣,鸣声低沉嗡嗡响,这大多数是肾精亏虚,没有清阳上供所导,这种恢复起来就比较困难,要尽早调理,考虑用肾气芄,少火生气。 比如上面网友说的工作时不耳鸣,休息时反而耳鸣,那么如果舌苔又白又腻的,考虑痰浊阻滞,可以参考温胆汤或二陈汤加减。 国庆节玩得太激烈,有网友说恐伤肾了吧,有这个可能,但至少恐则气下,可以先观察几天、注意休息,看身体的气机能不能自己调整,如果不能,可以用益气聪明汤加一些益肾固藏的调理。 又有网友反馈,自从阳后,就耳鸣耳聋、口中没有痰,但总觉得有东西,这大概率是伤了肝肾啊,我就给开了一个五味的小方:白术、茯苓、陈皮、鸡内金、石菖蒲,骨碎补。 解决不通,首先要健脾,运化痰湿,用白术健脾补气,用茯苓渗淡利湿,气不通,用陈皮、鸡内金,骨碎补,它是补肾的,能够把肾气收纳固住,肾气一上来,耳鸣就会好转,再加一味石菖蒲,是一味开窍药,既补且开,结果两周,耳鸣就慢慢消失了。 所以说这次阳不简单,特别是治疗不当的,需要善后的非常多。以上说到中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
  • 一些生活小常识,早知道早健康
    1、人老宅在房子里就容易郁闷。因为“木得金而伐”,金克木,城市的房子都是钢筋水泥,面积又小属金,老困在房子里,木气不得舒张,木属肝,肝失去条达,就容易郁闷,经常上班在公司的钢筋大盒里,下班马上回到自己的钢筋小盒里。 为什么城里人这么多结节、肿瘤、增生?都是肝经上的“结”的果,很多人放假回乡下就通体舒爽,所以老吃药不如出去走一走。 2、调理脾胃不疏点肝,脾胃就难好。因为“土得木而达”,木疏土,脾胃不好的人,如果天天眉头都皱得紧紧的,只给他补脾根本补不好,得加上一些风药或者柴胡给他疏肝,再健上脾,比如四君子汤上加点陈皮就是异功散,六君子汤是加点木香、砂仁就是香砂六君子芄,更适合于现代人。 3、想祛湿,就要调理好脾胃。因为“水得土而绝”,水遇到土就会被阻断,修水利,自古以来都得往上游做上坝,基本都是用泥土、沙石来修建的。治湿不健脾,非治也。水湿重,排是排不完的,因为人要吃饭要喝水,要呼吸空气,每天都有水进去。 关键要温阳行气利水。参苓白术散可以利水,因为参、山药、白术都健脾补脾,五苓散可以利水,因为里面有白术和桂枝,白术健脾,桂枝壮心阳,心阳是君火,补君火利胃水。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附子、白术)不也一样吗? 4、肺气不宣,气陷就要升脾。因为“培土而生金“,去年11月有一年轻女孩,肺炎住院,出院后8个月,发现右上睑下垂,一直有慢性咳嗽,咽痒,不发烧,鼻塞,医院说肌无力,但没有很好的办法,其他没有明显不适,唯有脉沉细,用补中益气汤+五指毛桃、牛大力、麻黄、杏仁。 为何会右上睑下垂?上下睑属于中医说的肉轮,归脾胃管,下垂是气不足,中气下陷,所以用补中益气汤,中气下陷,脾气虚,容易生湿,容易招外风,风邪入侵,卫阳被郁,容易肺气不宣引起咳嗽,鼻塞。 补中益气汤补中气,加上五指毛桃、牛大力,健脾润肺,加上麻黄、杏仁解表宣肺,一补一宣,用了两周,药后反馈再未见眼下垂。 以上说到中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
  • 卫气生发于肾,取资于脾,源出于肺
    有网友问,我为什么经常怕风、生病、感冒?如果你理解了上面的这句话,就都清楚了。 经常感冒,得外感病,抵抗力太弱,中医说的抵抗力就是卫气,卫就是就是守在外面的兵。兵强抵抗力就强,不容易生病,兵弱抵抗力就弱,外邪就像进自家门一样随便,就容易生病。 卫气又叫肺卫,所以当遇风就打喷嚏,见风就头痛,容易感冒、经常出虚汗时,很多人就想到补肺气,什么补肺气最好呢?想到了黄芪,黄芪补肺脾之气,有人喝了觉得没那么乏力怕风,所以中医说它有固表的作用。 拿什么固表呢?其实就是黄芪升阳补气的作用,同时把身体气血往上向外引,形成了卫气,填充肺气,但如果长期吃,一吃多了就容易流鼻血,是因为鼻开窍于肺,就是引得太多了。 