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沁话文史

清沁话文史

网易号

关注
24粉丝
2关注
50被推荐
IP属地:陕西

10枚勋章

一枚211硕士美少女,聊聊历史故事,唠唠名人八卦

  • 慈禧的饭量有多大,17岁德龄第一次进宫就被惊到了
    2023-02-24
  • 46岁慈禧倾心名伶杨月楼:替他整理脖领,翌日被赐毒酒
    2023-02-22
  • 德龄:出生便被隐瞒,17岁穿洋装见慈禧,没见面就被赏赐一堆珍宝
    2023-02-20
  • 民国出租车“怪象”:汽车靠“烧炭”,车费贵上天,最怕跑长途
    2023-02-18
  • 为了能在宫里骑车,16岁溥仪不惜坏了祖宗规矩,惹得隆裕太后震怒
    2023-02-16
  • “旗袍夫人”宋美龄,99箱行李,50箱装满旗袍
    2023-02-14
  • “西部歌王”王洛宾怒发冲冠为爱妻,却因她一句话,转身把刀扔了
    2023-02-12
  • “一张玩乐的照片,差点给我惹出杀身之祸!”清末皇戚唐石霞亲述
    2023-02-10
  • “当格格时,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上街卖香烟!”溥仪亲妹妹韫颖自述
    2023-02-08
  • 大年初一慈禧进膳,鞭炮不能停,鞭子满地抽,四金刚五百罗汉伺候
    2023-02-06
  • “我姑母说,溥仪娶谁都行,唯独不能娶你!”清末皇戚唐石霞亲述
    2023-02-03
  • “这件国宝,不是我皇姑母的嫁妆!”清末皇家名媛唐石霞亲口揭秘
    2023-02-02
  • 慈禧“花式”上厕所:恭桶镶宝石、穿黄袍,还得太监用头“请”来
    2023-02-01
    32跟贴
  • “我姑母是唯一回过娘家的清朝后妃!”清末皇家名媛唐石霞亲述
    2023-01-31
  • 慈禧掀起宫中拍照风,却因珍妃一张照片,吓得宫里无人再敢照相

    2023-01-30
    图片
    04:25
  • “伺候我姑母进膳的太监就有8个!”清末皇家名媛唐石霞亲口揭秘

    2023-01-29
    图片
    03:52
  • #2023年春节# “伺候我姑母进膳的太监就有8个!”清末皇家名媛唐石霞晚年亲口揭秘。
    1917年,少女唐石霞13岁,正值豆蔻年华。 突然间,一道旨意从紫禁城传来,从此她便深居禁宫7年,被指婚为末代皇帝溥仪之弟的福晋,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人生路。 原来,她的四姑母瑾太妃当时独居宫中,深感寂寞苦闷。 度日如年时,她的脑海里忽然冒出了一名少女的模样,那就是小侄女唐石霞。 虽久居深宫,但瑾太妃对娘家的亲人一向惦念,对小石霞更是疼爱有加,经常赏赐一些好玩意儿给她。 “何不让小石霞进宫来陪伴自己呢?”瑾太妃有了主意。 于是,在瑾太妃的安排下,唐石霞一脚踏进了紫禁城的大门。 7年宫廷起居,她体尝了帝后太妃的顶级福祉,知晓了皇室内宫的戒律秘闻。 01 清宫皇室饮食,是否真如民间说书人夸张描述的那样,尽是“琼浆玉酿、凤胆龙肝”? 清末最后一个皇家“名媛”唐石霞,晚年时亲口向世人揭秘了真实的清朝宫廷饮食,以及皇室进膳时非比常人的排场。 其实,除了各地进献的稀罕名产,清宫皇室饮食与民间膳食无异。 瑾太妃曾向唐石霞亲口讲述,早年间,每年暮春,焦山江上钓得的第一条鲥鱼,岭南名产——增城挂绿成熟的第一颗荔枝,云南的普洱茶等各地出产的稀罕食物,无论路途多么遥远,都会通过各地驿站快马加急,千里迢迢送进宫来,呈上皇室的膳桌。 唐石霞进宫时,已进入民国时期。 虽然民国政府仍然秉持着优待皇室的规定,宫内日常与以往无异,但各地献来的名产已明显少了许多。 02 不过,皇室成员用膳排场依然不减当年,从瑾太妃进膳时的场面就可管中窥豹。 据唐石霞回忆,四姑母瑾太妃使唤的侍膳太监就有8个,8个太监各有各的用处。 瑾太妃入座后,一个太监为她呈上一方丝质怀巾,遮住襟怀,以免菜汤油汁玷污了衣裳。 另一个太监则把所有的碗盖掀开,并将一大摞碗盖悄声敛走,放到院里的方桌上。 有个太监学过烹调,切割手艺出众。每逢吃烧猪、烤鸭或是火锅时,必有他的差事。 有个太监人很机灵,深知太妃的口味。每天太妃用膳时,他都伺候在膳桌旁,专挑太妃喜欢吃的食物,给她夹到布菜碟里。 还有个太监会识字写字,就专门司管太妃每天的进膳记录,比如太妃某年某日吃了多少、吃些什么、吃得香不香等。 如果某天太妃吃得少了一点,或是没有进膳,他会立刻向首领太监报告。首领太监则会传太医院的太医上殿,为太妃亲自号脉诊治。 有个太监则专门做些零碎杂务,一会儿将调味的小瓶子送过来,一会儿把使用了几次的布菜碟撤下去,需要不停地走来走去。 余下的四个太监则负责驱赶路过的蚊蝇。他们站在离膳桌稍远的地方,轻轻挥动手中的拂尘,不让蚊蝇飞到膳桌上,更不能落到盘碗中去。 8个侍膳太监各司其职,秩序井然。 虽然殿上和院廊里有不少人在忙碌,但除了进膳者的轻声谈笑,碗箸相碰发出的声音,竟只剩太监们往来时衣袍的簌簌声、靴鞋摩擦地面的沙沙声,绝无其他杂乱的喧哗声响。 03 除了一日三餐,每天下午还有一次“进果盒”,类似英国人的“下午茶”。 不同的是,“进果盘”吃的不是欧式糕点,而是一些中国传统的小点心,由新鲜蔬果和面粉制作而成。 喝的也不是咖啡红茶,而是依照满洲传统制成的核桃奶酪。 据唐石霞回忆,中式点心花样众多,且每一枚都做得小巧精致、酥软可口。 “进果盒”没有三餐进膳时那样隆重的排场,无须侍膳的太监在旁伺候,只是皇室成员自己拣喜爱的糕点食物来吃,气氛自如随意,也是唐石霞最喜爱的时刻。
  • “伺候我姑母进膳的太监就有8个!”清末皇家名媛唐石霞亲口揭秘
    2023-01-22
  • 乾隆涮火锅永远吃不到的一道菜,慈禧也不例外,真相惹人猜测视频

    2023-01-21
    图片
    04:12
  • 乾隆涮火锅永远吃不到的一道菜,慈禧也不例外。
    乾隆晚年酷爱吃火锅。 据御膳档案记载,仅乾隆五十四年,这位爱涮火锅的皇帝就吃了两百多顿涮肉,贯穿春夏秋冬四季。 但有一道现代寻常的火锅涮菜,不仅乾隆无福消受,就算权倾朝野的慈禧都不能享用。 01 清宫膳食极度丰盛,唯独缺了这道菜 宫廷膳食一向丰盛,在清朝更是达到了顶峰。 清朝皇帝的膳食里,粤菜、川菜、鲁菜、徽菜都有,常以京菜为主。 所谓“京菜”,就是选取北京、山东、满蒙的一些菜肴,迎合帝后太妃的口味,改良而成的宫廷常用菜。 清朝宫廷里常吃的菜有红烧肘子、汆白肉片、爆炒羊肉、涮羊肉、葱爆肉、爆鸡丁、烤鸭、砂锅鱼翅、酥鲫鱼、清炒虾仁、摊黄菜、锅塌豆腐、拔丝山药、栗子面小窝头…… 唯有一道食材,在清宫的膳桌上是永远见不到的,那就是——牛肉。 清朝皇帝不吃牛肉,并非出于宗教信仰或是迷信说法,而是因为满人认为,牛是为人们耕田和拉车的好帮手,绝不能屠宰食用。所以,乾隆皇帝吃火锅时可没法涮牛肉。 清宫不吃牛肉的饮食习惯影响甚远,在清朝统治的二百多年间,京城的百姓虽然并不被禁止吃牛肉,但吃者极少。 直到民国之后,京城百姓才逐渐开始食用牛肉。 02 浪费无度,多数饭菜倒进了泔水桶 清朝的帝后太妃每天用膳四次,一日三餐,加下午的一次小点心。 各宫的每日三餐一律由御膳房烹制送来。御膳房设置在离各宫较远的偏僻角落,以免炒菜做饭的烟火污染了皇室办公和居住的环境。 御膳房要供应各宫上下数百人的餐饮,包括帝后太妃和各宫的太监宫女等。因此规模极大,厨师多,灶头多,买菜洗菜的杂役多,送饭的太监也非常多。 除了御膳房,各宫都有一个自用的小茶房。每日下午吃小茶点时,就由各宫的小茶房自行解决。 清朝宫廷三次正餐的菜肴约有三、四十种。主食必有八种,馒头、烙饼、面条、大米饭、小米饭等。早膳和晚膳必有三四种粥类,配合粥品,还会有十种左右的小菜。 这么多膳食,帝后太妃们只能吃掉一小部分。剩菜剩饭由太监和宫女收走,再吃掉一部分。 即便如此,也只是吃用了极少的一些,剩下的绝大部分饭菜都倒进了泔水桶,十分铺张浪费! 03 一声传膳指令,各宫同时开饭 紫禁城内只有一间御膳房,距离各宫远近不同。 但清朝有个铁打的规矩就是,各宫须在同一时间开饭。因此,送饭太监们要精准计算出各宫的路程远近,必须风雨无阻、准时送达。 只要听到一声传膳指令,太监们便须在极短的时间里,将十多种菜肴送进各宫。 为了给菜肴保温,送饭太监还要将所有的盘碗都加上盖子,装在金漆食盒里,只要听得一声“传膳”,便立即摆放在膳桌上。 清宫里使用的膳桌,类似西方国家喜用的长方形餐台,约有三、四张八仙桌并在一起那么长。有贵重的外客来时,便在大殿上进膳,有时还需要把膳桌再加长些。 膳桌很长的原因很简单,各宫三餐的菜肴最少有三、四十种,小桌子根本摆不下。 所以帝后太妃吃饭时,身边必然有太监在旁伺候。太监会把主子够不到的菜肴夹到布菜碟里,供其享用。 如果主子想品尝什么菜,只消用眼瞟一下那道菜的位置,太监必心领神会,立即走过去将菜夹过来。
    煮酒论史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