卫气不足,用黄芪引气固表,没有问题 ,但气血从那里来?从脾胃中来,所以说“取资于脾”,所以有个黄芪建中汤(黄芪、大枣、白芍、炙甘草、饴糖、桂枝、生姜),以前专用来调理肺虚劳,虚汗多气喘乏力的方子。脾胃虚寒的,配理中汤,寒不明显,虚弱明显的配香砂六君子汤。这些都是培土生金,补肺气的方子。 说是补肺气却只有一味黄芪,但有大队的补脾胃的药, 就是要解决材料来源问题,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所以有人长期用单味黄芪补肺气,不太稳妥,为什么说黄芪拔肾气? 就是因为它一直引气,而气的根在肾,黄芪就像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一样,确实是粗鲁莽冲了,只一味地拔,却没有补充,而“卫气生发于肾”,最后被连根拔起,伤了肾气,人就更不舒服了。 所以有一个网友长期吃黄芪,明明是补气药,却感到浑身乏力,上火,呼吸短、急促,后面是用益肾纳气的方子帮他调理,才康复的。 但黄芪是不是好药?当然是好药,只是用的人,用的症状不对。就像吃肉一样,肉好不好,当然好,有肉吃身体才强壮健康,但如果感冒发烧时吃肉,或者刚退烧就造一顿肉,结果刚退下的烧又复烧了,这就是肉吃的时间错了。 一患者吃肉都不长肉,头部怕风,身体怕冷,天气寒凉症状加重, 胃痛吐酸、腹痛腹泻, 关节作痛,舌苔白厚。前医用黄芪建中汤原方,改善不大。后面在上方加当归、高良姜、肉桂、鸡内金、枳壳、半夏、苍术。结果半个多月,怕风怕寒胃痛都好了。 加当归是补脾胃之血,枳壳、半夏、苍术健脾化痰,高良姜温中止呕酸,而肉桂正是补肾中命门之火。从肾元开始资长卫气,卫气足,自然不怕风,也不怕寒。 所以当你经常感冒,老补肺都没效果时,要想到益肾纳气,从根源补起。 以上说到中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
  • 说说附子。
    《药性赋》说它,“疗虚寒反胃、壮元阳之方”, 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它是一团阳火,上能助心阳,中能温脾阳,下能补肾阳。它也是一匹野马,但如果你是伯乐,它就是一匹千里良驹。 “一息阳气一息命,一息寒气一息病”,李可也说,阳气不到之处都是病,其实都是一样的意思。 “元阳”的元就是本原的意思,意思是附子能回复脏腑本来的阳气。 比如说它上助心阳,是恢复心原本的阳气。遇到虚寒型的心脏阳气大亏,非附子不可救,李可用破格救心汤治心力衰竭,心不跳了就是心原本的阳气枯绝了,用附子振奋心阳,再用红参补气生津,形象点说,附子就是心外按压,恢复心跳,再用红参(高丽参)加营养。再用山萸净肉、生龙牡固涩。 又有过敏性鼻炎,鼻塞严重,半夜常常塞得被憋醒,内经说: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肺开窍于鼻,看起来是肺的问题,你一把他的脉,寸脉虚软,其实是心阳不振,导致的肺气不宣,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的附子就可以温振心阳,细辛散肺寒,麻黄宣肺气,加火散寒宣通,鼻子就能打开。 说它中温脾阳,有一患者跟我说,我长期都吃热饮食,一点凉的东西都不碰,但还是腹胀满痛。反胃吐酸。我问他是不是喜欢喝茶,他说听说茶可以助消化,我经常胀就经常喝,我又问是不是喝绿茶,他说对,但我喝的是热的绿茶呀,,绿茶是寒的,热的绿茶也是寒的,就像黄连是寒,煎成汤药就不寒了吗?我说你别喝绿茶,可以喝点黑茶、红茶,再用点桂附理中丸试试,结果就不胀了。 说它补肾阳,《医家秘奥》中说,凡久病虚寒而不愈者,多有用附子获效,为什么呢?久病及肾啊,附子可以补肾阳,很多老慢病到后期,阴阳两虚,既怕凉也怕热,冷了耐受不了,热了就出汗,一年四季都难受,是肾的元阳亏虚,懂得的会用点肾气芄,不要急,慢慢调,附子的量不要大,少火生阳,慢慢去恢复肾原来的阳气。 在《本草正义》中说,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又说“附子无姜不热”,其实不是说附子不热,而是它“走而不守“,走窜得太快了,身体还来不及感受,就像一阵风一样走了,所以要用“守”的药来拉着它,比如干姜”守而不走“,加上炙甘草甘能缓,牢牢地拉着附子,才成就了四逆汤的回阳救逆。 比如配肉桂,配白芍,配甘草等等。 结节、肿瘤都是大病,复杂的病,如果是气滞血瘀,就像被垃圾阻塞的河道用铲子一通(行气活血的桃仁、红花、柴胡、鸡内金等),很快就通了。但如果是寒凝血瘀,阳不化气,是河道结冰了,用铲子去通挖,甚至用推土机去铲,又有什么用呢? 但如果春天来了,暖阳融冰,河流自然就畅通。所以寒湿型的风湿骨痛,即使唇舌紫暗,怎么活血化瘀都没用时,一把他的尺脉都是沉涩的 有一分沉微就有一分冰寒,就应该想到用附子、巴戟天、补骨脂、肉桂等温热的药去化冰。 说附子的应用,理解了:阳化气,通行十二经,就知道它为什么能治肿块病了。 以上说到中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
  • 不懂得固护正气,就要做好与病长期抗争的准备
    中医几千年,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学医的都先学《黄帝内经》,再学《伤寒论》,内经不会教你怎么治病,却句句都教你怎么防病。它教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说明懂得固护正气,就不容易生病。但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啊,等病来了,才去调理,所以不是一直在生病,就是在生病的路上。 人在孩童时,就像刚长出来的芽。风太大会倒,寒太多会病,太阳太大会蔫。但老农不会把它移回家里当宝贝一样供着,而是给他们上面铺一层稻草。既可保暖,又要挡风还可防晒。 所以中医说养小孩要:三分寒七分饱,再到地里跑。 现代人,天天在空调房里变成了十分寒,生活水平高了,生活富足了,变成了十分饱,最关键是不再到地里跑,却天天躺在沙发上用手机看视频。结果体质差,三天两头感冒发烧,吃药烧刚退,不注意休息,又吃肉又受寒,结果又生病。 首先生病,要驱邪外出,本就是一场战斗,杀敌一千必自损八百,虽然烧退了,但正气还没有恢复,要多睡觉多休息吃易消化的粥,静待正气恢复,重新充满身体,抵抗力免疫力自然增加。 但现代人不懂,认为生病了就要增加营养,拼命的吃肉喝奶,吃肉可以增加正气,却也损耗正气,正气全跑去消化食物了,还怎么抗敌呢?所以反反复复地生病。所以现在6岁以内月月生病的孩子太常见了。 等孩子长大了,由芽慢慢长成大树,根深枝茂,就不怕风吹雨打了。正气也长到了最充盛的时候,原本可以事业有成,生儿育女,身体健康,但现在信息太发达了,欲望太多,得了妻子,还想票子,得了房子,还想着车子。 再加上视频,小电影,年纪轻轻就手游,熬夜喝酒,自己使劲地卷(内卷),结果七情内伤,阴精亏损,很多老年人才有的病,青中年就经常见了。比如耳鸣、脑鸣、腰痛、关节痛等。 到了老年,由于年轻时不懂事,正气损耗太厉害,气血亏虚得更明显,气虚血瘀,出现这痛那痛,比如五十肩,关节积液、腰酸背痛,以为是瘀,就用活血的办法,用活络油,服用三七、活络丹等,却不知这些活血动气的药,是让血跑起来,带走了更多的气,正气就越发虚了,病就越来越多了。 所以我在前几天说,身体虚时,即使有瘀,也是少活血动气,首先固护着正气,只有正气在的一天,人就有希望。可现在人一看到病,就想着消灭它,见癌就消癌,见烧就退烧,却不管身体受不受得住。所以身体一直生病,就见怪不怪了。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